本
文
摘
要
“供给”和“需求”
“供给”对应的是“需求”。所以“供给侧改革”对应的就是“需求侧改革”。我们知道市场是由无数个生产者和无数个消费者组成,生产者对应了“供给”,消费者对应了“需求”。
我们知道,所谓“拉动经济”就是促进市场的生产和交易,而生产者的“供给”从长期看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依靠“看不见的手”---市场来配置和调节的,也就是说“供给”会根据“需求”的情况进行自适应。而“需求”也不可能脱离“供给”的实际情况而存在。举个例子,新能源车达到某个可接受的续航里程(比如200km)之前,市场上很多人是不会接受新能源车的,因为续航里程低的车不符合大众的实际需求,因此此时市场上购买新能源车的“需求”比较疲弱;但一旦新能源车的续航提高到400km,大众购买新能源车的“需求”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因此,“供给”和“需求”其实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
需求端管理
刚才提到,“供给”对应的是“需求”,而 *** 在以往的经济政策中主要采取的是对需求端的 *** ,也即“需求侧管理”。这一类的政策主要由凯恩斯主义所主张,也就是认为经济低迷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政策重心应放在 *** 总需求上(没有需求我们就创造需求)。需求端管理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 消费者的需求,比如降息降准、扩大 *** 支出(如应对08年金融危机的四万亿)等措施。
对“需求侧”的 *** 的优点是:见效快;缺点是:后遗症严重,容易造成资产价格和物价飙涨、贫富差距扩大、产能结构性失衡等长期隐患。比如,08年的四万亿在我国导致了09年房价猛涨,民生物资价格猛涨等现象(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初三,老师在课上给我们提到“蒜你狠”和“豆你玩”,可见当时消费物价的上涨是多么得凶猛)。另一个例子就是美国70年代的经济滞胀---在凯恩斯主义的学说中,高通胀率对应低失业率,高失业率对应低通胀率。然而在美国70年代,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但 *** 依然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试图 *** 经济,却带来了大宗商品价格的飙涨,由此带来了“滞胀”:高通胀率与高失业率、经济不振同时存在。从美国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简单对“需求侧”的货币 *** 并不能解决实体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因此需要“供给侧改革”,来解决实体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结构性问题
刚刚一直提到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这个概念。在这里我想先举例解释一下。“结构性问题”指的是“周期性问题”之外的深层次问题。比如由于科技不发达,只能从事低端制造业;或者依赖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比如说,老林开办了一家钢铁厂,叫林大头钢铁厂,每年能生产10万吨钢铁,也刚好每年被市场需求消化掉。然而有一年遇到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生产的10万吨钢铁只能卖出去5万吨了。这时 *** 通过集中采购投入基建或者鼓励发展房地产的方式,使市场上钢铁的需求增多,林大头钢铁厂剩下的5万吨钢铁也卖出去了,林大头钢铁厂度过了这次的危机。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国家的基建和房地产越来越成熟,对钢铁的整体需求少了,林大头钢铁厂每年能卖出去的钢铁还是在逐年减少。这时老林发现,是他家的钢铁品质不够高,市场上有一家老吴记家电厂,只能从国外买高品质钢铁,于是他花大价钱改进了新的生产线,提升了钢铁的品质,供应给老吴记家电厂。最终林大头钢铁厂的高品质钢铁由于性价比高大受欢迎,每年还是卖出10万吨,但是毛利率提高了50%,并且销量也在逐年增长;而老吴记家电厂由于买到了林大头钢铁厂的低价高品质钢铁,降低了成本,利润也获得了增长。在这个故事中,前半段叫解决“周期性问题”,后半段叫解决“结构性问题”。
“供给侧改革”
至此,“供给侧改革”的定义和意义已经呼之欲出了。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促进经济发展。就如上面的故事里老林,原本他的钢铁销售量逐年萎缩,同时老吴的家电厂却不得不从国外高价买入高品质钢铁,这就代表了我国经济发展中供给与需求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而经过改进生产线,老林的销量提升了,老吴也可以买到更加物美价廉的钢材原料。另一个更加贴近生活的例子是:国人一直热衷于购买国外品牌的消费品,大到汽车,小到电饭锅、马桶盖、化妆品;而国内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生产的很多产品都是要出口国外的,以附加值低、利润率低的产品为主(比如衣服等)
以往 *** 对经济的干预主要集中在需求端,而需求端管理并不能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结构性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就在于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
一言以蔽之: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我们要生产满足自己国人需要的消费品:汽车、家电、化妆品等等,而出清过剩产能(比如上文中的林大头钢铁厂转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