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创新本身就是在将蛋糕做大,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活方式, 都会产生大量财富。
——遇言姐
两条令人难过的热搜——
一名26岁的建筑师,一名28岁的程序员,疑似过劳过世。
这两个年轻人,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工作单位均为上市公司;受过高等教育,从事专业工作,怎么也算是体面的中产了,可日子过得听着也不咋样。
28岁的程序员妻子刚怀孕两个月,因为无法独自负担2万1的房贷,已经打算卖掉房子,回江西小县城待产,现在的消息是公司愿意提供抚恤金。
而26岁的建筑师,一天工作12个小时,有时干到凌晨4点,就这样熬着也没能赚到啥钱,毕业三年工资涨了不到3万,跟陌生人分租一套房,人没了室友都不知道。
虽然所有证据都显示这名员工所在的公司有严重加班现象,但是该建筑设计事务所拒不承认,并且以“非工作时间、非工作地点、非工作原因”拒不承担责任。
两条新闻代入感太强,对社畜们的触动极大。
大家又无可避免地谈到了一个问题——内卷。
咱们到底还有没有可能逃离内卷?
先纠正一个概念。
很多媒体说“内卷”这个词来自英文involution,实际上,大部分英语母语的人都没听过这个词。
内卷最恰当的翻译是rat race(老鼠跑圈)——小仓鼠在转笼里跑个不停,实际上一直都在原地没动,做的是无用功。
从宏观角度谈内卷,遇言姐没啥好讲的。
一个社会突破内卷的方式,只有靠创新来把蛋糕做大。中美之间争得激烈,也是因为双方都知道第四次科技革命在哪里爆发,哪里就能赢得未来。
大势就先不谈了,说说个人的事吧。
遇言姐最近的感触是——
如果一个游戏太难玩,那就别玩儿了,说明方向不对。
先说说建筑行业。
遇言姐之前就写过一篇文章,特别提到不要进入建筑行业。
建筑这行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专业本身也太过古老,既没有创新,也没有爆点。
甲方抢着拍钱求乙方出图的盛况再也不会出现了,也别安藤忠雄、卡拉特拉瓦了,看看发达国家的现状就知道,现代建筑不需要大师,核心观念是环保节能。
▲在国外,城市规划比建筑设计的待遇好一些
如今的建筑业红利散去,听着高大上,实则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要说公司压榨员工吧,公司自己也挣不着钱。
基本每家建筑设计公司都面对着收款难、产值低的境况。
一个项目半年改5、6次还暂停,怎么可能有产值呢?
Over worked,Under paid,学时还长,学费还贵,考证还难,图啥呀?
建筑师在发达国家早就是这个情况,是所有持证专业工种中薪水最低的,别说跟医生比了,跟护士、老师都不在一个档次,还被很多蓝领行业吊打。
▲在美国,建筑师的年薪最高不到9万美元,是个天花板很低的职业,远不如卡车司机挣得多
油管上有个同济+哥大的哥们儿的吐槽。
这哥们儿中外一路名校,能力不可谓不强,学习不可谓不拼,可惜行业的阴沟里注定漂不起来大船。
硕士毕业后,实习单位每月只给500美元补助, 转正后的起薪也不过才4万美元,仅比纽约州的最低工资高一点。这个钱在纽约真不知道如何生存下去。
小哥说的情况跟我了解的差不多。
遇言姐以前在加拿大时认识3个学建筑的朋友,现在都不在事务所干了,一个做地产经纪,一个做旧房翻新,一个自己拉了个施工队做庭院,收入都比做建筑师不知翻了多少倍。
▲事实上,不光建筑行业,但凡是实体工程中,设计费占比都很低,低到跟材料和施工比起来可以忽略不计
未来20年,国内的能源、交通、基建,全面饱和,养老金支出压力也会使得地方 *** 无法再阔绰地大干快干,中国的建筑师很可能会掉入跟国外建筑师差不多的状态。
国家大开发的时期,项目多,而且都是大型项目,那时候钱是真好赚。
现在呢,建筑规划的学生越来越多,项目量反而是在急剧减少。
别想着什么越来越吃香,就算以后这个行业回光返照,吃到下波红利的也不是你了。
别舍不得沉没资本,当断则断吧。
如果实在不想离开建筑行业,要么你离钱近,要么离施工近,都比做纸上谈兵的设计师靠谱。
再说说码农行业。
码农如今是全世界最好找工作的专业,英语不好都没关系,也不讲究学历漂亮,能干活儿就行。
看到过世的男生每月房贷2万1,遇言姐也是唏嘘。
这么贵的月供,在加拿大都可以供个大house了,程序员在哪儿干不是干,要有这个本事何必在国内死磕呢?
先不说硅谷那些大厂,在相对懒散的加拿大,计算机专业的年薪也能开到一年12万美元,还不用996加班,也没有35岁危机。
知乎上,只有劝码农出国的,没有劝码农回国的。
从江西小县城到京籍京户,从江西小县城到国外定居,讲真,后者实现起来还容易些。
以前遇言姐写过一个高中毕业的厂妹,自学编程,以深圳的电池工厂的流水线为起点,连续数级跳,一路从谷歌外包工跳到ebay合同工,再跳到高盛正式员工,听起来比玄幻还玄幻。
这妹子名叫孙玲。
前阵子我翻了一下她的
有意思的是,孙玲也曾在国内找过工作,HR一听她的远程大专和自考大本的学历,就直接拒了没有再往下谈。
这并非HR傲慢,而是节省筛选成本。既然人家有的是985卷王可挑,自然没有必要为了孙玲而破例。
▲放个孙玲妹子的图
而在相对没那么卷的国外,对学历的要求则要宽容得多,尤其是编程这种实操的专业。
孙玲曾经在两个月拿到过60场面试,平均每天一场。
连她自己都说,在中国找工作比在美国找工作难多了。
多说一句,孙玲这一路,既有勇往无前的劲头,又幸运地找对了市场。
每进一步都会立刻获得市场的奖赏,这种积极的反馈又促使她继续前行。
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孙玲说:“其实也没有特别困难,因为机会真的很多。”
这种“虽然累,但是有回报,有奔头”的感觉才是我们应该寻找的。
学位不用重读,连证都不用考,码农在哪儿不能干?何不把眼光放远点。
▲孙玲近期亚马逊的面试没有通过,但对于一个出身底层的姑娘来说,已经是令人惊叹的自我实现
说起卷这个事儿。
在普遍很卷的当今社会,还是有相对不错的所在。
关键是,我们要有收集信息的能力,要对社会的变化保持敏感,在差异性中寻找机会。
我很赞同油管上那位建筑师小哥说的:“自己其实是个喜欢做规划的人,但是现在看来视角还是太小了,这是生活给予自己的一个极大教训。”
对的赛道,应该是累中带着 *** 的,如果只感觉到累,说明方向走错了。
要说绕开卷最成功的案例,莫过于谷爱凌了(我知道我最近的“谷含量”有些高了,但我真觉得小谷给了我很大启发)。
她的世界何止一点儿都不卷,简直是开弓步步为营没弯路。
补个习吧,黄庄十日,美国一年,立竿见影。
滑个雪吧,中国稀缺,对手还少,换成俄萝当道的花滑试试?
诚然,谷爱凌的原动力来自于真心热爱,但谷妈的战略统筹也是功不可没。
最后说说未来吧。
内卷的结果是所有人都是输家。
创造新的蛋糕,不一定是跟别的国家抢市场,创新本身就是在将蛋糕做大,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活方式, 都会产生大量财富。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焦虑于孩子能否在内卷中卷过别人,不如启发孩子勇于为世界创造更多机会,让大家不要相互倾轧得如此辛苦。
这才是未来解决内卷问题的终极办法。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