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11月23日晚,我走进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相片),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11月23日晚,我走进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相片)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11月23日晚,我走进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相片)

我是丁与卯,与您幸会,如期相约!

我收藏的照片很多,有个人的,也有家庭的,有工作的,也有生活的,有本地风情,也有异地旅行,种类繁多,应接不暇。

如果让我搜罗搜罗,比较重要的照片,也还真不太多,毕竟照片价值体现在其背后的故事。

这回,姑且抛开儿女情长,谈谈一张工作照,是我2012年3月走进人民大会堂,采访“两会”代表之一阎维文。

看到阎维文,我脑海中不自觉地想起了小学语文课本那篇文章,耳畔忽而就响起了《小白杨》的旋律……

一棵呀小白杨

长在哨所旁

根儿深,干儿壮

守望着北疆

微风吹吹得绿叶沙响罗喂

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来来来 来来来 来来来来来

小白杨小白杨

它长我也长

同我一起守边防

当初呀离家乡,告别杨树庄

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

带着它,亲人嘱托记心上罗喂

栽下它,就当故乡在身旁

来来来 来来来 来来来来来

也穿绿军装

同我一起守边防

来来来 来来来 来来来来来

小白杨,小白杨

同我一起守边防

作为戎装委员,阎维文演绎的这首歌,蕴涵的精气神,以及戍边人的意义,其实不需要我画蛇添足,再行解读和演绎了。 *** ,大家都懂得。

后来,阎维文“送文化下基层巡演”,恰巧来到了我的单位,再次现场聆听《小白杨》,心中更是感慨万千……

我专门查了某百科,如此介绍白杨树,落叶乔木,一般高5-15米,树冠宽阔,树干白色,树皮白色至灰白色,基部常粗糙。

对我而言,白杨树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精神上,一个是形态上。

白杨精神特别感人。

生存不讲条件,不追求雨水,不贪恋阳光,不需要施肥浇灌,哪怕在坚硬的土地上,只要给它一点水分,白杨树的一截枝条就会生根、抽芽。

白杨树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西北地区,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影子,为固沙蓄水发挥了重要作用。内陆地区,白杨树易成活、树荫大、防风沙,也是重要的城市道路绿化树种。

小学语文课本上,那篇《白杨树》至今印象深刻。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

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

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

最近,我又看到一篇诗词版的《白杨树》,出自左河水之手。

“寒坡瘦埂亦成行,走土飞沙作绿墙。

直正青白随召唤,愿为柴火敢为梁。”

这首现代版本的七言绝句咏物诗,通过描写白杨树直观的形象及其作用,表达并歌咏了一种不畏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坚持信念、敢于担当的坚强品格。同时,也颂扬了一种洁身自好,服从需要的忘我精神。

白杨树精神的象征意义让人敬佩,无非是借物咏志。

其实,白杨树的形态也很棒,让人浮想联翩。至少,在我看来,白杨树也是一种有灵性的树。

白杨树笔直笔直,堂堂正正。尤其是枝枝蔓蔓被修剪以后,断口之处自然愈合,形成一个如同“眼睛”的造型。

而眼睛,一直被视为心灵的窗户,那是不是白杨树观察外界的渠道呢?

我也就不得而知了,只不过每次见到,就不免被吸引住,停下脚步欣赏一番。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白杨树默默无语,其实也在教我如何做人……

欢迎关注@丁与卯(全网平台同名),体悟生活哲理,留存时代印记。感恩一路同行,拙作定期更新,欢迎互动交流!

更多11月23日晚,我走进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相片)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