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刘伯承“重叠待伏”战术,成为世界十大经典战术之一,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刘伯承“重叠待伏”战术,成为世界十大经典战术之一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刘伯承“重叠待伏”战术,成为世界十大经典战术之一

刘伯承生前有“当代孙武”之美誉。他先后在重庆陆军将校学堂、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三次军校求学经历, 使他在军事理论上造诣很深、创造很多。特别是在学习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军事理论。他提出了生动形象的“五行术”是集毕生的心血形成了系统的军事理论,为他在日后指挥军队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刘伯承任一二九师师长在太行山建立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组织指挥了奇袭阳明堡、伏击神头岭、巧胜七亘村等战斗,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打破了敌人的十三路"围剿"。特别是七亘村伏击战成为八路军实施伏击作战的经典战例,后来被英国的军事家列入了世界十大经典战术的队列之中。

1937年10月,日军在相继侵占我北平、天津和保定之后,侵略气焰更加嚣张,更加自信为不可战胜。继而大举南下和西进,企图占领整个华北和中原地区。为了保卫山西太原, *** *** 军事委员会和第二战区急调10多万部队,在太原以北的忻口地区组织防御。同时,又调集多个师,据守娘子关,以配合忻口之战。

日军为了切实控制正太路南的平行大道,必然加紧从井陉至平定的小路运兵运粮。刘伯承计划在七亘村打一仗,钳制日军的迂回进攻,掩护娘子关友军。七亘村是理想的伏击战场,它是井(陉)平(定)小道的必经之地,从七亘村往东到石门,正好是10里峡谷,谷深数10米,底宽不足3米,地势十分险峻。刘伯承经过实地调查,选中了这个伏击阵地,随即命令第772团在七亘村附近待机。

七亘村位于太行山脉中段、晋冀两省接壤处,又是平定、昔阳、井陉三县的交界地带。古称“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有两道大门可穿过太行山进入山西平定县。北门是娘子关,南门就是七亘村。该村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峡谷陡峭,道路奇险,素有“龙虎环抱”之称,实为屯兵之要地。该村东邻山西平定的甲南峪、东石门村,直通河北省井陉的测鱼镇;西邻改道庙、营庄,直达平定县城。村边有一条宽不足两米的大道,路南边是高约10米的土坎,路北是几十米深的山沟。刘伯承师长认为,七亘村是日军20师团进犯平定、太原的必经之路,也是八路军伏击日军的理想之地。

10月中旬,日军第20、第109师团主力一部由井陉经测鱼镇向正太路山地进犯,对娘子关正面守军实施迂回攻击。为配合正面作战,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奉命向娘子关东南日军侧后前进。25日,由陈赓率领第386旅第772团第3营和特务连一个排进至七亘村南侧山地。获悉日军第20师团后方辎重部队约1000余人在测鱼镇宿营,师长刘伯承判断七亘村是日军由井陉进攻平定的必经之路,遂决定利用七亘村、甲南峪间的有利地形,伏击该日军。26日拂晓前,第772团第3营和特务连一个排进入伏击阵地。拂晓,测鱼镇日军之辎重部队在200余步骑兵掩护下开始西进。9时,日军先头掩护部队通过伏击区,当后尾辎重队进入伏击区时,第3营突然发起攻击。日军在行进中遭到突然冲击,顿时大乱,向东石门逃窜,又遭到特务连一个排的截击。战至11时,日军大部被歼,残部逃回测鱼镇。此战,八路军共毙伤日军300余人,缴获骡马300余匹和大批军用物资。八路军伤亡10余人。

第一次伏击战斗后,八路军第129师根据日军第20师团正向平定进犯,急需补给的情况,判定退至测鱼镇之日军辎重队必将沿原定路线继续西进,遂决定在七亘村再次伏击日军。27日夜,第129师第386旅第772团及特务连一个排进至七亘村伏击阵地。28日拂晓,测鱼镇日军之辎重部队在100余骑兵和300余步兵掩护下再次西进。11时,伏击部队放过日军先头部队骑兵100余人,对后续辎重部队实施猛烈的火力袭击。战至黄昏,因下雨道路泥泞,八路军增援部队未按时赶到,遂使日军部分先头辎重部队冲过伏击地区向平定方向逃走,后另一部分辎重部队逃回测鱼镇。此战,八路军共毙伤日军100余人,缴骡马数十匹。八路军伤亡20余人。

古人在兵法中强调“战胜不复”,认为重复使用同一种计谋或战术,会使敌人产生警惕,难以收到出其不意的作战效果,也就难以取得胜利,这是战争的常理。然而,当敌人也根据“战胜不复”的道理推测八路军行动时,八路军偏偏来个“如法炮制”的“战胜有复”,又恰恰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八路军三天之内两次伏击日军成功,刘伯承亲自把这次伏击战的经验总结为“重叠待伏”战术。

来源:清風明月逍遥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刘伯承“重叠待伏”战术,成为世界十大经典战术之一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