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林志荣泉州二院,林志泉 泉州,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林志荣泉州二院,林志泉 泉州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林志荣泉州二院,林志泉 泉州

林俊德

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这是林俊德一生的写照。

“我要工作,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来了。”林俊德在生命最后时刻说出的这句话,感动了中国。为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他,是首位从永春大山里走出的院士。在为祖国奉献一生的同时,也不忘关心家乡科教事业的发展,还曾担任过永春县“科教兴县”专家顾问团企业经济专家组副组长。

人物名片

林俊德(1938年—201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两弹一星”伟业的重要开拓者。林俊德参与了我国全部45次核试验,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31项。在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到去世的20多天里,他仍把病房当作战场,为国防科技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秒,2012年5月31日逝世。

林俊德先后当选2012年度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新中国“最美奋斗者”。2013年,林俊德被追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201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林俊德为全军挂像英模。

桃源学子:

在永春度过少年求知时光

1938年3月13日,林俊德出生于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自小家境贫寒。父亲林宗海是一名乡村教师,母亲是普通的家庭妇女,家中还有4个兄弟姐妹。林宗海始终教育孩子们:“年轻人要多吃苦,干出成绩才是真孝顺。”

林俊德先后就读介福小学、西安小学(今永春县实验小学)、南湖小学、永春一中。初中毕业时,成绩优秀的他为了早日赚钱,缓解家中的生活压力,将3个中考志愿全部填报了中专。在林俊德初中毕业前一张与同学的合影中可以看到,他穿着朴素,光着脚,比其他同学要瘦小很多,足以见得其当时生活之艰苦。好在,老师在得知林俊德想要放弃读高中后,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才让他改变了主意。

1952年,林俊德考上永春一中。但在他高一时,父亲因积劳成疾去世,生活愈发雪上加霜。林俊德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学习十分努力。从他高中时候的学籍卡可以看出,他的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几乎每门分数都在90分上下。

1955年,林俊德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享有“东南清华”之称的著名学府浙江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靠着助学金,他独自一个人光着脚板、挑着扁担踏入了浙大校园。1960年,各项学业成绩均名列前茅的林俊德,获得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被批准提早毕业。

大学毕业后,林俊德参军入伍,先是在单位的安排下前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修核试验专业。进修完成后,他便奔赴戈壁滩,从此与马兰花相依相伴。

功勋卓越:

一辈子做好核试验这件事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1960年后,林俊德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新疆的茫茫戈壁滩上度过的。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领导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科研任务,推进了我国核试验水平与发达国家同步。

26岁时,林俊德带领科研组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当时,中国人没见过核爆炸,谁也不知道核爆炸冲击波该怎么去测量。林俊德立足实际反复研究,最终研制出了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1964年,我国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原子弹成功爆炸,钟表式压力自记仪成功测出了冲击波数据。此后,还在我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第一次氢弹乃至整个大气层核试验阶段,完整测得了冲击波数据,为我国核武器威力确定和爆炸效应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1966年,我国准备进行首次氢弹原理性试验,28岁的林俊德临阵受命,研制新一代高空压力自记仪。为了达到实验要求,林俊德和同事不畏严寒,背着仪器爬上海拔近3000米的山顶工作。后来又带领课题组赶制了许多仪器,用氢气球一个个地放飞到高空进行低温测试,经过几十个日夜的艰苦试验,及时赶制出了高空压力自记仪。

40岁开始,他经过不断反复实验,最终研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测震办法,为我国地下核试验及禁核试地震核查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发起了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研究,为我国参与国际禁核试核查赢得了重要发言权。

感动中国:

生命最后时刻仍在冲锋

“我要工作,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来了。”林俊德在生命最后的72小时里,与死神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赛跑。整理电脑资料,批改科研论文,召集课题组成员交代后续科研任务……对于自己的后事,他只交代了一句话:“把我埋在马兰。”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他拒绝动手术,要求马上回单位把电脑里的材料整理出来。在后来住院的日子里,他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输液管,戴着氧气面罩仍坚持工作,并把亲友探视时间规定为1分钟,包括远道而来的亲人也是如此。

2012年5月31日,是林俊德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从早晨7:44到9:55,林俊德不顾身体状态,9次强烈要求下床工作。在他的坚持下,学生、同事和护士将他扶到桌旁。他一边工作一边对大家说:“我的时间太有限了,你们不要打扰我,让我专心干点工作。”

当天10:30,林俊德在多人劝阻下,暂时停下工作。但他并不愿意回到病床上,只愿坐在椅子上休息。他告诉医生:“躺下就起不来了,谢谢。”随后,又忙着交代学生如何查找资料,向女儿强调文件夹名和顺序……14:09,林俊德陷入昏迷,20:15,他平静地离开了。

林俊德留下的最后手迹是写给学生的博士毕业论文阅评意见,一共338字;让女儿帮忙购买的最后一本笔记本上,写满了工作内容,却没有给家人的留言;他画下的最后一张图纸,是保险柜示意图……他为国防科技事业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情牵故里:

长期关心家乡科教事业

从20世纪70年代起,林俊德曾先后11次回到故乡永春,不仅是为了返乡探亲,更是为了家乡科教事业的发展。

1974年,林俊德回永春县介福老家时,坐的是紫美村村民郑军开的拖拉机。在路上,他得知郑军高中毕业后便回村里开拖拉机了,便说:“你高中毕业,有文化基础,要抓紧时间多学习,以后更好地为家乡作贡献,为国家作贡献……”林俊德这些话,让郑军印象很深刻。郑军常常用这些话教育自己的孩子,后来,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老大还是博士。

对于母校永春一中,林俊德更是有着不解的情结。1994年6月,已是中国人民 *** 少将的林俊德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专程到永春一中和师生们座谈。2002年,林俊德将一盒中国核试验基地“参加中国核武器试验”的纪念金币留给母校永春一中,那是当时国家颁发给参加核试验科研人员的最高奖赏和珍贵纪念。2006年,他出席永春一中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并为母校题词:“春风化雨,桃李满园。”

2011年4月27日,林俊德回到母校永春一中。与母校师生座谈时,他希望青年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尊敬老师的优良传统,虚心学习,立志成才。他说:“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可以不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我们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做人,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指路灯,我们不能忘本。”

2011年10月,74岁的林俊德专程回乡,分别出席永春一中105周年校庆、永春县实验小学100周年校庆、南湖小学100周年校庆活动。听闻林俊德要来和大家见面,一直将他当成精神偶像的永春一中师生非常激动。在永春一中“院士和师生座谈会”上,林俊德言辞恳切地教大家如何读书,如何报答国家、回报社会。在南湖小学百年庆典上,少先队员为他佩戴胸花。庆典结束,林俊德万分不舍地取下胸花,说:“这朵花留着,以后还可以用。”

虽然林俊德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淡泊名利、忘我无私的崇高精神从未离开。2019年,永春县介福乡启动建设“林俊德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基地正式开放以来,已有逾10万人次走进基地,学习林俊德精神。(李菁 刘少文 苏辉煌 文/图)

来源:泉州晚报

更多林志荣泉州二院,林志泉 泉州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