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凡有一地,必有一脉
邯郸之名,始于殷商,三千余年,从未易名。
邯郸诞生成语典故1500多条,在全国首屈一指。2005年,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邯郸为 “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可谓实至名归。邯郸未能跻身六朝古都,却成就了全国唯一的成语之都,为之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都城不胜枚举,唯有邯郸成语大千,为之何?
西依巍巍太行山,东接华北大平原,邯郸自古以来位于中华经济、文化的繁荣区。大禹治水后,广袤的华北平原成为农耕社会中国先祖最佳聚集地,文化经济欣欣向荣。特别是黄河两岸的齐鲁、燕赵之地,更是夏商周三代各部落、国家竞相争夺的富庶之地。
邯郸迄今三千多年建城史,辉煌时刻止于隋朝修建大运河。其中持续时间最长、历史地位最高的是赵国都城史。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修筑王城,邯郸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国都,历经8代国君共158个春秋,是当时黄河北岸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由此开启了数百年的华北平原中心历史。
春秋战国,诸国乱战,大国崛起,错综复杂。邯郸见证了千古传奇惊天动地,演绎了历史话剧威武雄壮。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开古代变法图强,改革开放之先河。廉颇回车避让,蔺相如负荆请罪,就成将相和的千古佳话。荀子游学由此出发,集儒家之大成,挥毫著书立说。“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战国末期,无数忠肝义胆的爱国勇士前赴后继,展现赵国民众的铮铮铁骨。“围魏救赵”“完璧归赵”“毛遂自荐”“纸上谈兵”“背水一战”等相关成语典故代代相传。秦始皇降生于此,受赵地滋养,“朕为始皇帝”,成就千古一帝。曹操邺城立业,逐鹿中原,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蔡文姬铜雀台怒问“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不难发现,邯郸历史极大丰富、文化积淀深厚的时期,集中在隋朝之前。隋前王朝虽多定都长安、洛阳,但农耕时代,经济繁荣地区仍主要是邯郸所处的华北平原。成语是民间口语辗转流传的产物,属于与官方文化对立的民间文化,因而更容易在华北平原生根发芽,而非长安洛阳等都城。邯郸作为华北平原、甚至整个北中国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成为成语的第一道加工地,“成语之都”横空出世。成语之所以能成为邯郸的独家特色,还可能因为长安、洛阳等都城虽也有成语众多,但与汉唐元明清时期的灿烂文化相比便黯然失色,不足挂齿。
成语的产生发展与经济社会休戚相关。隋唐大一统王朝出现后,经济重心转移,且生产力不断发展,百姓文化素质提高,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代表的民间文化绚烂多姿。成语在隋朝以前于邯郸经历过繁荣昌盛,而后逐渐式微。中国成语产生年代集中在春秋到隋朝这一时期,覆盖了当前中国流传成语数量的80%,这与邯郸兴衰史大致吻合,故历史唯独成就邯郸之“成语大千”。
由此,邯郸最具辨识度的文脉精髓就蕴含在 “成语大千,赵都邯郸”八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