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迪 通讯员 陈晴晴 滨州报道
滨州是环渤海“1+12”城市之一、环渤海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海岸线总长126.44千米,管辖海域面积1896平方公里。近年来,滨州市委、市 *** 把渤海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关键依托,聚焦“清洁渤海、生态渤海、安全渤海”战略目标,坚决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现了“统筹护海、依法治海、生态管海、科学用海”的有机统一,有力促进了富强滨州建设起势成势。
与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统筹护海。以更高站位坚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自觉,把打好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作为重要战役,形成了上下贯通的指挥体系、左右联通的作战体系,建立了市级湾长组织体系,先后召开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誓师大会、打赢污染防治攻坚十大战役推进会议,真正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各项职责落到实处。坚持陆海统筹、以海定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推进海、陆、河系统管护和工业、农业、生活一体化治理,与全面推进污染源头防治“四减四增”三年行动、黑臭水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以及河长制工作等紧密衔接,实现了海域环境和流域环境质量的持续同步改善。省控以上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部达标,全市6条入海河流水质稳中向好;纳入监管的7家直排海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实现了“蓝色国土”的清洁、健康、安全。
与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攻坚协同,依法治海。注重将治陆治河作为依法治海的根本前提。滨州市依法推动渤海区域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等系统工程,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共35项任务全面完成。开展常态化海洋执法。整合生态环境、海洋渔业发展、城管、海事、海警等部门职责力量,建立海洋执法联勤联动机制,开展渤海湾海上生态环境联合执法行动。建立海洋环保行政执法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海洋环境执法进入常态化阶段。联合开展涉海工程建设项目调研帮扶暨送法入企活动,指导企业做好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建立“海上环卫”长效机制。制定实施《滨州市建立海上环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坚持海域、滩涂“谁使用谁管理”,压实沿海县区属地管理责任。在全省率先实现无人机巡视,利用航拍科技手段发现115处垃圾分布点,全方位开展海上垃圾打捞、滩涂垃圾清理、岸上垃圾处理。开展入海排污口清理整治。在按时完成入海排污口三级排查基础上,启动溯源整治,生态环境部反馈的854个排口已排查完成,对非法和不合理入海排污口进行清理。在全省率先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标准化建设,在配套在线监控基础上,设立标牌二维码,24小时监控入河入海实况。实施源头治污。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投资36亿元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5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5万吨/日;雨污分流改造方面,已完成新建污水管网241.94公里、雨污分流314.31公里。
与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协同,生态管海。针对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滨州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的反馈意见,对工业污染源监管、污水偷排直排入海、岸线岸滩垃圾污染、船舶拆解厂与修造船厂污染、渔港环境脏乱差、海水养殖污染等问题,逐项梳理,全面查摆,制定整改方案,把任务分解为20项,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其中,针对船舶拆解厂与修造船厂污染问题,倒排工期完善环评手续,限期提升改造;针对渔港环境脏乱差、海水养殖污染等问题,通过各级湾长巡湾、无人机巡湾等手段,严厉打击沿海工业企业超标排污行为,倒逼岸线岸滩垃圾污染整治。同时,坚持举一反三,聚焦环境监管短板弱项,进一步完善智慧环保平台功能,将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自动站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形成长效监测管护机制。
与实施经略海洋战略协同,科学用海。尊重海洋休养生息与有序开发利用规律,以近岸海域水质改善倒逼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做足“向海向洋向未来”文章,向近海远洋要资源、要效益、要发展,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协调相适应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方面,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滨州港功能,持续推进泊位、航道升级,加快临港产业园区建设,强化疏港铁路、输油管线、高速公路等集疏运体系建设,促进货源市场向经济腹地拓展。滨州港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通过国家验收。渤中19-6特大凝析油气田开发项目将在滨州上岸。另一方面,加快产业转型。规划“四港一企一园”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海洋新材料、海洋食品、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33亿元,海洋经济总产值6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加快壮大蓝色经济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