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录制:金秀丽
芙蓉洲头说中营
作者:林之寅
宁波月湖,在唐宋间是人文荟萃之地,也是楼船抵甬的系舟之所。宋嘉祐年间,钱公辅守明州,见湖淤塞,就仿杭州浚治西湖的办法,挖淤泥屯土修堤,于是有了偃月堤(即今偃月街)、月岛。至元祐年间,太守刘淑再次领导疏浚月湖。继任太守刘理又继续凌治,并将周围最物作了一番安排,设置了“柳汀”“雪汀”“芳草洲”“芙蓉洲”“菊花洲”“月岛”“松岛”“花屿”“竹屿”“烟屿”十景,号称“月湖十洲”。
中营巷就位于芙蓉洲上。
在月湖西岸,沿偃月街向南不远,有一条小巷,它东通偃月街,西达天一巷,北接三板桥巷,这就是中营巷。据曾居住于天一巷的戴自立老先生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没有天一街、天一巷,人们问起天一阁在哪里,都会说在中营巷上。的确,中营巷上的明州碑林曾是天一阁的正大门,而不是朝西的现大门。
中营巷地块原为仓库,后改为中营守备及中营校场,是一处不折不扣的兵营。中营校场面积并不大。东到天一巷口,南至天一巷中段,西邻天一阁,北界中营巷,占地约八亩。辛亥革命后,营废,教场地基卖给刘姓、戴姓造屋。中营巷也就分为两条巷即中营巷和天一巷。中营教场一带,在宋代是常平仓,常平仓的来源是官田田租收人和各州县缴粮后剩余的钱米,以对年老疾病无依靠的贫困户包括乞丐、罪犯、流放刑犯给予一定的救济,类似于现在民政部门的扶贫帮困。常平仓虽数易其名,多次改建,直到清初还在发挥着作用。辟为教场、守备署后,中营巷才多了一股兵气。与其尽头天一阁的书卷气,一文一武相映成趣,构成了中营巷特有的居住文化。
中营巷不长,可是它的历史文化积淀却非常厚重。
从偃月街进去,位于西端中营巷8号的赵宅可以说是宁波现存老房子中最有气派的一座。这是一幢晚清时期的民宅。赵宅整个院落由门厅、左前院落、右前院落、大厅院落、主楼、后院落、左偏屋七个单元组成,占地面积2944平方米。其格局表现为完整的官宦人家大院,门厅甬道左右各开一月洞门,形成左右两个院落。甬道北端为仪门,仪门为三重牌楼式,砖雕精细庄重。迎面天井宽阔,其中间原为大厅,惜毁于火灾。现存左右厢房,第三道才是正门,也为三重牌楼式门楼。过三门即为赵宅正楼,其前后檐廊的月梁、牛腿等部件饰以松鼠吃葡萄、龙凤头、荷花、莲蓬、蝙蝠等图案,重漆黄亮、内宅每扇窗户尽是细雕木格拼接,配置刻花玻璃,装有推移两用窗。
赵宅在其住民的口中不叫赵宅,而叫“严康懋女婿房子”。这是因为上世纪20年代,宁波大金融家、大慈善家严康懋的第四个女儿嫁给了当时在上海投资金融业的赵氏之子赵来馆,赵氏遂花巨资购进大宅给儿子作婚房。赵严两家算来也是门当户对,实在是严康懋的名气大过赵来馆之父。因此,在老百姓口中,赵宅只能叫“严康懋女婿房子”。
在中营巷有许多富有特色的古建筑。如位于巷中段石蜡坊,坊内有地下水柜。其水源为屋檐水,下雨时,屋顶的雨水汇流到水柜内,以供平时洗涮之用。饮用水则取自坊内两口呈“8”字形的水井。位于中营巷29号的汪氏婚庆房(老宁波叫“好日房子”)则代表了浓郁的人文气息,顾名思义那房子是结婚用的。上世纪30年代初蒋经国倡导“新生活”运动,宁波盛行新式婚礼。汪氏好日房子应运而生。它实行的是拜天地、摆酒席,“一条龙”服务。可以说是现代婚庆公司的前身。新娘子用黄包车拉到汪家房子,那二楼回廊是新娘子亮相的地方,在婚礼进行曲的伴奏下,新娘子缓缓下楼,拜天地,行大礼,然后依次敬酒,那时的29号房子真的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中营巷上“好日房子”
现在的天一街8号,过去是中营巷44号。曾住过藏书家杨容邻老先生,其后人把藏书等献给了天一阁。
天一阁
芙蓉洲上最有名的胜迹当数天一阁。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私家藏书楼。宁波素称文物之邦。除了人才辈出之外,历代藏家之多和藏书之富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天一阁的创建者为明嘉靖年间兵都右侍郎范钦。范钦爱书如命。由于他为官遍及半个中国,所以每到一处,总是细心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无法买到的书就雇人抄录。几年下来书籍及各类地方志、科举题名录、名人碑帖等越积越多。为使藏书得到永久性的保存,“与其宅东月湖深处,构楼六间以为藏书之所”。书籍最怕火,为了保护藏书,范钦煞费苦心。他依据《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取以水制火之义,把书楼定名为天一阁。书楼的构造,楼上藏书处为一大通间,中间用书橱分隔。楼下六间象征着“天一地六”,从这里可以看出书楼主人对防火的高度重视。
清朝乾隆皇帝为典藏《四库全书》,袭天一阁藏书之法,仿天一阁形制建南北七阁,此后江南的藏书家纷纷仿效天一阁的管理理念、藏书思想和护书之法。天一阁对中国藏书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链接:中营巷,原地名为中营校场、小仓,因清在月湖西三板桥一带设中营守备署、中营参将署、中营校场等,民国道路建设时命名为中营巷,后因巷内有天一阁而改名为天一街,现为月湖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街巷之一,保存了大量传统民居及数幢近代建筑,有举世闻名的藏书楼——天一阁及赵宅等。
文章来源:《甬城街巷》
微信责编:邬盈蓓 排版:陈雅琪
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