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21岁就相亲是不是太年轻了(20岁相亲),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21岁就相亲是不是太年轻了(20岁相亲)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近日,在河南周口,22岁的朱女士回到村子后,1天时间内,被家人安排相亲20多次。朱女士称,村里同年龄段的女孩基本都结婚了,家里人比较着急就给安排了,但感觉相得有点多,自己都相花眼了。与此同时,在福建莆田,林女士的妈妈在家里给她布置相亲角,仪式感满满。林女士表示,当地的习俗是20岁开始相亲,她今年22岁,妈妈就比较着急,专门收拾了二楼的一个房间,还放了桌椅和一束花。林女士称,她前些日子开始相亲,已经相了5个,目前还没有相中的,还要继续相亲。

福建莆田林女士的妈妈在家里布置的相亲角。网络截图

临近春节,不少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回到家中准备过年,却被父母花式催婚。通过安排相亲等方式,体现出父母们对子女婚恋问题的焦虑。那么,父母该如何缓解对子女婚恋问题的焦虑?面对父母花样催婚、安排相亲,年轻人又该怎么办?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了广西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曦瞳,从心理学角度为年轻人和父母们支招。

广西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曦瞳。受访者供图

父母花样催婚、安排相亲的原因是什么?

刘曦瞳认为,父母之所以会通过安排相亲等方式催孩子结婚,原因有多个层面。

首先来源于父母的全能感和对子女自我照顾能力的担忧。随着父母自身年龄的增长,担心自己不能像之前一样照顾、帮衬子女,希望有个人能替自己照顾子女,让子女未来的生活有保障、有依靠,进而产生催婚的行为。

其次,来源于在社会比较中产生的自我怀疑。在人生的道路上,出生、升学、结婚、生子,似乎是一个个关卡,等着子女去通关。当周围同龄年轻人纷纷已婚甚至已育,但自己的子女未婚时,通过比较也会产生催婚、安排相亲的行为。

再次,来源于对“合群”的追求。周围同龄人的子女已经婚育,自己的子女仍旧未婚,此时自己显得与同龄人不同,成为群体好奇、关注的对象。这样的“不同”让自己在群体中变得“显眼”,成为群体里被特别关注的存在。“如同小时候被老师点名起来回答问题一样。此时会让自己感受到来自群体关注的焦虑,从而产生催婚的行为,希望保持与群体的一致性。”

最后,子女在婚恋问题上未能与父母坦诚沟通,达成共识。催婚、安排相亲固然是父母的行为,但是行为的产生是互相影响之后的外化表现。有些子女常年在外忙于工作,接受独立思想的影响,甚至由于某些经历产生“恐婚”“恐育”心理。当父母询问婚恋问题时认为父母的观念老旧,不能理解自己,采取回避、敷衍的态度,未能与父母就婚恋问题进行坦诚沟通。

父母如何缓解对子女的婚恋焦虑?

“考试焦虑、工作焦虑、恋爱焦虑、婚前焦虑、备孕焦虑,‘焦虑’似乎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常见情绪。”那么,父母该如何缓解对子女婚恋问题的焦虑呢?刘曦瞳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是放下全能感,相信自己,也相信子女。放下身为父母操不完的心,相信自己几十年的培养和教育锻炼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也相信子女拥有一双识人、认人的慧眼,能够找到与自己情投意合的另一半,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互相扶持、互相帮助,携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二是摆正心态,丰富生活。拒绝在与同龄人讨论子女婚恋时“内卷”,摆正心态。不是结婚早就一定幸福,也不是结婚晚就一定不幸,更不是不结婚就过不好一生。父母要做的是成为子女的坚强后盾,给子女充分的支持,不向子女传递焦虑,甚至能在子女产生焦虑时主动化解焦虑。同时丰富自己的生活,将关注点从子女身上移开,多关注自己。世界上还有很多新奇有趣的经历等着我们的邂逅,与子女的相遇也只是众多经历当中特别的一段,不应该成为聚光灯照射的焦点。

面对父母花样催婚、安排相亲,年轻人该怎么办?

刘曦瞳建议,年轻人在面对父母花样催婚和安排相亲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两种措施。

首先,多陪陪父母,听听他们的心声。同样是催婚、安排相亲的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原因,父母的初衷也许不尽相同。年轻人需要珍惜在父母身边陪伴的时光,多花时间倾听父母的心声,了解他们催婚、安排相亲背后的原因,了解行为背后的故事,走进父母的内心,和他们紧贴在一起。“当焦虑被分担时,就只剩一半的焦虑;当快乐被分享时,就会成为双倍的快乐。”

其次,与父母坦诚沟通,告诉他们自己的婚恋计划。无论是忙于工作、面临升职,无暇顾及婚恋,还是“恐婚”“恐育”,或是打算成为潇洒自由的单身主义者,如果能与父母来一场坦诚的沟通,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计划和打算,并且告知理由,让父母了解自己,也可以多讲讲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打消他们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担忧,也许能获得父母的理解与支持。

转自|青小小

来源: 青年观察家

更多21岁就相亲是不是太年轻了(20岁相亲)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