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首先可以肯定一点,三国时的荆州不是现在的荆州,现在的荆州在三国时期叫江陵,属于南郡;一直到南宋时还叫江陵府,明朝时才叫荆州府。三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分为三级:州、郡、县。也就是说,江陵是个县,是南郡的首府(古称治所),南郡又属于荆州,荆州的首府在襄阳。我们的历史书里经常把行政区划和城市混在一起说,让我们看得头大。
三国时期共有十三个州,荆州只是其中之一。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青州,在山东一带,曹操在山东起家,他手下兵就叫青州兵。马超在凉州,现在的甘肃一带,是最西边的一个州,所以他手下的兵叫西凉兵。董卓也是来自凉州。凉州靠近羌人聚集的地方,所以善战。四川为益州,治所是成都,诸葛亮对刘备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就是说,四川这么好,你想不想要啊?陶谦让徐州,让的可不是一个城市,而是淮北一大片领土,你说刘备能不动心吗?
荆州的得名,源于从襄阳到江陵的一条大道西侧有座荆山,楚国以南蛮自居,周王朝时常称之为荆蛮。所以这一片也常称为荆楚大地。因治所在襄阳,故而又称荆襄之地。
所以荆州实际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级,当然比现在的省大很多,主要包括现在湖南、湖北,还有周边一部分,特别是河南的南阳地区。三国时最重要的战争“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荆州。可以说,在赤壁之战前,还不叫三国,曹操一家独大,东吴相对弱小,刘备连个落脚的地盘都没有;赤壁之战后,才形成三足鼎力之势。
赤壁之战之所有这么重要,是因为它改变了东汉末年整个战争的格局,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这其中背后的因素,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荆州的独特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荆州这块地方有多重要?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要想统一中国,就必先取荆州,而谁掌握了荆州,谁就拥有了夺取了天下的主动权。
(图片来自网络,可点击放大观看)我们先来看看荆州这块土地的地形。整个荆州地区(主要指湖南、湖北这部分,不含河南南阳盆地等地方)就像一个大口袋,襄阳就是这个口袋的出入口。中间是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东西两边沿长江各有一个小出口,西边是三峡,东边沿九江一带。其他的地方,全部被大山包裹得严严实实,进出极其艰难。我们知道,平原地区产粮,有粮就可以养兵。何况荆州这个地方雨水多,水稻一年两熟,所谓“湖广熟,天下足”,湖广包括湖南和湖北,实际就相当于荆州。荆州既能养兵,又好防守,可谓得天独厚。
而这里最重要的据点,就是襄阳,襄阳不光是荆州的关键的所在,也是整个中国的腰眼。
我们来看襄阳的地形,左边大巴山是连绵不绝的高山深谷,右边是桐柏山和大别山,大别山像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城一样,正好把中原和两淮挡在外面,一直延伸到合肥附近。为什么孙权一辈子都在打合肥,就是因为合肥是荆州与江东的连接点。所以守荆州,只需守三个点,北部出口襄阳是重点,西部是三峡通道,比较好守,东部从合肥到九江,沿长江是条峡谷,也比较好守。一旦控制了荆州,可以越过长江天险,顺江而下控制江东,进而控制整个中国南方地区。
襄阳又是个天然的军事要冲,在大巴山和桐柏山之间,这个口子不大,只要守住了襄阳,就守住了荆州。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荆州的治所在襄阳而不在江陵,诸葛亮为什么在这里等着别人三顾茅庐,而不是在江陵,因为谁控制了襄阳,谁就控制了荆州的咽喉,谁就有夺取天下的希望。可惜刘表胸无大志,诸葛亮没看上眼,不然就轮不上刘备了。曹操手下人才太多,去了也排不上座,没什么意思。所以,诸葛亮在隆中(襄阳城西十公里)躬耕不是巧合,是从战略眼光出发的有意考量,如果他去江陵附近种地,三分天下就没他什么事了。襄阳一旦失守,江陵就难以独存,整个荆襄九郡就会全部沦陷。
曹操已经打下了襄阳,却在赤壁之战大败,这实在是历史上的一个偶然,要问曹操是怎么死的,我看是冤死的。因为在历史上夺取荆襄,继而统一全国的事就顺理成章地发生过。
首先是楚国,在春秋时期,楚国核心地盘就大致相当于荆州。楚国首都在郢城,也就是后来的江陵,现在的荆州市。所以江陵自古就是荆州地区的重镇。这里四面平坦,靠近长江和云梦泽,是屯兵的好地方。要知道屯兵必须是产粮区,山区是屯不了兵的。楚国先是同巴人作战,控制了三峡的出口。东面控制了合肥一带,就是伍子胥过昭关的那个地方。北面控制了襄阳——当时还没有襄阳这个城市,这里属于邓国,楚国灭了邓国,据为己有,就以此为据点,北可以问鼎中原,南可以守住楚国的门户,可以说得心应手,进退自如。整个春秋时期其实就是楚国和中原争霸的斗争,先是和齐国争,后来和晋国争。至于后来秦国攻打楚国,主要就是从这里进兵。秦国在灭六国之前,先占领了汉中和巴蜀,然后派兵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到江东,其实那个时候就注定了楚国的命运,也注定了六国的命运,后面的灭国只不过是收尾工作。楚国再强,没有荆州地区,单靠江东地方是守不住的。
再就是南宋时期,蒙古人南下的时候,在襄阳这个地方打了六年。我们知道,以蒙古人的强悍,横扫欧亚大陆所向披靡,在一座城池耗费六年的时间是绝无仅有的。当然我们可以解释说有其他的种种原因,但足以说明一点,襄阳对蒙古和南宋的重要性。蒙古人夺了襄阳,就能征服南方。南宋丢了襄阳,就丢了整个国家。蒙古人为什么不从别的地方,非要从襄阳这里进攻?刚才说了襄阳这个地方的地形,它是一个小缺口,附近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大规模用兵,蒙古人要南下,必须先占领襄阳。襄阳的守将吕文焕(不是郭靖、黄蓉)在没有朝廷的支援下坚持那么久,非常了不起。按说南宋在江东,从东边两淮地区直接进攻南宋不是更直接?有两个原因:第一,两淮地区河网密布,行军极为困难,蒙古以骑兵为主,讲究速战速决。行军还是其次的,主要是粮草运输不便。要知道在古代战争中,粮草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的运输方式落后,一万斤粮食运出去,能有十分之一运到战场就不错,路上丢的、抢的不计其数,所以战争是非常消耗粮食的。第二,就算蒙古人先占领淮河,前面是长江天堑,水师不行,要过江不容易,这时如果蒙古人屯兵长江北岸,襄阳的兵马就可以分两路包抄,一路出襄阳北上,向东沿淮河截断蒙古人的后路,另一路沿汉水下长江,汇合江南的守军攻击蒙古人的前方。两面夹击,蒙古人就惨了。所以蒙古人要打南宋,必须先取襄阳。那从西边呢,从关中下汉中,再取四川,然后顺江而下?这一路山高险阻,极其难打,蒙古人也确实打,结果大汉蒙哥就死在四川。能打通这条线的也只有曹魏,当然曹魏主要是为了打蜀国,而不是从西线绕道打荆州。曹魏灭了蜀国,客观上为西晋从西线上打东吴创造了条件。
从襄阳到江陵,是一条南北向的通道,当阳在这条线上(张飞在这里喝断了霸王桥),麦城也在这条线上(关羽在这里倒了霉)。只要守住了襄阳,从江陵的兵源和粮草就会源源不断地补充上来。襄阳一丢,江陵很难守住。就算是关羽,也只守了五年。
荆州地区除了襄阳、江陵两个重要的城市外,还有几个值得一说。
夷陵,现宜昌附近,控制长江三峡的出口,与江陵有长江相连,补给十分方便,而它的上游,是著名的长江三峡,所以这里也是易守难攻。东吴攻占荆州,先占领江陵,然后很快就控制了夷陵,等于是切断了关羽的退路,关羽手下的兵将哪里还有战斗意志!后来刘备派大军从蜀国出发,为关羽报仇,东吴大将陆逊就是守在这里,把出口死死堵住。刘备想进攻又过不去,后面到成都是长长的峡谷,补给十分困难,所以在这里发生了火烧连营的故事,刘备败得很惨,一气之下就死了。从地形上看,陆逊即使是不用火烧,只要守住了夷陵这个出口,刘备的军队不是战死就是饿死,总之失败是必然的。后来刘备撤退到白帝城,陆逊不敢追,也是这个原因,峡谷里行军难,运粮更难,一旦中了埋伏,后果不堪设想。
夏口,属江夏郡,就是现在武汉这个地方。当时还只是个小地方,属于孙权的地盘。夏口北边还有一些小镇,刘琦驻扎在那里,后来与逃跑的刘备合在一起。孙刘联合后,刘备就驻守在夏口这里。汉水从遥远的汉中出发,经过襄阳,最后在这里汇入长江。襄阳不光是有陆路南下到江陵,还靠着汉水,可以走水路到长江,再到江陵。所以这里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武汉包括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以武昌为大,但都是元朝以后慢慢发展起来的。元朝定都北京,中国原来的重心长安-洛阳-开封一线逐渐衰落,京广线发展起来,武汉地处京广线正中,又得长江、汉水之利,这才有了后来的大武汉。
鄂州,或者叫鄂城,因春秋时这里曾有个鄂国而得名。鄂国原本是商朝的诸侯,位于河南南阳,周灭商后,鄂国不服,从中原迁到这里,后被楚国所灭。易中天老师曾讲到,楚方言里有一句“不服周”,就是不服气的意思,其实最早就是鄂国人说的。这里连接东吴的柴桑(九江),是东吴派兵进入荆州的必经之地,可以说在整个赤壁之战的过程中,东吴的军队就是经过这里,源源不断地派往荆州。孙权称帝时,把这里做首都,改名为武昌(注意,不是武汉的那个武昌)。但东吴的人很不喜欢这里,觉得离他们的大本营太远,所以后来又把首都迁回了建业(南京)。等到后来孙皓为了控制荆州,想把首都再迁回来时,吴国的贵族就作了一首诗:“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意思是不愿意去。所以武昌鱼不是产自现在的武昌,而是鄂州。 *** 后来到武汉的时候,也作了一首诗:“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武昌鱼从此名声大震。需要提醒的是,正宗的武昌鱼产自鄂州附近的梁子湖,并不是产自武昌。别看鄂州现在很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鄂州是荆襄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湖北简称“鄂”就是跟鄂州有关。为什么不简称“楚”?估计是怕湖南不答应,湖南人在岳麓书院的门匾上写着:“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鄂州的长江对面,就是黄州(现改名为黄冈,但当地人还是习惯称黄州)。黄州有个赤壁公园,但赤壁之战并不是发生在这里,三国时这里还是一片蛮荒,也没有黄州这个城市。现在我们知道,黄州西南方的蒲圻市已经改名为赤壁市了,就是为了争赤壁这个名。黄州之所以被当作赤壁之战的发生地,是因为苏东坡的一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估计很多人都会背诵。这首词就是在黄州写的,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黄州就是赤壁之战发生的地方,后来蒲圻市不干,心想, *** 脆来个狠的,把名字改了,就叫赤壁,看谁还抢!
为什么说赤壁之战发生在蒲圻而不是黄州,其实有个简单的判断方法:
第一,曹操占领襄阳后,肯定是一路南下去夺江陵,这是最便捷的道路,江陵又是重镇,有粮有钱。所以他的大军基本都在汉水以西,不会绕道跑到黄州去。黄州这里没什么重镇,要从这里过长江打东吴的话,后勤补给是个大问题。而且如果他往东去黄州的话,应该取道随县(出编钟的那个地方)和江夏,就不会经过当阳县,也就不会发生长坂坡之战。
第二,从几个地名上判断。赤壁之战时,诸葛亮派张飞、赵云去打埋伏,说:“以乌林起火为号。”现在赤壁的隔江对面,还有乌林这个地方,在洪湖附近。乌林往西,会路过华容(不是现在湖南的那个华容,在湖北潜江以南),再往西,就是江陵。这几个地名,连成一条东西向的直线,相隔不远,符合曹操逃跑的路线。如果是在黄州被打败,完全没有必要兜一大圈绕到江陵去,直接往北撤就是了。
鄂州往东,就是黄石,黄石是近代张之洞炼铁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当时这里没什么人烟,只有个西塞山,是东吴的军事要塞,唐朝诗人刘禹锡写了一首《西塞山怀古》指的就是这里。黄石原是大冶县下面的一个小港口,大冶自古产铜,楚国的铜就是产自这里,春秋战国是个青铜时代,武器都是铜做的,鼎和编钟也是铜造的,就连钱也是铜钱,楚国的强大离不开这个铜矿。现在那里有个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非常壮观。大冶不仅有铜矿,还有铁矿和煤矿。晚清洋务运动的时候,湖广总督张之洞将这里的铁矿和煤,通过黄石港运往汉阳,炼铁,制造武器,“汉阳造”几乎见证了整个中国近代史,从辛亥革命打响的第一枪,一直用到朝鲜战争。
再往东就是东吴的柴桑(今九江)。周瑜平时就是驻扎在这里,附近的鄱阳湖是个训练水军的绝好场所。现在九江市内有个点将台,据说就是当年周瑜点将发兵的地方。
从九江这里开始,长江拐了个弯,一直到南京,这一段长江几乎呈南北走向。长江的东边就称为江东;而对于北方政权来说,它又在长江的左边,所以又称江左。江东和江左指的是同一个地方,我们现在经常称江南,当时这一带属扬州,实际上比荆州还要靠北一点。这一段长江,是进入江东的必经之地。在南京的下游,当时江面太宽,根本没有渡口。而南京上游这段,长江南岸大部分是山地,只有从马鞍山对面的安徽合县一带过江,就进入一片平坦地带,直入吴国。所以去江东的渡口主要在这里。当年武子胥因为过不了昭关,急得一夜之间白了头,他要去的渔邱渡就在这里;项羽不肯回江东,自杀的乌江渡也在这里。
当时的东吴不仅控制的江东,还控制了武汉下游一带,势力已然不小,为什么还要联刘?
刘备要联合东吴这没话说,因为以他的力量,自保都不够,可吴国为什么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刘抗曹呢?其实从地势上不难看出,曹操的主要目标就是冲东吴来的,他根本没把刘备放在眼里,东吴如果任凭曹操灭了刘备,继而占领荆州,东吴也保不住。毕竟刘备手上有刘琦这张牌,在荆州还是有些势力的,这个时候,能和他同仇敌忾的也就刘备了。
所以孙刘联合一点也不奇怪,奇怪的是曹操为什么败了。中国的南方,除了吴楚两个繁华养兵之地,其他的地方都是山区,没有大平原,难以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有了吴楚,也就有了整个南方。按照历史的经验,曹操从北方来,先占领襄阳,再夺取荆州,然后顺江而下,一举灭掉东吴,继而统治整个中国南方,是顺理成章的事。结果坏就坏在渡江这件事上,水师不行,又碰上了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位大神,败得一踏糊涂,元气大伤。从此以后,曹操再也没有下过江南。也许他到死也不明白,为什么历史上反复上演的事,到他手里就演砸了?
曹操兵败之后,退出了荆州,但仍控制着襄阳,还有东边的合肥,这让东吴寝食难安。合肥在江东的门口,又是荆州与江东连接线上的重镇。关羽没了襄阳,守荆州守得也很辛苦,相当于脖子被别人卡着。所以在三国鼎立的时候,只要荆州这个地方稍有变动,就会影响到整个格局。曹操占据着襄阳,准备随时重返荆州,孙权不拿下荆州一天也睡不好觉。刘备呢,好不容易有了一块地盘,当然不肯轻易放弃。而且从荆州进攻许昌,远比从成都进攻长安方便。襄阳以北,就是南阳盆地,再往上,就是中原地区,曹操的首都许昌就在这里。这里也是先秦的华夏地区,所以后来关羽占了襄阳,史称“威震华夏”。
本来荆州这个地方自从曹操退出后,安宁了一段时间,关羽攻占襄阳,当然是战略需要,但也引起了连锁反应。首先是曹操紧张了,一度嚷嚷着要迁都。二是关羽北上后,江陵一带防守薄弱,给了东吴可乘之机。所以我说,关羽守着半个荆州,迟早守不住,要想荆州稳妥,必须占据襄阳,可占据襄阳就会引起一连串的反映,最终反而把荆州丢了。东吴要想睡得踏实,必先取得荆州。三足鼎立,荆州就是个火药桶。
诸葛亮在隆中给刘备的规划方案是:先占领荆州为基业,然后夺取整个西川,进而夺取关中,最后从荆州和关中两个方向包抄曹魏,统一天下。可惜的是,荆州没守住,先失去了一只腿,刘备也死了,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没拿下关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曹家最终也没能统一中国,曹魏灭了蜀国之后,取代曹魏的西晋吸取了教训。一方面在益州(四川)大造船只,训练水师,从长江顺水而下,另一方面从两淮地区进兵牵制吴国,而重点就放在荆州一带。陆军自襄阳南下,配合从长江上游下来的水师,顺利地夺取了长江中游的控制权,然后水陆并发,沿江而下,直逼东吴。吴国灭,西晋统一中国。
最后以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来结束本文,诗里描写的就是西晋沿江而下灭掉吴国的故事,也是三国时代的绝响。曹操如果看到这段历史,不知该作何感想。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西塞山:指现黄石的西塞山,也叫道士洑,张志和的那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指的是浙江湖州的西塞山,不是一个地方;王濬:西晋益州刺史;益州:四川;金陵:南京,当时应称建业;石头:石头山,或称石头城,南京古城夹在石头山和钟山之间,石头山原靠近长江,是一座天然的屏障,东吴末帝孙皓在这里出城投降。
(未经授权,拒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