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亭榭依岗峦起伏,隐约在松竹草木之间,风景清幽。曲径通幽,花木扶疏,于山的气质颇有些园林的韵味,雅韵别致。
看福州掠影浮光,是满城的榕树掩映着半城的运河水系。于山偏安福州城区一隅,是福州城内的三山之一。
清朝时,于山是福州城南边的分界线,而当时南门就是今天的南门兜。
南门入口处
“于山”之名源于战国时一支“于越族”迁居在此处的传说,它还被称作九仙山、九日山。
“九仙山”之名则源自汉代何氏九兄弟在山上修道炼丹的故事。如今山上仍保留着相关的古迹,比如九仙洞、九仙观、炼丹井。
“九日山”则来源于闽越王无诸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在山上宴会宾朋的历史。
于山白塔
于山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传说在辟基时,发现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所以取名定光塔。
于山有福州知名的相亲角。相亲角沿路的古城墙,是民国初期拆毁后存留的遗址。明洪武四年,驸马王恭在王审知建城的基础上,重建福州城。
城墙全部用石头筑成,东南西三面环水,北面隔着悬崖。据《福州府志》记载:“该城高二丈一尺,厚一丈七尺,周三千三百四十九丈。”
如今的城墙长18.3米,高4米,墙项宽1.22米。
于山古城墙
沿着路继续前行,人声渐消,有豁然开阔之感。
拾阶而上,林叶葱郁,零星的阳光落下,活泼跳脱,幸福感油然而生。走一小段路就到了一处平台,平台上一块石刻惹眼,从左向右是“清风朗月”,从右向左看则是“月朗风清”。
这块石头由乾隆年间的福州知府李拔所题,古时文人的才思敏捷在这四个字中淋漓尽现。
这棵古榕在福州名榕评选中名列第七
平台的右侧是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大门左处的牌子上保留着它原来的名字——大士殿。
这座大士殿最早是宋代嘉福院的遗址,康熙年间改为万寿寺,官员们会在殿内向皇帝行礼。到了康熙的孙子即位时,因为庙里祀奉观音大士,所以称作大士殿。
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
1911年辛亥革命福州光复战役期间,革命军在这里设立敌总指挥部,所以现在成了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
馆内详细介绍了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在馆的后院,还保留着当时开会的会议厅及内部陈设。
前敌总指挥部旧址
辛亥革命福州光复战役在于山打响,起义军在于山巅安放四门大炮向清军署轰击,在各方兵力配合下,终取胜利。
1999年,此炮在福州军区基建工地中被发现,经考证,为辛亥革命福州光复战役中所用之炮。
出了纪念馆继续向东行,见到了于山名胜中的狮子岩,因其形似一只蹲着的狮子而得名。
沿狮子岩的阶梯向北而上,树木愈加繁盛,也更清幽。满眼沁人的绿倒是轻易就能安抚都市人心。
狮子岩
乐声从高处传来,爬了几级阶梯,著名的揽鳌亭立在眼前。相传,于山本是东海蓬菜仙境中的一座山峰,后来被六只巨鳌(据说鳌是龙头,龟身,麒麟尾的,只活在传说里)驼到了这里。
六只鳌因为该把这座山放在哪里起了争执。明朝的王英深怕这山被六只巨鳌驼走,所以建造了这座揽鳌亭,想要留住这座山。
亭内如今成了老人家们吹拉弹唱的圣地,弹奏演唱的歌曲全凭喜好,老有所乐。
揽鳌亭
九日台音乐厅位于揽鳌亭更北端,上几级阶梯便到。音乐厅坐落山顶,是一处极佳的观景平台,足以一览无遗地俯瞰福州全景。
九日台音乐厅建成投入近二十年以来,举办过多场具有高水准的音乐会,其中部分音乐会是免费向公众表演的。
九日台音乐厅
沿九日台音乐厅再向东,全是下山的阶梯。从三清殿的台阶再向下,一群老人坐在木凳上闲聊,他们的正前方是早期的戏台,这在如今发展迅速的福州城很少见。
穿过思乡亭向西,撞见刻着“状元峰”三个字的石碑。状元峰的得名与一位名为陈诚之的福州人有关,他曾师从于朱熹门下,获嘉定元年戊辰科状元。
陈诚之高中状元之前经常在于山的这处僻静地方读书,明代学者杨应韶因此在此题刻“状元峰”三个字。
状元峰
向前走,吸翠亭与廓然台上,爱好闽剧的老年人相聚在亭下拉琴、清唱戏曲。这些亭榭依岗峦起伏,隐约在松竹草木之间,风景清幽。
曲径通幽,花木扶疏,于山的气质颇有些园林的韵味,雅韵别致。
(部分图源网络)
【来源:有福之州】
#福州身边事##旅行##在家云旅游##头条带你游中国##风光#@头条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