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骊歌原唱版(骊歌歌曲原唱),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骊歌原唱版(骊歌歌曲原唱)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骊歌原唱版(骊歌歌曲原唱)

哪首歌曲一开口就让你泪流满面?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昨天参加战友孩子婚礼,一曲《战友之歌》,荡气回肠,使我满含热泪。"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地,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战友战友,这亲切的称呼,这崇高的荣誉,把我们团结成为钢铁集体......”

战友家在庄河农村,孩子结婚是大事,我们这些一个连队的战友,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除了共同庆祝,又来一次战友聚会。

一进村子,我们就看到好几台车停在院子旁,院子里挤满了来喝喜酒的乡里乡亲,女的多数穿红色的衣服,感受到浓浓的喜庆氛围。

11点18分,酒席开始,按照战友聚会的惯例,喝酒之前要唱一首歌,经大家商定,一直同意唱《战友之歌》。八班长主动请战,担任指挥。他拿了一双筷子,站在炕头上指挥大家唱起了《战友之歌》。

歌声把我们带到了三十年前那 *** 燃烧的岁月,使我们回想起火热的军旅生活。五百米障碍场的翻腾跳跃、坚守坑道的生存训练场景......历历在目。战友们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

当过兵的人都知道,战友之间的感情,比亲兄弟还要亲,那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建立起来的感情。是最真诚、最纯洁的,她超越一切、超越时空,毫无功利色彩,不带世俗偏见。

每当老兵退伍,大家互相送别之时,听到《战友之歌》,没有不落泪的,那种场面,终生难忘。

《战友之歌》是一曲难忘的歌,永远铭记在生命里的歌。

父亲,母亲

谢邀请:哪首歌曲一开口就让你泪流满面?答:改板,翻唱的一首歌《我想回家过年》我相信这首催人泪下的歌,可每个人都听过吧!演唱者唱出让人难己控制的眼泪,每一句的歌词都打动人的心。因为这首歌代表了多少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心声,所以这首歌唱出了父母的恩情永远还不完,听了这首心酸的歌怎能不泪流满面。谢谢!

让我们佛弟子泪流满面的歌曲:弘一法师名作《送别》

会唱歌的中国人,多数都会唱李叔同这首《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简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桐。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更多骊歌原唱版(骊歌歌曲原唱)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