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墨子的基本主张(墨子主要主张),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墨子的基本主张(墨子主要主张)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墨子的基本主张(墨子主要主张)

——以下是选取的书,排名是下文写作顺序,不是重要性。

01.《中国哲学史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丁祯彦,臧宏

02.《中国哲学智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向世陵

03.《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哲学史》编写组

04.《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郭齐勇

05.《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任继愈

06.《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

07.《中国哲学史》肖箑父

08.《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09.《新编中国哲学史》(三民书局)劳思光

10.《中国思想史》(九州出版社)钱穆

1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12.《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

13.《中国思想史纲》侯外庐

14.《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

15.《中国哲学二十讲》(中华书局)杨国荣(没有墨子)

16.《中国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杨立华(没有墨子)

【附】文末有一小总结,跳着读的读者记得看一下最后。

《中国哲学史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丁祯彦,臧宏

题解

此节标题是“第二节 墨子的哲学思想”,前一节也就是第一节是孔子,后一节也就是第三节是老子。从标题的顺序可以看出,墨子在此书中的地位,主要是从“儒墨”这两家在当时并称“显学”,同时也是社会主流学派中相互对立的学派角度进行讨论的,或者说,此节主要是就墨子如何回应孔子儒学的角度来解析墨子的哲学思想。

前言

在本节前言中,主要介绍了墨子生平,尤其点出“早年受过儒家思想的熏陶”“后来‘背周道而用夏政’,抛弃儒家学说,创立墨家学派”,最后指出“当时人们把儒、墨并称为‘显学’”。直接点出了文章解析墨子的角度。

其次写了墨子所创立的多由社会下层群众组成的严密团体,首领称“巨子”。

最后点出了墨子所代表的阶级,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过程中平民和小私有财产者”,并解释了这个阶级原本是奴隶制中的普通成员,这部分成员后来一部分上升为地主,绝大部分下降成被剥削日益贫困的小生产者。

标题

本节中一共有四个小标题,分别为

一、儒墨显学

二、“兼爱”与功利主义

三、“取实予名”与“三表”

四、“非命”思想与宗教迷信的矛盾

一、儒墨显学

第一个小标题“儒墨显学”,主要以儒墨对立的角度上,讲述了

1.墨子反对周礼,反对“厚葬”、“久丧”,主张“非乐”。

【评】但此处作者虽然说了反对“厚葬”、“久丧”,却没有正面指出墨子主张“节葬”“节用”,而是放在了后面的“兼爱”与功利中说,存在一定的条理不清和写作混乱。其次,作者在最后补充说“墨子反对儒家的复古主义”,并引用“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矣”为例证,我以为并不妥。首先儒家“复古”是“复”周礼,而在作者前言中却也明确引用了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一句,表明了墨子推崇(甚至是“用”)比周更早的夏政,这岂不是更复古?其次,作者所引用的例句更多的是想表明墨子推崇“作”“力”“劳动”一类,而反对“述”“文”一类,这两类分别代表小生产者和奴隶主贵族,此点在下面一段作者便有叙述。

2.作者指出“孔子看不起生产劳动”,代表奴隶主贵族;而墨子则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劳动,依赖劳动生产生存,代表小私有者和平民阶层利益。

3.墨子提出“尚贤”“尚同”思想。“尚贤”是“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与孔子维护的世卿世禄对立。“尚同”即“上同”,即所有人应该遵守上位者的所制定的标准。

由此墨子还形成了自己的国家起源说,在古代,社会混乱,这时候就需要组织和国家,便“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这便是“尚贤”,然后“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这便是“尚同”,最后天子“上同于天”,形成了一个理想的国家政治社会逻辑结构。

【评】第一小节作者主要是从儒墨对立角度分析了墨子的政治思想,也就是其思想的现实出发点。

二、“兼爱”与功利主义

第二小节是“‘兼爱’与功利主义”

一上来作者首先是指出儒墨对立,“孔子贵‘仁’,墨子贵‘兼’”。

墨子认为天下祸害皆起于人们之间“交相别”,也就是有亲疏远近,彼此利益有别,由此产生“交相恶”。所以必须“视人之国,若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使所有人利益兼而为一,这样才能“交相利”,这样的爱就是“兼爱”,即无差别的无亲疏地爱所有人。

墨子“兼爱”与孔子“仁”有相通之处,即都体现人道(仁爱)原则。但孔子的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相联系,墨子与经验主义的感性原则相联系。

墨子从功利主义的目的出发的,不仅主张“兼爱”,还有“节用”“节葬”“非乐”。

三、“取实予名”与“三表”

第三节“‘取实予名’与‘三表’”主要讲了墨子的三个认识论问题。

第一是“名实之辩”,墨子主张“以实定名”,即客观实在是第一性,名称概念是第二性。【补充】其实此点也是对立于孔子,孔子“正名”思想,主张“以名定实”,即让违背礼法名分的人回到名分所对应的礼法规范上来,这里的“名”指名分、地位、身份,“实”指名所对应的规范、范畴。从阶级立场角度上,我们也可以说,孔子“以名定实”,是从贵族立场出发的保守改良派,希望贵族自我改正,回到符合贵族之名的礼制上来,但同时也隐晦肯定了贵族的合法性和小民的不可犯上性。而墨子的“以实定名”,则是对名(管理者)实(能力)不符的贵族的打击,认为旧贵族如果无能管理国家就应该下台,让有能力的人上去,这与他的“尚贤”思想是一直的,代表了小生产者、劳动者的利益。

第二个认识论问题是墨子提出的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三表法”。即“有本子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也就是判断一种学说真伪,需要在历史中找到前人经验作为间接经验,需要考察百姓反应作为直接经验,需要看对国家人们是否有好处。墨子“三表法”说明他是个朴素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者,但他过分依赖感性经验,把感性经验绝对化了。

但在这之后,文中指出墨子并不否认逻辑思维,肯定用思虑处理经验推知未来,并继续推得下面第三个认识论问题。

第三个认识论问题是墨子提出的“类”“故”“理”的思想(【评】核心是“类”的思想)。“类”是用归类的类推进行辩论,“故”是指事物发生的原因、目的,“理”就是取舍之理。整个构成了墨子的逻辑思维方法。

四、“非命”思想与宗教迷信的矛盾

第四小节“‘非命’思想与宗教迷信的矛盾”一方面是“非命”——反对儒家天命论,肯定人的“力”;另一方面是“天志”“明鬼”,“天志”明确天有意志,能赏罚,“明鬼”肯定鬼神存在,也是为了惩罚。【评】墨子唯物经验与“天志”“明鬼”并不矛盾,“非命”与“天志”“明鬼”也不矛盾。首先墨子论证“天志”和“鬼”的存在,都是通过经验主义的“三表法”,比如书上记载有、百姓口口相传有、观察到什么神奇的自然现象等;其次“天”与“鬼”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上天或鬼神决定一切的决定论、命定论,“天”与“鬼”只是起到一个裁判作用,对于“正确”的行为予以赏,对于“错误”的行为予以罚。而行为本身,是由人自身的主观能行性“力”所决定的,“天”的作用仅仅是裁判人行为是否“正确”。当然,我们最后才可以发散讨论,什么是“正确”的天的意志。墨子搬出“天志”,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其“尚同”思想,为成为“天子”的最高统治者作保,肯定其合法性。

《中国哲学智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向世陵

题解

此节标题是“第四节 兼爱与三表”前一节是孔子,后一节是老子,从前后位置可以看出,此节主要从儒墨当时同作为的“显学”的对立角度解析墨子思想的。而题目“兼爱与三表”也点出了墨子的核心思想“兼爱”与其在认识论上的核心思想“三表法”。

标题

此节小标题如下,

一、兼爱与兴利

(一)兼爱

(二)兴利除害

二、非命与天志

(一)强力胜天命

(二)天志明鬼

三、名实论与三表法

(一)名实论

(二)三表法

题解

看小标题,对比于《中国哲学史教程》,此书直指墨子思想,没有在思想前增加作为思想背景的政治思想一节。其次,主要的三个大部分基本一致,分别是作为核心思想的“兼爱与功利主义”,中哲特色讨论形而上“天”的“非命与天志、明鬼”与认识论方法论的“名实论与三表法”,简称“墨子三部曲”。

一、兼爱与兴利

在《中国哲学史教程》“一、儒墨显学”中的“尚贤”思想,此书放在了第一小节“兼爱与兴利”的“(一)兼爱”中讲,是从“兼爱”在政治上的表现角度切入的。“墨子‘兼爱’观的实质,在思想上是以博爱取代自私之爱,在政治原则上则是以任人惟贤代替任人惟亲,要求打破君臣父子的上下尊卑和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的桎梏。”

其余部分与《中国哲学史教程》大致相同,但细节更少些。

《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哲学史》编写组

题解

此章标题为“第四章 墨子的哲学”,前一章是老子,再前一章是孔子,即“孔老墨”模式。可以看出此书的划分是按照各学派对中国哲学(或者说中国学术、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学问深度广度来进行排列的。

标题

此章的标题如下,

第一节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历史观

一、“兼爱”与兴利

二、“贵义”即利人

第二节 “天志”“明鬼”与“非命”的天人观

一、“天志”与天子之正

二、“明鬼”与赏善罚恶

三、“非命”与信赖人力

第三节 “三表法”与“察类明故”的认识论

一、“取实予名”

二、“察类明故”

三、“言有三表”

第四节 墨学的影响及其中绝

一、墨学的影响

二、墨学的中绝

题解

从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此书的分法大体上仍然是“墨子三部曲”,但在细节上更为准确和有条理。例如在“第一节“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历史观”中,把“‘贵义’即利人”这个小点补充成一个并列点,体现一个与儒家“仁、义”观对立的“兼爱、义”观,全面体现墨子功利主义的立场;在“第二节‘天志’‘明鬼’与‘非命’的天人观”中,将“天志”与“明鬼”分开解析,把“天志”为“天子”作保作为一个点直接展示;“墨子三部曲”最后,补充了后期墨家学派的一些观点。

前言

本章前言中,仍然是“墨子早年学儒”“儒墨对立”“并称‘显学’“严密团体”“首领称‘巨子’”几个点。

第一节“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历史观

在“第一节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历史观”的前言中,概括了墨子十大思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称“墨子十大主张”。

一、“兼爱”与兴利

“‘兼爱’与兴利”小节,主要仍是讲社会侵害来自“别”,“无别”的“兼爱”才能“相利”。

二、“贵义”即利人

“‘贵义’即利人”小节,主要讲“义”就是“正”,又“以兼为正”,所以“义”的实质就是“兼”,“义”的目的自然也就是“利”;“义”是行为,“利”是目的、效果,所以“义利”在墨子那达成了统一。

在本小节中,文中接着阐释“义”“利”反映了墨子代表的小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推出了墨子“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尚贤”——不论贵贱等级举用贤才,“尚同”——选贤为官长,“节用”——反对奢侈浪费,“节葬”——反对“厚葬久丧”,“非乐”——反对歌舞声乐,这些都是从阻碍了生产劳动的功利角度出发的主张。

最后总结,“这突出地表现了墨家功利主义思想既有人民性的特点,又有片面、狭隘的唯经济论的历史局限。

第二、三节

第二节天人观和第三节认识论基本与《中国哲学史教程》内容和排版一致。

第四节 墨学的影响及其中绝

第四节墨学的影响及其中绝,主要就墨学对其他学术的影响和墨学为何中绝进行讨论。墨家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杨朱、墨子的主张是后来儒家学说发展所要针对的话题;

2.墨家严密的组织是一个近似于宗教的、有很大能量和影响力的学派;

3.墨子“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影响宋钘、伊文、惠施、公孙龙的反战、名辨思想。

墨家中绝的原因概括为

1.“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墨学代表平民和小生产者利益所提出的哲学和政治主张,越来越不适应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求”;

2.“随着时代的发展,墨学日益丧失了它所代表的阶级的支持”。

【评】简单说,即墨子的主张不符合社会现实和不现实导致的没人支持。

《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郭齐勇

题解

此章标题为“第五章 墨子及后期墨家”前面按顺序分别为孔子——老子——孙子——墨子,此书应该是按照作者成书时间顺序进行考量的。其中,章名中不仅提到墨子,还提到后期墨家。后期墨家主要是名辨之学,也就是讨论名实问题、概念问题,所以作者此章旨在写全墨学,必然会有独立的内容写墨学中的名辨之学。

标题

此章小标题为,

第一节 兼相爱与交相利

第二节 “天志”、“明鬼”与“非命”、“节葬”

第三节 “三表法”与“心之察辨”

第四节 名、辞、说、辩

第五节 墨学的历史地位

题解

从小标题可以看出,前三节讲墨子学问,仍然是“墨子三部曲”,其中特别的地方是在“第二节‘天志’、‘明鬼’与‘非命’、‘节葬’”中,不仅提到“天志”“明鬼”“非命”,还把“节葬”提到了此处,而不是放在功利主义的“交相利”的地方。作者思路大约是将“明鬼”与“节葬”这对看似矛盾的词单独提出做了对比。小标题“第四节名、辞、说、辩”,很明显是讲述后期墨家的名辨之学,第五节则是对墨学的总结。

前言

本章前言部分也同样提到了墨子生平和“十大主张”,但没着重提到“儒墨对立”,可见作者应该更多地是直接从现实政治角度解析墨子。

第一节 兼相爱与交相利

第一节兼相爱与交相利,书中首先论述墨子“兼爱”与孔子“仁爱”的差别,再指出“兼爱”是出于“互利”的目的,然后根据“兼爱”所面对的问题的社会侵害,尤其是战争,引出墨子“非攻”主张。其次是通过“兼爱”的“无差别”引出“尚贤”,通过“尚贤”引出“尚同”的社会蓝图。

第二节 “天志”、“明鬼”与“非命”、“节葬”

第二节“天志”“明鬼”部分,特别点到了“墨子的宗教观与前代宗教观近似,是把宗教政治化与道德化”

在“节葬”部分,文中细分了“葬”和“祭祀”,认为墨子因为“明鬼”所以不反对“祭祀”,只是反对奢侈的“厚葬”。

第三节 “三表法”与“心之察辨”

第三节整体与前面差不多,主要就是“三表法”、名实之辩。但特别的,文中指出了墨子肯定心的思虑作用的理性认识方式是对感性认识的“三表法”的补充。且文中对墨子的名实之辩,没有采用“以实定名”的讲法,而是“名实合一与知行合一”。

第四节 名、辞、说、辩

第四节是后期墨家的思想,不属于墨子思想,故此处省略。

第五节 墨学的历史地位

墨子衰微的原因,

1.外部原因,儒家势大,对立墨家,因而衰微;

2.内外关系,不适合秦汉以后的社会生活。(1)兼爱有打破家族家庭本位的嫌疑,(2)游侠与名辨不适应农业文明的大一统社会,(3)尚同反对多样化,不适应各阶层表达自己愿望;

3.内部原因,(1)墨子去世后缺乏领袖,(2)组织内部缺乏民主,苦行主义、自我牺牲,太过理性,一般人难以接受,(3)墨侠多在秦国,有“拥秦”嫌疑,名声不好,(4)墨家诡辩过于微妙。

《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任继愈

题解

本章名为“第二章 在宗教外衣下墨子进步的社会观和认识论”,位于封建社会确立时期的第一位思想家,前一编孔老处于奴隶主社会。可见作者把墨子摆在新社会初步转型的尝试者地位。题目中有两个核心词,一个是“宗教外衣”,突出作者所理解的墨子学问的特色,这个“外衣”主要应该体现在一个是严密的类似宗教组织的墨家团体,另一个是墨子为最高统治者作保的“天志”“明鬼”学说。

标题

第一节 墨子和他的学派

第二节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墨子的社会思想和历史观

第四节 经验论的认识论

第五节 “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

题解

从标题可以看出,“第一节 墨子和他的学派”主要起到一个前言作用,介绍墨子、墨家团体和墨家学派,第二节是“墨子三部曲”的第一步“兼爱”,但我们可以看到,题中并没有写到与功利主义相关的词,也就是说,作者可能并没有从这个角度切入墨子,而是平铺直叙点墨子的主张。“尚贤”“尚同”是“兼爱”后一贯的脉络,而“非攻”应是从功利角度出发,考量到战争对百姓和土地的伤害而提出的。“第三节 墨子的社会思想和历史观”应该是论述墨子零散的“劳动”“非乐”“节用”“节葬”主张。“第四节经验论的认识论”主要就是“墨子三部曲”中的“三表法”和“名实之辩”。“第五节 ‘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则是“墨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天人观。

总体上看,内容仍然是以“墨子三部曲”为核心,开头把前言当成一节,中间把零碎的功利主义出发的观点当作一节。

第一节 墨子和他的学派

这一节内容大致同上,有特色一点是作者指出,“他(墨子)是属于‘士’这样一个阶层,……可见他既不是统治人民的当权者,也不是直接参加生产的劳动者”。此点也点出了作为奴隶制转封建制后出现的特色阶层,“士”阶层。

第二节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政治思想

这一节主要思路仍然是由“别”谈“兼爱”,但作者没有直接突出墨子的功利主义目的论,而是直接过度到不利于百姓和土地而主张的“非攻”,并指出“墨子不是反对一切战争,只是反对好战的国家”,“在‘攻’(违背天意)和‘诛’(顺应天意)的观念上,还表示有一定原则的区别”,但作者话锋一转,以“他不可能认识到战争的社会根源,不难科学地区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质”作了判语。

“尚贤”与上文同,“尚同”部分主要最后总结了“逐级逐级上同,推到最后上同于天子,更进而上同于天,这是墨子的宗教思想的表现”。指出了标题中“宗教外衣”的第一个内涵。

第三节 墨子的社会思想和历史观

这一节主要讲了“人与动物差异的劳动说”“国家起源说”“节用”“非乐”“节葬”。并在最后总结到“墨子重视功利,是小生产者狭隘的功利主义”。可以说是将上一部分“兼爱”的后半截补齐了。

第四节 经验论的认识论

这一节一共三点,一是“墨子肯定了人们的认识只是来源于人们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客观实际”,即绝对的经验主义。二是“墨子从他的经验论的认识论论证了‘名’和‘实’的关系”,即“以实定名”。三是“墨子提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

具有特色的是,作者在这接着指出了墨子用这些方法批判儒家天命思想的“非命”主张,并通过经验论论证恶鬼神的实有,也就是“明鬼”的第一步骤(第一步骤是证明鬼的实有,第二是鬼对人的赏罚)。

最后提出了墨子“类”的思想。

第五节 “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

“天志”部分特色的地方是作者明确了“这个天志实际上是墨子所代表的小生产者阶级的意志”。

《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

题解

本章名为“第五章 墨子”,前几章顺序为孔子——老子——孙武——墨子,与《中国哲学史》(郭齐勇)相同,应是按时间顺序排列。但讲个题外话,奇怪的是,孔老墨都是用“子”,即尊称,而孙则用全名“孙武”(在《中国哲学史》(郭齐勇)中则统一为“子”),此处不知是因为“看不起”孙武所以不称为“子”,还是因为觉得其称“子”有不尊敬的歧义而避讳之,又或者是写作校勘失误。

标题

此章标题为,

第一节 社会政治思想

第二节 经验论的认识论

第三节 宗教思想

题解

从标题可以猜测,这应该是明确的“墨子三部曲”,只是换成了统筹性词汇表述,而没有直接点出主张。第一节社会政治思想,应该是以“利”为核心的“兼爱”“非攻”“非乐”“节葬”“节用”“尚贤” “尚同”。第二节经验论的认识论应该是“三表”“名实辨”“绝对经验论”。第三节是“天志”“明鬼”。

第一节 社会政治思想

就如题解所说,一切功利主义思想都讲到,包括并列于“兼爱”的“义”。

第二节 经验论的认识论

这一节开始用大量篇幅讲了三表,包括“过去的间接经验”“现在的直接经验”“社会政治效果”;第二讲唯物主义经验论,并在此提出“非命”;第三是“类”的思想,并在这以“类”思想的附属内容讲了“以实定名”思想。

第三节 宗教思想

第三节主要就是“天志”“明鬼”,但还再次讲了“非命”,应该是为了各部分完整性,所以即使重复也全取了。

总结

此书与《中国哲学史》(任继愈)的排版和讲法十分类似。

《中国哲学史》肖箑父

标题,

第四章 墨翟的唯物主义经验论

第一节 “必以众之耳目之实”为基准的唯物主义经验论

一、认识来源于“耳目之实”

二、“取实予名”与“察类明故”

三、“言必立仪”的三表法

第二节 “尚力”、“非命”与“天志”、“明鬼”的思想矛盾

一、“尚力”、“非命”及对“命定论”的批判

二、“天志”、“明鬼”的神秘主义思想

第三节 “兼以易刚”的社会矛盾观

一、“尚贤”、“尚同”

二、“兼爱”、“非攻”

三、“非乐”、“节用”

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清晰的“墨子三部曲”,内容也中规中矩。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题解

此章题为“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前一章为孔子,老子在战国后。主要原因是当时对老子的时代还在争论,一直到后来郭店竹简出土老子文本,才确定老子是春秋时期人。所以此处无论从儒墨对立还是时间顺序,孔子之后都接着墨子。

标题

一、关于墨子之考证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时代

三、墨者为一有组织之团体

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

五、何为人民之大利

六、兼爱

七、宗教的制裁

八、政治的制裁

九、余论

题解

首先“一、二、”是考证,今天不在我们范围内,“三”是介绍墨家组织,属于前言。所以正文应是四五六七八九。第四直接点出墨子的功利主义出发点。第五应是阐述墨子从功利主义出发的零散主张,如“非乐”“节葬”等。第六特别讲兼爱。第七讲“天志”“明鬼”。第八讲“尚同”。第九是补充。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冯并没有把认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点,而是应该杂糅到各个部分去做附属内容了。

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

此节就是特出墨子功利主义。具有特色的是,此处把“三表法”引入了,并强调“此三表中,最重要者乃其第三。‘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乃墨子估定一切价值之标准”。还有“义”的文段也引入于此。

五、何为人民之大利

此节主要讲了“节用”“节葬”“非乐”,尤其注意,冯说到“儒家所主张之祭祀亦同一无意义”,并引了文“公孟子曰:‘无鬼神。’又曰:‘君子必学祭祀。’子墨子曰:‘执无鬼神而学祭祀,是犹无客而学客好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此观点明显与《中国哲学史》(郭齐勇)明白相对。若单论引文,引文不能直接说明墨子反对祭祀,也有可能是墨子用公孟子话反对公孟子本身,即直至公孟子无法自圆其说,并不能直接代表墨子思想,尤其是墨子是赞成鬼的存在的。但此二者观点还是值得深入推敲。

六、兼爱

“兼爱”部分讲了“非攻”。

七、宗教的制裁

此节主要讲“天志”“明鬼”的赏罚功能,并一笔带过了“非命”。其中有特色的是,冯指出墨子人性论的观点,“墨子以人性为素丝,其善恶全在‘所染’”,用了引文“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八、政治的制裁

此节主要讲“尚同”,冯认为“所尤可注意者,墨子虽谓人皆须从天志,然依‘尚同’之等级,则惟天子可上同于天。天子代天发号施令,人民只可服从天子。故依墨子之意,不但除政治的制裁外无有社会的制裁,即宗教的制裁,亦必为政治的制裁之附庸”,“盖其所说之天子,已君主而兼教皇矣”。

《新编中国哲学史》(三民书局)劳思光

题解

本章题为“第五章 墨子与墨辩”,上两章为“第三章 孔孟与儒学”“第四章 道家学说”,可以看出,作者将先秦诸子按照学派分门别类讲。题外话,值得注意的是,接着墨子后的第六章,题为“荀子与儒家之歧途”,意为作者认为孔孟是一脉正传的儒学,而荀子是儒学别出,是儒但不是儒学正统。

从章题目看出作者按照学派分门别类可知,此章应讲了墨子之学和后期墨家名辨之学,再看次级标题,有“壹墨子其人其书之时代”“贰 墨子之思想”“三 墨辩”,可知一是介绍《墨子》一书(因为经考证,《墨子》一书中包含了墨子思想和后期墨家名辨思想),二是墨子思想,三是后期墨家名辨思想。

故在此只以“贰 墨子之思想”为主。

标题

一、兼爱

二、天志与权威精神

三、尚同与国家论

四、非攻、非儒、非乐——墨子之文化观

题解

从小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明显接续《中国哲学史》(冯友兰)的讲法,第一是“兼爱”,其中应该内嵌着功利主义;第二是天志,有趣的是,冯友兰认为“天志”代表宗教精神,而此处劳思光认为“天志”代表权威精神;第三是国家政治的“尚同”,最后是从功利主义推导出的零碎主张,此点冯友兰放在“兼爱”之前,跟着功利主义讲,二者没有本质差别,只是冯友兰更多顺着墨子思想逻辑思路推导下来,而劳思光更多从哲学主张的主次重要性讲。

前言

作者前言讲得非常明确,全部引于下,

“墨子思想之中心,在于‘兴天下之利’。‘利’指社会利益而言,故其基源问题乃为:如何改善社会生活?”此‘改善’纯就实际生活情况着眼,与儒学之重文化德性有别。故墨子学说第一主脉为功利主义。”

“对于社会秩序之建立,墨子持权威主义观点,以为必须下同乎上。此为墨子思想之第二主脉。”

“由功利主义之观念,乃生出非乐、非攻之说;由权威主义之观念,乃生出天志、尚同之说;然此两条主脉皆汇于兼爱说中。故以下论墨子之学,即自兼爱着手,再逐步展示其权威主义与功利主义之理论。”

作者将墨子思想分为两条主脉,一是功利主义(【评】即自下而上的小生产者的利益诉求),二是权威主义(【评】即自上而下的用“天”为统治者作保),二者在中间交于无差别的兼爱(【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爱是无差别,但现实的社会却更强调等级分明)。

一、兼爱

有特色的概括是,“墨子之主张兼爱,则是自治乱问题着眼,而非一道德意义之理论。”

其次是“兼爱”如何转成下面的“天志”,作者说,“论‘兼爱’时,墨子虽强调实效,但另一面又不能不解释‘兼爱’之为正当。于是引出墨子之价值规范理论。此说通过《天志》至《尚同》而完成”。

二、天志与权威精神

功利与权威

功利主义为什么不能成为肯定“兼爱”的价值的唯一理论,还需要加上权威的“天志”?此处作者通过解释“实效”与“价值”的差别回答了这个问题。“实效之肯定与价值之肯定原为截然两事。有实效者未必即有价值。因所谓‘实效’皆是相关于一定目的而言,本身只有与其目的间之因果关联,其价值亦应随其目的之价值而被决定。”【评】简单说,就是虽然事情办是办得到,但是道理讲不好,就失去了“道德高点”,令人不信服。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道理我都懂,但我做不到”的反面,“虽然做得到,但我觉得没道理”。

作者自己也总结了,“如此,天志为最高之权威尺度,即为价值规范。天意欲人‘兼爱’,故‘兼爱’有价值。且‘义’出自‘天’,于是将合乎‘义’化为合乎‘天志’或天意”。

墨子的立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劳思光对于前人认为墨子代表“小民”立场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他说,

“有一问题应顺便提及,此即墨子立说之立场问题。昔人有以为墨学乃代表平民及贱役之立场,其说大抵以‘墨’为刑名为据。又因墨子及其徒众在生活上力求俭约,遂以其人生态度与贵族不相同,进而推论其立场为反贵族之立场。”

“持此说者,虽常有所征证,但若持与墨子之主要理论比观,则显然不合。墨子诚不以当时贵族之生活为然,但其理由在于以为此种生活徒为社会之浪费,并非基于反贵族之观念。盖墨子真正兴趣所在,仅是改善社会一般生活问题。”

“墨子之基本态度在于强调‘实用’而轻视多余之享受,即荀子所谓‘上功用’‘大俭约’之意,而非持某种立场反对统治者。”

“附会之说,或以为墨子之所以‘大俭约’目的即在反对贵族之奢侈,此当非完全不可通。但若进而推论墨子为争平民利益而反对统治阶级者,则实大谬。观墨子‘天志’之说,已可见其权威主义倾向,再观‘尚同’之论,则更可知墨子一心为统治者着想。墨子之说中,拥护统治者之权威之程度,远较儒家为甚。凡读《尚同篇》而稍加思考者,必能见此中真相所在。”

【评】简单说,劳思光认为,墨子虽然有一系列“节X”“非X”的主张,但都是站在统治者角度说的,并不是反对统治者统治本身,从“天志”“尚同”可以看出。

更早些的《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认为,墨子反贵族,代表平民的观点,对于“尚同”“天志”,冯友兰在最后认为,太过理想,沦为政治的工具。近现代马哲解中哲一脉应是延续这个论断进行。

以《中国哲学史》(北大)为代表的近现代马哲研究中哲一脉则认为,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希望上天能限制贵族特权,对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统治者,都能根据庶民的利益……”“(一方面)幻想上天限制贵族对他们的过度剥削和压迫,为他们选择一个好天子保证他们过安居乐业的生活”“另一方面,墨子……肯定……上天主宰一切,……证明鬼神的存在,天子为天所命代天治民,……因而……等级制度……神圣不可侵犯,人们对一切剥削和压迫,只能虔诚地祭祀上天和鬼神,并借上天和鬼神的威力……”。

三、尚同与国家论

此部分与前同,主要是墨子的国家起源思想,包括上同天子,天子上同天。

四、非攻、非儒、非乐——墨子之文化观

此部分与前同,主要是从“兼爱”出发,顺着功利主义实效角度出发讲墨子其余主张。

《中国思想史》(九州出版社)钱穆

题解

钱穆《中国思想史》为一小书,一人一章,章内不分次级标题,所以墨子独成一章一段文字。值得留意的是,钱穆将墨子放在了战国时期的第一章,即其认为墨子处于战国,当然,墨子为春秋人已是现在学界共识,此为历史考据之事,就此带过。

正文

钱穆是从孔墨对立入手,从墨子兼爱上通天的角度分析,“孔子是把人的立场、人的标准来讲人道,所以主张仁。墨子则从天的立场、天的标准来讲人道,所以主张兼爱。换言之,孔子以人生界立论,墨子却改从宇宙界立论”。

接着就转到功利角度阐述墨子剩余主张。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简史》少了《史》很多引用,写作模式类似通识介绍,故在此简单阅读。本章标题“第五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可见入手点是儒墨对立。

次级标题为,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兼爱

天志和明鬼

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

国家的起源

“墨家的社会背景”为介绍。

“墨子对儒家的批评”主要通过儒墨对立介绍墨子“明鬼”“节葬”“非乐”“非命”四个主张。并指出“墨子所持的是下层阶级的观点”。

“兼爱”主要从“兼”“别”讨论入手,用“三表法”作为方法,“功利主义”作为依据,得出“兼爱”合理性。【评】又是一种不错的思路。

“天志和明鬼”的切入点是“如何说服人们兼爱?”,即通过“天”“鬼”赏罚。

“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主要讲墨子“明鬼”和“节葬”的关系。“因为墨子要证明鬼神存在,本来是为了给他的兼爱学说设立宗教的制裁,并不是对于超自然的实体有任何真正的兴趣。”“(‘明鬼’)在人心之中有这样的一种信仰也许是有用的,因此墨子需要它。‘节用’、‘节葬’也是有用的,因此墨子也需要它。从墨子的极端功利主义观点看来,需要这两种东西是毫不矛盾的,因为两者都是有用的。”

“国家的起源”主要就是“尚同”和“国家起源说”。

《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

此书是冯友兰学习和接受马列后再写的中哲史,所以带有明显的近代尖锐的马列风。

标题

第七章 墨翟和前期墨家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大转变时期独立手工业的兴起

第二节 《墨子》其书和墨翟其人

第三节 墨翟对于劳动和劳动成果的重视

第四节 墨翟对于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方式的批判

第五节 墨翟关于“尚贤”、“尚同”的思想

第六节 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和经验主义的真理观

第七节 “兼爱”、“非攻”的阶级调和论

第八节 主张“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

第九节 前期墨家向后期墨家的转化

从标题可以看出,此书已经明显带有马列风,不再是其前期写《史》和《简史》的风格,而与现在的中哲史书相近。

第一节大转变时期独立手工业的兴起,主要讲墨子的阶级立场,代表手工业者,即小生产者。

第二节是介绍。

第三节是肯定墨子劳动是人与动物差别的思想。

第四节是儒墨对立角度写墨子“非”“节”思想,但文中并没有用“儒墨对立”,而是直指“奴隶主贵族”。

第五节“尚贤”“尚同”思想,冯友兰打破了以前他只写“尚同”未提“尚贤”的模式,形成了现在前文常见的“尚贤”“尚同”并列的模式。

第六节写了墨子的功利主义和其经验主义,如“三表法”。

第七节“兼爱”主要从儒墨“爱有无差别”的差异切入“兼爱”,并引入到“交相利”作为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冯友兰在此讨论“兼爱”和“非攻”,是认为墨子是不彻底的改良者。

对于“兼爱”,冯友兰说“由于墨翟所代表的手工业主这样一个阶层的力量是软弱的,不难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力量。更由于手工业主也有剥削压迫别人的一面,这种情况下使墨翟虽然反对压迫,提出‘兼爱’思想,但并不主张废除阶级,也不主张废除等级制度。”“墨翟的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自己加于自己的神秘性。但是,墨翟‘兼爱’是所谓各阶级与阶层之间的‘兼相爱’‘交相利’,宣言的是阶级调和论”。

对于“非攻”,冯友兰说“墨翟反对兼并战争,但他不少简单的和平主义者;他只主张非攻,而不主张非战。他反对攻,却讲究守”“但以攻守为标准仍然不能区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在某种程度上反而阻碍了但是新兴地主阶级所进行的统一战争”。

对于二者关系,冯友兰说“‘兼爱’和‘非攻’,是一种思想的两面。”“‘兼爱’是非暴力论在内政方面的表现。‘非攻’是非暴力论在外交方面的表现”。

对于墨子,冯友兰总结“在社会大转变时期,革命的暴力是推动变革的主要力量。在这种时期,主张非暴力论客观上又是起着阻碍社会前进的作用。”

第八节主张“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主体没说明特殊,只是冯友兰更注重阶级性和唯物唯心论。

第九节前期墨家向后期墨家的转化,主要从阶级和唯物唯心角度分析后期墨家对于墨子的变革,即后期墨家“抛弃了墨翟思想中唯心主义成分,而将其中的唯物主义的、科学的成分,大家发挥”。

冯友兰《新编》很明显是受到了新中国社会变革时期(战时)马列思想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无产阶级立场。

《中国思想史纲》侯外庐

本节位于“第二章 春秋时代的思想与春秋战国之际的孔墨显学”一章的第三节“前期墨家思想”,很明显是突出儒墨对立。

节内小标题为,

前期墨家的社会革命思想

墨子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从小标题可以看出,第一小节主要讲墨子“十大主张”所代表的小生产者阶层对奴隶主贵族的批判。第二小节主要讲墨子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前期墨家的社会革命思想

这一小节值得注意的是,侯外庐认为“(墨子的主张)对没落的氏族贵族奴隶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以调和态度维护氏族贵族利益的儒家学说展开了有力的批判”,与冯友兰《新编》的立场完全不同。而对于墨子“天志”“明鬼”学说,侯外庐归结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所以整体上,侯外庐认为墨子的“进步的”。

《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

此书是《史纲》的扩充,总体上思路未变,故省略。

罗列其标题,

第七章 前期墨家的思想

第一节 孔学优良传统的萎缩和儒墨对立的意义

第二节 前期墨家的阶级论和天道观

(一)墨子国民阶级的自觉理论及其阶级立场

(二)墨子的社会政治思想

(三)墨子的非命论与天道观

第三节 墨子唯物主义的知识论

(一)墨子知识的素材论

(二)墨子知识论中的取实予名论

(三)墨子知识论中的“立仪”(【评】即“三表法”)

第四节 墨子的逻辑思维

(一)“类”概念的发现及其运用

(二)“故”概念的发现及其运用

(三)墨子逻辑的进步性及其历史的局限性

总结

一、墨子学说

墨子学说主要由“十大主张”和“三大认识论”构成,

1.“十大主张”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2.“三大认识论”为:三表法、以实定名(取实予名)、类(故、理)。

二、墨子讲法

墨子思想的讲法主要有三种,

1.“墨子三部曲”讲法:功利(兼爱非攻)、天人(非命天志明鬼)、认识论(三表、名实、类);“三部曲”讲法又有几种顺序搭配,123、132、312

2.“四部”讲法:兼爱(非攻)、宗教(天志、明鬼)、政治(尚同)、功利(十大主张剩余);“四部”也有两种搭配,1234、4123

3.“马列风”讲法:主要是,阶级立场(非、节)、唯物主义(经验主义)认识论;“马列分”讲法多种多样,唯“阶级立场”和“唯物主义”不变。

更多墨子的基本主张(墨子主要主张)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