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刘迅甫,一个农民出身、把“孝”当做一个人最重要品质的朴实艺术家,注重发扬传统孝道,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孝贤文化,一丝不苟地尽人间大孝。数十年来,不论工作再忙他都要抽出时间回乡看看父老乡亲;平时不论手头再紧,见到困难的乡亲,他总是慷慨解囊;家乡小学年久失修,房屋被大雨淋塌,他出资修缮;家乡筹资建校,他第一个捐款,被村民“封”为“普九功臣”;早年他为照料村里一位孤寡老人,为其擦屎端尿、洗衣做饭、养老送终,至今犹传乡里;他的一首《与娘荡秋千》:“霜飞两鬓已成翁,娘荡秋千儿攥绳。犹记嗔娇怀里抱,天真依旧是顽童。”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一位权威人士称此诗为“二十四孝卷后又一孝也”。
每当春节来临家乡敬老院的老人们总是刘迅甫心中的惦念,每当他把棉衣及慰问品送到老人们手中,他对家乡父老乡亲的这份挚爱,一下化为了冬日的暖阳,融入了老人的心田,老人们无不眼含热泪的说:“这是我们的孝子回来了”。
刘迅甫,一个农民出身、从农民工走出来的“主旋律”诗人,《刘迅甫绝句三百首》早已饮誉诗坛、蜚声中外。他呕心创作的纪实诗报告《农民工之歌》被誉为“时代的图腾,民族的歌谣”,三次唱响人民大会堂,三次载入中国文学大事记,又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向世界传播。2015年10月15日刘迅甫的《农民工之歌》被改编成大型现代舞蹈诗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震撼演出,全国上百家媒体相继报道并引起强烈反响。中华诗词学会顾问、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李一信先生评曰:“刘迅甫的纪实诗报告《农民工之歌》是中华民族文学史长卷中的辉煌篇章,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农民工史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里程碑。”
刘迅甫认为,艺术家必须情系苍生,心怀百姓,视百姓为父母,和百姓同欢乐,共忧愁,才能有深情、大爱、至善、尽美的作品,才能得到人民的喜爱。
他默默地践行着大孝与大爱,2015年河南电影集团以他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孝子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仪式,被誉为中国当代首部省孝电影故事片。
刘迅甫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生活感悟、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形成了集诗词、书法、绘画于一身的综合素质。在此之下,他深刻体悟到画家的色彩和书家的线形所表现的就是诗词的大美意境,他以诗词底蕴提升了书法的意韵和境界,从而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面貌,不断攀登着自成一家的艺术高峰。被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称之为“刘迅甫诗意书法”。
说刘迅甫是诗人、作家、书画家,不如说他是老百姓的贴心人,农民工的代言人。他在家躬行孝道,奉亲侍老,在外注重把孝文化发扬光大,力行实践。报效于祖国和人民,坚持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
自1982年开始,刘迅甫不论人在何方,他每年春节前都会为农民义务书写春联,他说“每当我为农民写春联的时候,心情和艺术都得到一次释放,我觉得这就是艺术的价值所在。”这样一写就是40年,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广东、深圳、上海、福建、安徽、四川、江西、北京等省市都留有刘迅甫为农民义务写春联的足迹。40年来,他一直将艺术深接地气,为人民群众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着, 每到一处被广大农民朋友誉为最接地气的艺术家。其难能可贵之精神,在当今艺术价值取向与商品经济大潮相撞击的年代,堪问几人如斯?
他的艺术,植根于农村;他的心思,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生他养他的土地。无论身份是农民还是艺术家,无论身居繁华还是贫寒困苦,家乡的母亲、老人、父老乡亲,永远是他中的牵挂。他用他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不只有阳春白雪才是艺术,一份接地气的孝义真情,更能打动人心。
在刘迅甫心目中,艺术的生命力来自群众,群众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融入火热的生活。艺术如果脱离人民群众,就会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艺术家只有密切和人民群众联系,才能永葆艺术的青春!多年来,为家乡办学、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雪灾、抗击疫情、精准扶贫到处都有刘迅甫捐款、捐物的身影。
刘迅甫的付出和奉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广泛关注,2013年刘迅甫被评为“中原十大孝子”,革命老人李宝光闻讯为其题词“中原孝贤士,百姓艺术家”,2014年被评为“北京榜样人物”,同年被评为“北京社会组织系统先进个人”。
一个从黄土地走出来的艺术家,一个从农民工走出来的诗人,刘迅甫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文化中国网》一度开辟专栏,开展从“刘迅甫现象看当今文化艺术的时代担当”的主题座谈。这在近年来中国文化艺术界实属少见。
刘迅甫现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诗书画网总编辑,中国绘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诗词研究与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大学中华诗词创作研究院客座教授兼常务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东方中国诗书画院院长。
来源:中国诗书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