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岳池县顾县镇中药材种植基地一角。(资料图片)
近日,广安区彭家乡业主和农户在地里栽植李树苗,为乡村振兴打下产业基础。
邻水县丰禾镇脐橙产业园的“四好农村路”。(资料图片)
近日,在邻水县御临镇文武村蔬菜基地里,村民正在采摘白菜。
“我在重庆蔬菜批发市场卖菜10多年,基地的蔬菜都是直接运往重庆市场。”该基地业主钟四明说,没有中间环节,效益更加可观。
文武村属于水淹区,村里沿河的土地受到破坏,地里淤泥堆积,以前村民发展生产多有不便。御临镇党委 *** 经过考察后,决定引进业主钟四明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产管销一体化管理,有效地实现了业主、农户利益双赢。
靠着蔬菜产业,村里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如今,路通了,村美了,曾经的穷山村如今蜕变成令人羡慕的“幸福村”。
文武村的改变仅是我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如今,放眼广安大地,一个个农业产业项目落地生根,一座座扶贫车间拔地而起,一排排农家院落宽敞整洁,一条条乡村路平整畅通……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宏伟愿景,如同一颗颗“梦想金豆”,在广袤农村大地默默耕耘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释放出乡村振兴的无限魅力。
多措并举 巩固成果提成色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近年来,我市把稳定促进农村居民,特别是脱贫群众、监测群众增收作为过渡期内巩固脱贫成效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大目标,多措并举、狠抓落实。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政策衔接是关键。我市认真研究国家层面“1+33”、省级层面“1+36”政策,结合广安实际,调整优化过渡期内相关政策,及时制定出台教育、健康医疗、饮水安全、产业、就业、兜底保障、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有效衔接政策35项,做到应出台尽出台,初步构建起广安“1+35”政策体系,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是我市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和保障。为此,我市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工作,今年以来,为20.3万名农村困难群众发放低保金3.87亿元,新增城乡低保对象13673人,其中重残重病困难群众单独纳入低保2445人。同时,切实加强健康医疗帮扶力度,继续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稳定实行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结算”制度,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为29.5万名脱贫人口提供个人参合费用资助8269万元,为7万余人次脱贫群众报销县域内住院费用5160.9万元。用好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实施大病专项救助、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救助,惠及脱贫群众、监测群众32378人次。
此外,我市还全面落实教育保障政策,构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全阶段资助体系,全面减轻困难家庭学生上学负担,为59.25万人次困难学生发放各类助学补贴5.24亿元。落实残疾人帮扶政策,建立残疾人跟踪访视机制,及时将易返贫致贫残疾人纳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范围。继续将符合条件的脱贫残疾人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范围,落实并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4750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3712万元。
联农带农 产业兴旺农民富
近日,岳池县顾县镇保全寺村的黄精基地里,村民李兴福、李艳林父子俩带领乡亲正在采挖成熟的黄精。用不了多久,这些药材就将通过加工、包装,运往全国各地。
然而,在10多年前,这里还是长满荆棘的荒山坡。由于位处偏僻的深丘地带,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保全寺村曾是岳池县建档立卡贫困村,这里不适合传统农作物生长,却是药材生长的好地方。
几年前,李艳林便决定在这里种植中药材。从几亩地的试种,到几十亩、上百亩的拓展,李艳林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决心改变家乡的面貌。
经过5年的发展,李艳林的基地已经拓展到300多亩,主要种植黄精、瓜蒌、佛手等中药材,有了成规模的药材种植,村里乡亲们自然有了就业岗位,以前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民,成了这里的产业工人。
“在基地工作一年能赚2万多元,还能照看家里的小孩,基地提供了伙食,大家都很有干劲。”村民胡燕兰说。
通过在家门口务工,村里的贫困户早已实现了脱贫,保全寺村也顺利摘帽。
看着热情高涨的乡亲们,李艳林发展中药材产业更加信心十足。今年,他拓展了相邻的坡梁地,打造新的中药材产业园,准备将基地发展到500至1000亩。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走品牌体系化、市场化、龙头化的品牌培育之路,建立龙安柚、广安蜜梨、邻水脐橙、优质粮油等主导产业16个,认定17批840个扶贫产品,累计销售农产品8.6亿元。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智慧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行“企业+基地+脱贫户”等联农带农模式,带动了5.27万脱贫群众增收,实现了产业兴旺农民富。
内外兼修 生态宜居乡村美
近日,记者来到邻水县石滓镇大河坝新村,只见一排排楼房整齐划一,村内有青草、绿树、池塘、花圃,怡人的风景令人流连忘返。不远处的果园里,脐橙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收运往马路对面的洗选厂进行初加工,随后运往市场。
“自从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虽然岁数大了,但还是希望能为村里出点力,让环境更美,大家住得更舒心。”70多岁的村民张保全告诉记者,他每天都在为村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碎石垫路、大坑填埋等,他都抢着出份力。
“大河坝新村几乎和城里没啥差别,住在这里,心情格外舒畅。”看着现在村子的模样,村民谈庆民开心地说,2017年,该村还入围了“四川十大幸福美丽新村”。
在我市,像这样内外兼修的“美丽乡村”还有很多。
生态宜居,正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今年,我市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巩固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建设高标准农田,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切实加大对乡镇中心校、卫生院、便民服务中心资金投入力度,进行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无害化改造。
接下来,我市将聚集同城融圈、优镇兴乡、品质主导、产业支撑“四大战略”,锐意进取、创新实干,牢树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全力确保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强化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和驻村帮扶,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姿态,再接再厉,努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