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编者按:1776年的今天,美国大陆会议在费城正式通过《独立宣言》。《独立宣言》开宗明义地阐明,一切人生而平等,具有追求幸福与自由的天赋权利。
美国现在是这个星球上第一电影大国。不过,在好莱坞之外,美国还有众多不一样的独立电影。手册君今日特发身在美国游学的读者投稿一篇,盘点2016年上半年美国独立电影四佳。
纽约虽然是一个嘈杂混乱的城市,但独立影院林立,从布鲁克林音乐学院影像馆,威廉姆斯堡的夜鹰影院(Nitehawk Cinema),到纽约大学附近的Angelika影院和IFC影院,数不胜数。跟主要院线一样,很多独立影院也会一起放新推出的独立电影。比如说五月底在纽约上映的推出的《龙虾》(The Lobster),由于剧情精彩,创意新奇,加上发行商相对财大气粗,基本上横扫纽约独立影院的档期。笔者想根据自己2016年上半年长期泡独立影院的体验,来总结一些比较值得回忆和重访的独立电影。
美国2016上半年独立电影四佳
《女巫》
The VVitch
编剧:罗伯特·艾格斯
导演:罗伯特·艾格斯
《女巫》The Witch
圣丹斯最佳导演奖得主《女巫》在纽约放映前后获得最大的反响是---这是一部关于女权主义的电影。当然,这部片子的剧情本身并没有直接探讨女权主义,而是取材和电影结尾都涉及到了很多现代西方女权主义的要点。
《女巫》剧照
在美国早期殖民历史中,迫害所谓的“女巫”是非常常见,但被历史课本忘记的一段时期。由于早期欧洲的殖民者从东海岸向西开发荒地,长期与气候和自然做斗争,很难不因为“饿怕了,穷怕了”而产生迷信。如果有人告发说某某单身女性是“女巫”,村庄里便认为饥寒交迫,牲畜暴死是女巫所为,于是群起而攻之,希望能破除女巫的咒语。火刑,折磨,为了消除’女巫’的魔法,无所不用其极。
《女巫》剧照
对于当代女权主义者来说,这一段历史是耻辱的,是迫害牺牲无辜女性,女性貶抑的象征。在现代美国社会,很多女权主义者甚至自称’女巫’,来嘲笑感觉被她们威胁到的大男子主义者。电影《女巫》取材于这一段历史时期,又在电影结尾(这里不便剧透)对女性提出了一个假想题:“如果你一直都具有巨大能量,只是你被社会压制,而不自知?”
当然,这部电影在哲学上的微妙之处,还是看了才知道。
《女巫》剧照
从制作方面来看,《女巫》绝对是简单但精致的。导演罗伯特艾格斯 (Robert Eggers)对剧本历史时期的精确性令人敬畏。从着装,到言行,到建筑,《女巫》的艺术设计绝对有一种历史课本没有的鲜活感,观众都感觉穿梭到了过去。很明显,剧组和导演对电影所处的历史时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调查。电影大部分都是长镜头,绝不随意切换, 从这可以看出摄影和剪辑的纪律性。很显然,导演一早做好了长镜头的准备,因此指导演员精确到位,一针见血,不多不少。虽然《女巫》被定义为恐怖片,但觉得没有普通恐怖片的过余与噱头,反而多了一种谨慎和精致。
而这种谨慎和精致也是犀利的。
预告:女巫THE VVITCH视频
《各有少年时》
Everybody Wants Some
编剧:理查德·林克莱特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
《各有少年时》海报
日落三部曲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在导演完《少年时代》中的小男孩后,似乎开始把目光放在了人生的下一阶段:18岁的青年岁月。
《各有少年时》剧照
林克莱特电影最大的特点是演员不受束缚,表现本色而宽松。这给他的作品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气质,好像摄影机是无形的,而观众只是偶尔窥到其他人生命里细碎的一些瞬间。这种气质在《各有少年时》尽显无疑。这部电影没有程式化的三段式剧情,没有生离死别的急剧,只有人与人之间细微的摩擦中产生的趣味与慢热。
《各有少年时》剧照
《各有少年时》讲述的棒球队的一帮大男孩在大学开学之前的一个星期---外出玩乐,斗嘴,想方设法勾搭女孩,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看林克莱特的电影,不是看故事,不是迫不及待地等着下一步,而是慢慢品味每一刻的细节和灵气。
《各有少年时》剧照
笔者在上学时,和林克莱特合作已久的伊森霍克到导演系来与学生互动,伊森对我们说:“林克莱特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视觉概念,但是他以人为本,尊重演员的独特之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林克莱特可以导出如此有灵气,鲜活的表演。至于视觉等等---四平八稳就可以了。其实对于大多数成功导演来说,只要能突出一点,其他的四平八稳,也就可以了。
《各有少年时》最新预告 大学新生和棒球队投手的趣事视频
《黄金之城》
City of Gold
编剧:Laura Gabbert
导演:Laura Gabbert
《黄金之城》海报
Gold的意思是黄金,也是洛杉矶著名美食家乔纳森葛徳的姓。影片的名字有两层意思,黄金的城市,暗指洛杉矶原本由淘金潮而产生的城市,也是葛徳一生所爱的城市。
《黄金之城》剧照
与洛杉矶其他的精英知识分子不同,葛徳并不固守在他熟悉的安逸上中产阶级城区里。这个知识渊博但衣衫褴褛的胖子每天穿梭于庞大的城市迷宫,寻找各种民族,各种收入阶段的美食。跟任何其他的美食家不同,葛徳不追求用自己的名声创造只适合精英的流行,而是脚踏实地报道评论街角小摊,希望能用自己的影响力扩大读者对洛杉矶多面性的感知。唐人街,韩国城,波多黎各区,等等,没有一家餐厅是葛徳没体验过的。
《黄金之城》剧照
《黄金之城》不仅仅展现了洛杉矶庞大而多元的文化,也揭露了美国是大拼盘,而不是熔炉的社会现实。幼年的葛徳经历了充满种族冲突的60年代,也定义了他一生向往平等,和平共存的哲学理念。纪录片的手法平稳,没有极大的创新,但也足以体现葛徳的强大个人魅力:美国需要葛徳这样的人,为不同的阶级和民族拉起桥梁。而食物,是文化的大成之地。
《黄金之城》剧照
《你好,我叫多蕾丝》
Hello,My Name is Doris
编剧:劳拉·特鲁索 / 迈克尔·修华特
导演:迈克尔·修华特
《你好,我叫多蕾丝》海报
从剧情布置,到制作效果,《你好,我叫多蕾丝》不过是一个相对普通的好莱坞浪漫喜剧。但是,女主角是年近六旬的怪婆婆,而怪婆婆却又爱上了二十多岁的俊朗同事。听起来好像在卖噱头?倒也不是。扮演朵丽丝的萨里费尔顿(Sally Fields)充满了正面但又古怪的能量,让观众在她的世界里无法自拔。她不会让你感到反感,而是深深的认同:谁说一个年近六十的单身妇女不能勇敢寻找自己的幸福?只有心里阴暗的人才会嘲笑或者否认可爱的朵丽丝。
《你好,我叫多蕾丝》剧照
除了浪漫喜剧的套路,朵丽丝的人格是一个很典型的心理学案例:在年轻的时候因为需要照顾病重的母亲,而放弃了未婚夫,于是导致一辈子单身。为了排解被家庭束缚,被社会异化的孤独,朵丽丝以囤积物品为乐。从街上捡来的台灯,到邻居给她的一支滑板,她全部堆积在自己的家里。这种以物质来填补空虚的行为,是资本主义下人格扭曲的典型,也是几代西方作家苦苦想要捕捉到的:《多蕾丝》片中随意提及的《玻璃动物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田纳西威廉姆斯的代表作,《玻璃动物园》彻底地探索了被社会异化的家庭,是怎样互相压制,而保证自己脆弱的安全感。《多蕾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玻璃动物园》的后续篇,也是相对乐观的一种解读,告诉我们改变自己的人生从来都不会太晚。
你好,我叫多蕾丝视频
作者简介
胡天慈,笔名山猿,性别女,湖北武 *** 。本科毕业于俄亥俄肯扬文理学院(Kenyon College)电影系/俄语系,后从美国纽约Feirstein Graduate School of Cinema导演系辍学,现为无业游民。喜好拍片,语言学,写作,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