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表姐的婚礼上,我看见了两个人流泪。
第一个人是姑妈。彼时司仪正将表姐的手放在她的新妈手上,还说着“从此就进门了”云云的话。养了二十八年的女儿一下子在名义上就此便入了另一家门了。对于一个母亲而言,那种不舍与正常的“自私”都可理解。
不过我个人感觉还是有司仪煽情的因素在。毕竟,小两口今后生活的地方在合肥,到姑妈他们生活的小城开车不到一小时便到了;反而是表夫的家,潍坊,离合肥倒是有上好一段距离。这只是一次名义上的“出嫁”,姑妈仍能常常见到她的宝贝女儿。
当然,我猜测,这泪水中更多的还是喜悦。
令我印象更为深刻的,却是我看到的第二位流泪的人。
小两口盛装打扮,站在台上接受宾客们的祝福:互认新爸新妈新儿新女,双方父母各自送上大红包……司仪也相当老练,调动着现场的气氛,有张有弛,好不热闹。突然,进行到了某一环节,司仪说:今天在座有许多我们新郎新娘的亲朋好友们;但有些嘉宾却因为工作等原因未能如愿前往。他们特意在异地他乡为我们的新人录制了祝福视频。让我们一起观看!
有一位表夫王晨的小学同学,是时已是中国驻越南大使馆的一位工作人员了。在异国他乡,路途遥远工作繁忙,自然难以赶来。只见他在视频里笑嘻嘻地说:听说我们的大晨晨要结婚了,实在无法赶来,祝福美丽的新娘和帅气的新郎云云的话,又顺带回忆了一下小时候小伙伴儿们一起玩耍的情景,一共也就一分来钟吧。其实现在看来也只是很普通的祝福之辞,但在当时却似乎一下子触动了我。我下意识地转过头去看站在舞台一角的表夫:他已是哭得稀里哗啦,拿着纸巾胡乱地擦着。
他的泪,让我的心猛地一惊。
我在想:如果那位与表夫交情很深的同学来到了婚礼现场,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或许他还会笑逐颜开地亲切地喊着“大晨晨”,再来个久别重逢的热烈拥抱。
那么,然后呢?
我想,如果是那样一个情景,我就不可能看到那个我不曾见过的大哭的表夫。我只会看到他们一个个都开心地笑着,说上几句玩笑话,推杯问盏。
再然后呢?
婚礼上的新郎新娘可是大忙人:要到每个酒桌上敬酒,还要配合着司仪在台上完成各种“仪式”,甚至于席间还换了两三套不同的礼服,化妆师也在不停给新娘补妆什么的。再之后也就差不多要开始“闹洞房”什么的了。总之,片刻的笑语与灌酒之后,这对老友恐怕是再难有什么单独聊聊的机会了——一个还有工作要忙,另一个又要开始准备蜜月旅行了。
如果表夫的那位同学来到了婚礼现场,我便永远不会知道他有个交情这么好的兄弟。因为,在婚礼现场,新郎新娘跟每个宾客都在说说笑笑干杯喝酒,你很难不去揣测他们的笑是脸部肌肉早已习惯的状态还是由神经中枢发出的指令。也正因如此,如此正常的笑语结结实实地掩盖住了专属于新郎或新娘与某一个宾客最隐秘也是最独特最美好的情感与记忆。我们不能否认那些真诚的祝福,也无须怀疑新人们真诚的接受与感谢。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种真诚已几近被那股浓烈的热闹与喧嚣渲染成了麻木。
这种麻木令我心痛。
它太常见了。能称为“老友”的人,彼此之间应该都会有着一份最为珍贵的回忆。但如果旧友重逢时再去扯这些陈年往日的“旧事儿”,似乎总会略显矫情。所以不要聊过去,要聊就聊现在,聊未来。聊聊彼此的新生活里的趣事儿:遇到了哪些奇葩,完成了多少挑战,收获了一份爱情……还要聊聊将来的打算:工作考研出国迷茫……当然,最要聊的还是那些曾经聊不完的共同话题:吐槽某个电视,支持哪只球队,听到哪些好歌儿,看了哪些好片儿……我们总觉得“新的”东西太多太多已聊不完,那些“旧的”早已不值一提。
不知大家是如何。但至少对于我而言,那些“新的”确实能聊到口干舌燥,无数“新鲜事儿”如滔滔江水般绵延不绝;但在这些聊过之后,我的心里却常常是空荡与失落。毕竟,我们都会有新的朋友,那些看似新鲜无比的事儿早已有人与我们分享。毕竟,能称为“老友”的人,最珍贵的绝不可能是没日没夜的聊天记录或是半年一次的聚会狂欢。最珍贵的,只会是那些“旧时光”,每天都能见到这个活人,走在这个活人身边,听着这位活人从嘴中蹦跶出各种音节。
孔老夫子将时间比作“河”,但我更想将它比作“水”:当我们从陌生变为熟悉直至亲密,时间之水正如小王子所言,“正是你和她共同度过的时光,才使得她成为于你而言这世上独一无二的花儿”。这是浇灌友情之花茁壮成长的时间之水。与此同时,又想到李老夫子的一句“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我恐怕就不敢苟同了:想想每年洪涝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吧!当由于种种原因,朋友无法天天见面玩耍,一步步变为“老友”、“旧友”,时间之水便如滔滔洪水一般朝着那座名为“友情”的堤坝袭来。这座堤坝的质量其实相当不错:它的根基始终稳稳地扎在河底的淤泥里。但它用于抵抗洪水的上面那部分却终于抵挡不住,散落成砖。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在根基上修复:聚会、微信、礼物……但时间的洪水却一遍遍地冲刷,直至我们失去耐心。
我们终究失去了耐心。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明白,那道根基始终立在河底的淤泥之上。或许别人无法从河岸上看到它,但只有我们明白它的存在。它是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也是在遇到危难之际“老友”们友情最深刻的见证。
那道叫做“友情”的堤坝的根基是再大的洪水也冲不走的。也正因如此老友会愿意尽自己所能去给予帮助。但有一个我们不愿承认却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支撑“友情之坝”抵御时间洪水的原材料中少了一样叫做“熟悉”的重要原料——我们再不可能了解彼此生活的每一言每一行每一笑每一泪了。我们只有暗自慨叹着陌生,怀念那些旧时光。
在《后会无期》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告别时一定要用力一点。多说一句,可能就是最后一句;再看一眼,可能就是最后一眼。”彼时适逢高中毕业,对于这句话似乎感触良多。但一年后再回味,却似乎不太认同:人生有着太多太多的可能性,我们直到临死前几秒钟都无法知道会不会是“最后一眼”。与此同时,即便真的是最后一眼,用力的告别又有何用呢?在我看来,只有用力珍惜共同的时光才是告别最好的铺垫。告别,理应顺其自然,否则只会自添苦闷。有诗为证:“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我悄悄地走,正如我静静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或许有人会举出“竟无语凝噎”之类离别诗的例子,我想说:这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似乎与用不用力无关。
网上有人戏称陈奕迅为“陈三首”,我是路人粉,也明白这只是低级黑不靠谱的言论。但若就这个戏称展开,这“三首”中应该会有一首《好久不见》?相信很多人也知道这首歌还有一个粤语的版本,叫做《不如不见》。旋律的优美自不必多言,只是细细品味歌词之后,我觉得我们的心路历程似乎更多是从“我多么想和你见一面”向“忽已明白”的无尽唏嘘转变吧……至少我是这样的。因此在我看来,“不如不见”的内涵是“好久不见”的那种情绪的升华。但略显讽刺的是,是先有的《不如不见》这首歌。后来考虑内地发展市场需要云云等理由才重新填了“好久不见”的词。在我们周围,《好久不见》的影响似乎要远超《不如不见》。但我想,或许我们更应该用心去感受歌词中更有洞察力的面相心灵的诚实词句。两首歌歌词的比较一定程度上也彰显了词人林夕“大神”的地位。
最后以《不如不见》中的几句歌词结尾:
寻得到尘封小店
回不到相恋那天
灵气大概早被污染
谁为了生活不变
越渴望见面然后发现
中间隔着那十年
我想见的笑脸
只有怀念
不懂 怎去再聊天
像我在往日还未抽烟
不知你怎么变迁
似等了一百年
忽已明白
即使再见面
成熟地表演
不如不见。
2015.8.27
于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