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解放前的上海外滩,老上海的外滩,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解放前的上海外滩,老上海的外滩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解放前的上海外滩,老上海的外滩

最近这段时间,最令大家揪心的国内大事莫过于上海的疫情了。如果把抗疫比作是一场战争,那么人为所采取的抗疫方法不仅仅是单纯的战术,而且反映了战术背后主导者的气质、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如今的抗疫不仅仅是针对新冠病毒的战争了,还是针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战争。例如,动态清零还是共生共存这两种战术反映了背后不同的价值观。

被封城地区民众的基本物资生活保障,采取何种供应方式也同样反映了背后的文化。就其供给方式而言,可以是由 *** 集中采购,统购统销。这是一种方式。或者更大气一点, *** 统一购买统一配送。也可以是完全交由市场,由私有资本来操纵市场,并且由私有资本游说 *** ,来提供民众基本生活物资保障。换言之,一个百姓主导;一个资本主导。

今天的上海所采取的物资采购方式可以通过这两天的新闻可见一斑:

这两天已经有官员因为涉及中饱私囊而被处理。

这两天也陆续有新闻爆出来跑腿的小哥日入1万,月入40万。团购的进价300万的变质肉,售卖760万。

这段时间的上海,让我们看到了动态定价,最优化配置资源;让我们看到了基于消费者需求的定价。

谁出的价格越高,谁就越可能拿到商品。谁团的商品数量越多,谁就越可能拿到商品。

所谓的动态定价策略、基于消费者需求的定价策略说白了就是你有多少韭菜?我割你多少韭菜。或者更直白一点“唯利是图”。这样的价格策略马克思称之为完全价格歧视。

这样的定价策略使得有钱的人即便封城依旧可以红酒咖啡和牛排。甚至在其他封控区域物资还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有钱人的小区已经实现了剩余物资和物资共享、交换。

那么那些在上海做日结工资的人呢?在这样子的上海,他们怎么过日子?

不由得感慨,上海是有钱人的上海。

五千年来中国的文化一直讲的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我们现在讲营销4P。如果把这个4P看作是一个系统,那么商品价格就是四象中的金。只有和商品品质(四象中的木)锚定那么商品的价格才有公正可言。

价格是商品品质的一个锚,反映的是商品的价值,品质。只要商品的品质在同类的商品中的排序没怎么变动,那么商品的价格就在同类商品价格中的排序也是相对稳定的。

当商品的价格脱离了商品品质的时候,那么商品的价格,是可以人为操控的。最简单的操控方式就是操控市场供求关系。

比方说新闻当中所以看到的囤货,造成市场上商品的表面的稀缺。这就是操控供给。今天我们营销案例中耳熟能详的饥饿营销,限时 *** 基本上都是供给的操控。

比方说我们今天讲到的这个很多商品,原本品质一般,消费者对其也没有什么需求。但是通过广告宣传,告诉消费者这个东西能够给你带来某种情感,某种心理,某种功效,从而使得消费者觉得这个东西很有价值,接下来导致需求增长,那么这个是操控需求。典型的例如钻石,通过“一颗永流传”,从无到巨大地引导了创造了消费者对钻石的需求。需求增加,那么原本一毛不值的东西就变得身家千万了。

通过操控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的最最直白的观察地莫过于股市了。大量股民买进,股价轰涨;大量股民抛售,股价暴跌。

这几日的莲花清瘟的制造商以岭药业的股价给了我们一个相当完美的案例。在王思聪和丁香医生的大肆批判了以后,以岭药业连续三天开盘就跌停。短短的时间里公司市值跌了几百个亿。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因为王思聪和丁香医生的文章说白了就是攻心术。他们的文章通过告诉消费者“这个是吹出来的神药,是没有临床试验,是成本不明的”,是……。把黑中医的这一套说辞拿出来说一遍,然后动摇了消费者对这个中成药的信心,导致消费者对这个药的需求下降,从而导致股价悬崖式下跌。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这么多经历过疫情封城的城市里,武汉,西安,深圳,吉林,上海包括绍兴上虞,在封城期间出现这样动态商品定价的城市只有上海。

跑腿、团购这个在其他城市都看不到的现象,今天在上海看到了。

这个城市就像是一块试验田。它通过一个真实的并且残酷的实地实验告诉我们,如果市场完全交由资本,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市场?这个市场接下来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原本我们还津津乐道动态定价,津津乐道市场看不见的手。今天通过上海这个城市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后果。

不论是中产阶级还是底层,均是民怨滔天。

为什么独独这个城市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为什么独独这个城市是孕育了如此“唯利是图”的土壤?为什么独独这个城市让很多生活在底层的人如此心寒?

有人说是因为这个城市很大。若说大,深圳不比上海小。那么为什么深圳没有孕育出这样的奇葩现象?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气质。

我们通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同样的道理,城市的气质也会决定城市的命运。

上海的地理位置比较独特。长江,杭州湾和黄浦江在这个城市交汇滚滚东逝奔赴浩瀚太平洋。整个上海市没有高山险阻,就是一马平川。

这座城市的发迹源于晚清。

清朝末年,清 *** 因为 *** 战争被迫打开国门,开埠通商开始,上海就开始了它风生水起的时代。

1845年,第一个码头“虹口码头”始建,到1949年,北外滩沿江建有扬子江码头、招商局中栈码头、汇山码头、杨树浦码头、黄浦码头等12个码头,以及兄弟仓库、沙逊仓库、马登仓库等数十个仓库。

从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前期,美商、英商、日商等各国商人纷纷在虹口沿江抢滩,建码头,盖仓库,造堆栈,开船厂。到了上世纪20至30年代,虹口的港口成为东亚的航运中心之一。

我们所熟悉的上海外滩又名十里洋场。

*** 战争之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在上海划定了租界。租界里于是有了专供他们享用的高楼、商店、餐饮、娱乐场所,渐变灯红酒绿。市民因租界里洋货充斥,洋房高耸,洋人比比皆是,所以把租界叫作了“洋场”。

不论是忙忙碌碌的码头,还是高楼鳞次栉比的十里洋场,都说明上海这个城市主要是做外贸生意的,是要靠外国人做生意的。以纺织品为例,江浙地区原本是全中国相当大的传统棉纺织的产地。然而,在上海开埠以后,大量洋布洋纱低价入境,传统的民间手工纺织业除了蚕丝制造以外,几无抵抗之力,造成了民族纺织业的全盘奔溃。无数江浙女子被迫放弃传续千年的手工艺,或是破产,或是到上海沦为上海棉纱厂的产业工人。

同样的,源源不断的内陆的商品也通过上海销往世界各地。仍然以纺织品为例:

19世纪中期,从上海出口的柞丝中有97.25% 输往英国。19世纪90年代,经上海输往法国的柞 蚕丝已占到总量的60%;意大利、瑞士的市场份额 次之;美国第三;英国退居第四,占2.4%;日本第 五,占2.2%。上海出口的柞丝主要来源于山东和东北。山东柞丝的一半售与上海洋行或烟台外商 洋行,东北柞丝90%运往烟台,其中大部分与山东 丝一同运给上海经营丝绸的丝作,再转售给外商洋行。

因为上海在对外贸易中重要的中介地位,所以从事外贸的洋行就在上海遍地开花。上海转口贸易主要掌握在洋行手里。在19世纪50年 代,外国的商船自由往来于上海和其他日岸之问。50年代中期以后,它们已经掌握了中国沿海贸易中很大的一部分。但是外商洋行的对华贸易业务,主要是通过华人买办经营。

对外贸易主导,在今天的上海依旧如此。在上海市百强企业的前20名中,除了国有企业,排名前列的上海均和,复星国际均是放眼全球的国际化大企业。全球化,全球化,全球化,这是上海很多很多公司的宗旨和使命。

全球化的上海,其国际地位不容忽视。所以在疫情期间,有专家说上海不能封城,因为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是全世界的上海。

然而,比较悲剧的是,这个城市的历史很短,缺乏文化积淀。如果我们数一下历史上上海的圣贤,却发现除了黄道婆发明了纺织机,实在是掰着手指头数不出来。

明永乐前,上海一直只是一个小镇。当地的居民以捕鱼为生。

南宋年间,为改善吴淞江(今苏州河)的泄水能力,在吴淞江两岸,每隔五里许开通一条进入吴淞江的水道。这种支流水道(人工河)成为“浦”。当年吴淞江的南岸有一个浦,叫“上海浦”,在吴淞江北岸,近虹口海门路一段,亦有一个浦,叫“下海浦”,为当年渔民出海捕鱼的起始点。

明永乐初年,治水开河,吴淞江和黄浦在陆家嘴汇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浦江合流”水利工程,形成了黄浦江新航道。至明中期,黄浦江江面壮阔,水深湍急,为天然良港,海轮可直抵城下。

明永乐十年(1412年), 在今川沙高桥镇北临海处构筑土山, 设有烽堠,以利船舶进出长江,时称“宝山”。当时上海成为海运贮粮的集散点。

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开放海禁,次年又设立江海关,由此上海的航运业得到空前发展。上海逐步形成内河航运、 长江航运、南北洋航运和国际航运等多条航线,成为棉布进出口量最大的吞吐港,也成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聚集在上海港的船舶有时多达3000多艘。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逐渐成为全国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 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这个城市得益于它的地理位置,将长江流域纵深之地的茶叶、瓷器,将杭州湾两岸的湖丝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

*** ,洋布,洋纱,呢料,机械,火石等等洋货也从这个城市源源不断地通过长江销往中国内地。

然而上海毕竟只是一个文化荒漠,仅仅只是三江交汇奔赴茫茫大海的一片滩涂地。这样一片缺乏文化积淀,又没有高山险阻的滩涂地,心却系着浩瀚太平洋。滚滚东逝的江水没有险阻在这里奔向太平洋。浩瀚辽阔深远凶险的太平洋在这里潮涨潮落。

这好比是,沿长江之珍贵货财从这里源源不断地一泻千里奔赴原洋。洋海之鱼龙混杂也在这里翻江倒海,并通过这个低浅的滩涂地混迹中原腹地。

兴于江海之形,也含隐患于这样的江海之形。

在这样波涛汹涌的桥头堡之地,如果没有在江海中形成自己的中流砥柱,那么只能跟着江河一起聚下。一个城市也在货财殖焉的同时流逝了自己的骨气,成了太平洋上随波逐流的一叶扁舟而已。陆家嘴上林立的高楼毕竟不是巍巍山峦。

《易经》中有泽地萃卦。《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江河汇聚于大地之上,水润泽其地,万物聚集而生,萃之象也。

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

《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

知此三阴为乱,萃所以必有孚于王庭而后可。质本阴柔,急于欲萃,方寸已乱矣,所以不暇择其正应而萃也。

一个惦着脚一心看着窗外十里洋场灯红酒绿,三百里码头船来船往的人。一个一半身子探出了窗口,脚底下又只是浅浅地点的人,也就很容易忘记自己其实身在屋子里,恍惚间以为自己已经身处红场。

一个城市兴衰的道理又何尝不是一个做人的道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以外向型经济为大环境的形势下,上海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可以凭借这样的地理位置如鱼得水,赚得盆满钵满,从而崛起腾飞。

那么如果经济的发展不再以外向型作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式,而代替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经济发展方式,那么这个缺乏中流砥柱的长三角龙头城市接下来何去何从值得认真考虑。

最后附上毛爷爷的《沁园春·长沙》,体会一下什么叫做中流砥柱,“刚中而应”。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更多解放前的上海外滩,老上海的外滩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