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活着这本书的作者(活着这本书的读后感),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活着这本书的作者(活着这本书的读后感)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活着这本书的作者(活着这本书的读后感)

还没读《活着》时,就已经听别人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亲人相继离世的悲惨经历,因此在读这本书前我就做好了流泪的心理准备。但是真正读完这本书后,我却出乎意料的平静,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为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而流泪。这一度让我有些困惑,甚至一遍遍回想主人公的经历。思索了很久,我想也许这就是余华写这本书的目的吧。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还没有读过《活着》时便已经听到了这句话,并且曾将它引入自己的作文中。毫无疑问,当时的我是不懂这句话的(现在也未必懂),只是觉得观点很新奇。年幼的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为了祖国而活,为了父母而活,为了所爱的人而活,再不济也是为了自己而活,总之总要寻个比较充满希望的理由吧。然而余华说我们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一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这句话的道理。如果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当自己遭受到命运的戏耍、生活颠覆、亲人不断离世时,什么样的理由才可以支撑一个人坚定乐观地继续活下去而不是选择死亡呢?

不少人对这种人生观是持否定批判态度的,认为这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是犬儒主义。在将福贵与阿Q的对比中,评论家认为余华不及鲁迅的地方便是,鲁迅对阿Q是持批判态度的,而余华却将福贵视作英雄。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奋起反抗、玉石俱焚才是与对待不公命运的正确态度,但是生活不是一场战争。无论什么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至少应该是让人可以继续前行的。无论是充满了饥饿与危险的原始社会还是物质富足的现代社会,没有哪个时代是无灾无难的,命运绝不是一潭不起波澜的死水。我们人的一大智慧不就是学会在荆棘路中求生存吗?

余华在接受采访中说到作为一个作家,自己的兴趣和责任是写出真正的人,真正的中国人。“‘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段话每每读来总给人一种力量,不是 *** 的不是鼓舞的,它平静的如同细流,却绵绵不绝。我想余华就是想要传递这样一种力量。他写《活着》不是为了让人感受悲痛,不是为了悲剧而悲剧,因此他没有去渲染没有煽情。因此我读完《活着》时感受到的不是悲痛,而是平静,以及蕴含其中的生命的力量。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福贵不是“猛士”,但是他确实做到了“直面惨淡的人生”。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让生命绵绵不绝延续下去的“活着”是更大的奇迹。

更多活着这本书的作者(活着这本书的读后感)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