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一览:
- 1、《十送红军》歌词
- 2、十送红军歌曲原唱
- 3、十送红军歌词完整版是怎样的?
- 4、十送红军歌词是什么?
- 5、十送红军原唱
- 6、《十送红军》歌曲原唱是谁?
《十送红军》歌词
歌曲:《十送红军》
编曲:张士燮,陈杰,姚学诚
谱曲:朱正本
歌词: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几时再回山?
二送红军大路旁,红漆桌子路边放,桌上摆着送行酒,祝愿红军打胜仗。
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双双拉着长茧手,心藏黄莲脸在笑。
四送红军过高山,山山包谷金灿灿,包谷本是红军种,撒下种子红了天。
五送红军澧水河,鸿雁阵阵空中过,鸿雁能捎书和信,捎信多把革命说。
六送红军兔儿岩,两只兔儿哭哀哀,禽兽能知人心意,血肉深情分不开。
七送红军七里湾,七里湾中一片田,凉风阵阵稻谷香,新米上市人走远。
八送红军八角山,两只八哥吐人言,红军哥哥莫走远,财主回来要倒算。
九送红军过大江,江水滔滔船儿忙,眼望江水肝肠断,穷苦百姓泪汪汪。
十送红 *** 回来,武陵山巅搭高台,盼望红军打胜仗,盼望亲人早回来。
扩展资料:
歌曲《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剧中才恢复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
空军司令刘亚楼和部队党委决定由空政文工团创编《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其中有一场送别红军北上长征的内容。词作家编创了一首《十送红军》歌词给了朱正本。朱正本接到歌词被深深打动,他立即想到那首江西的送别红军歌。
他说:“我采用了回旋曲式手法重新创作,把六段歌词的谱改成每段不同的人声、不同曲调,并多次变化,以求情真意切。谱曲时,我投入了全部情感,在谱到‘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我也流下了眼泪。整个曲子谱得相当顺畅,总共不到一个小时。”
“由于当时刘亚楼司令为突出老区革命传统,要求我们必须注明是民歌,总团领导建议我们署上朱正本、张士燮收集整理。这样,《十送红军》就创作完成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送红军
[img]十送红军歌曲原唱
宋祖英
《十送红军》
歌曲原唱:宋祖英
填词:张士燮
谱曲:朱正本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哪山 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
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掰
紧紧拉着红军手红军啊 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 鸿雁(里格)阵阵(介支个)空中过
鸿雁(里格)能够捎书信 鸿雁(里格)飞到天涯海角
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啊 捎信(里格)多把(介支个)革命说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 十万百姓泪汪汪
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 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
九送红军上大道 锣儿无声鼓不敲
鼓不敲 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
像(里格)黄连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
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
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
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介支个)望红台
宋祖英,1966年8月13日出生于湖南,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 *** 特殊津贴”。先后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舞蹈系 和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民族声乐博士学位。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青联常委、全国妇联执委、中国文联委员。
1991年被调入海政文工团任独唱演员,2005年7月,担任中国人民 *** 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2013年8月9日升任为海政文工团团长。
十送红军歌词完整版是怎样的?
《十送红军》
原唱:宋祖英
填词:张士燮
谱曲:朱正本
歌词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哪山
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
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
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掰
紧紧拉着红军手红军啊
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
鸿雁(里格)阵阵(介支个)空中过
鸿雁(里格)能够捎书信
鸿雁(里格)飞到天涯海角
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啊
捎信(里格)多把(介支个)革命说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
十万百姓泪汪汪
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
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
九送红军上大道
锣儿无声鼓不敲
鼓不敲
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
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
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
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
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介支个)望红台
扩展资料
《十送红军》是张士燮填词、朱正本谱曲、王云之编曲、宋祖英演唱的一首中国民乐歌曲,歌曲语种是国语,发行于2003年3月1日,收录在专辑《十送红军》中。
《十送红军》由刀郎和云朵共同翻唱的一首歌曲,收录在专辑《红色经典》当中。
十送红军歌词是什么?
镇巴歌谣《十送红军》词作者张士燮,曲作者朱正本,演唱人红军。歌词: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里野猫哀号叫,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二送红军大道旁,红漆桌子两边放,桌上摆着送行酒,酒儿里面掺蜜糖,红军啊!恩情似海不能忘。
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双手垃着长茧手,心象黄连脸在笑,红军啊!万般忧愁怎能消。
四送红军过高山,山上包谷金灿灿,包谷种子红军种,包谷棒子穷人搬。红军啊!撒下种子红了天。
五送红军上了坡,鸿雁阵阵空中过,鸿雁能捎书和信,飞到天涯和海角,红军啊!捎信多把革命说。
六送红军兔儿崖,两只兔子哭哀哀,禽兽也能知人性,血肉感情抛不开,红军啊!山里红花永不败。
七送红军七里湾,湾湾上下一片田,田里谷穗头低下,田里鲤鱼翻田坎,红军啊!新米上市人去远。
八送红军八角山,两只八哥吐人言,红军哥哥莫远走,走了财东要倒算,红军啊!穷人的苦水吐不完。
九送红军到通江,通江河上船儿忙,千军万马河边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红军啊!眼望江水断肝肠。
十送红 *** 回来,巴山顶上搭高台,高台十丈白玉柱,雕龙绣凤放光彩,红军啊!这台名叫望红台。
原词中涉及的地名“南山、兔儿岩、七里湾、八角山、通江河、巴山”等均属陕西镇巴县、四川通江县地名,全词意境也正符合当年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时的时段和情景。所以,镇巴才是这首歌谣真正的母源地。这首歌谣最早在镇巴境内传唱,镇巴也最先将其搬上舞台,随后载入《县志》,并勒石以记。
扩展资料:
空政歌舞团的张士燮、朱正本先生,于60年代初根据搜集到的多首(包括已发表过的镇巴十送红军歌词)有关送红军的江西民歌等综合起来,形成了《十送红军》的歌词,并不是原创的江西民歌词,朱正本先生采集到的赣南采茶戏中一首送别亲人的曲调,在民间曲调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加工而成。
而于1958年11月号的《民间文学》上署名为朱有炽演唱、富饶搜集发表的《镇巴歌谣十送红军》是1956年初冬收集的,是有证可查的亊实。所以《十送红军》的词作母源地应该是陕西镇巴歌谣,而不是电视剧《长征》主题歌中《十送红军》编词:张士燮的江西民歌。
《十送红军》1961年才问世,长征时哪来的《十送红军》,看了两集,老同志们发现片头片尾都没有注明《十送红军》的词、曲作者。
原空政文工团总团团长黄河、副团长牛畅、歌舞团团长汪洋、《十送红军》的词、曲作者张士燮、朱正本,纷纷给中央电视台和中国音乐家协会打电话,写证明材料,澄清事实,要求予以更正。因涉及著作权,中央电视台不敢怠慢,很快就弄清了情况,迅速纠正了错误,并采取了补救措施。
十送红军原唱
十送红军原唱是歌手宋祖英。
《十送红军》是张士燮作词,朱正本作曲的一首红色歌曲,创作于1961年。2009年,该曲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0部委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 。
1960年,时任空军司令的刘亚楼出访朝鲜期间欣赏了歌舞史诗《三千里江山》。3000名朝鲜战士气势磅礴的表演,让他眼前一亮。
第二年,他便给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张双虎布置了任务,要求在三个月内创作一台革命历史歌曲晚会,且一定要采集革命历史歌曲,禁止新创歌曲。接到任务后,空政文工团立刻行动起来。
时任文工团创作室的张士燮、朱正本、姚学诚、陈杰被派分头负责文字、音乐、舞蹈的创作。为了收集到足够多红军时期歌曲,刘亚楼还亲自动员老红军、老干部们到文工团来献歌。
尽管广为搜集素材,但在再现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的主题时,却找不到一首合适的歌曲来表达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的不舍之情。于是,几位创作者决定抛开禁令,大胆进行创作。由于几位创作者曾去过江西采风。
因此,张士燮根据对根据地赤卫队队员、工农会代表、红军老战士等采访得来的素材,很快创作了歌词。一写完歌词,张士燮直奔朱正本的房间,让他谱曲。朱正本一看到歌词,就颇为感动,脑海里闪现出江西采风时得来的民歌《长歌》的旋律。
随后,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他就完成了谱曲创作。由于太过投入,在谱到“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他还一度落下眼泪。
《十送红军》歌曲原唱是谁?
宋祖英。
《十送红军》是张士燮填词、朱正本谱曲、王云之编曲、宋祖英演唱的一首中国民乐歌曲,歌曲语种是国语,发行于2003年3月1日,收录在专辑《十送红军》中。
创作背景:
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陕南和川北大巴山区这个特定的环境,它有明显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风起云涌的的斗争生活,又为红色歌谣的产生提供了不尽的源泉,使这里的山歌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有了新的发展。
在陕南、川北的群众中,一方面剔除了山歌中渗入的某些不健康和落后的成分,一方面完美地吸取了新的题材,从而使那些以歌颂党和红军、歌颂翻身解放,积极参加红军,反映军民关系,支援反“围剿”战争。
红军走后又产生了怀念党和红军为内容的歌谣,增加了新的思想,焕发了新的艺术生命,使陕南川北地区的民间歌谣,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