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津巴布韦 石头建筑,津巴布韦石头村,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津巴布韦 石头建筑,津巴布韦石头村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津巴布韦 石头建筑,津巴布韦石头村

《金犀牛:中世纪非洲史》:

有些人认为,这个古老的商行废墟是腓尼基人的,还有人说是埃及人的,或是 *** 人的。有人甚至说这里是俄斐王国(参见第18章)的首都,或示巴女王的城市。综合各方意见,总之这里要么是一个大型贸易城市,要么是一座国王的堡垒,或者是一个举行仪式的中心。看来我们有不少猜想。虽然我们今天对大津巴布韦仍有诸多不同猜测,我们必须承认这个遗址是非洲人建造的,他们居住在这里。至于这个建筑的具体功能是什么,最好还是让我们的判断再保留一段时间。

我们现在位于津巴布韦高原的东部,在这个被称为大津巴布韦(Great Zimbabwe)的遗址之中。两个山岭间深谷谷底中矗立着由花岗岩巨石砌成的古迹。墙壁沿水平弯曲,高7米,厚4.5米。我们在露天的狭窄通道中穿行,借阶梯而上,进入围墙腹内的平坦空地,揣摩着这些附属建筑的功能。围墙在非洲的广袤土地上圈出一块居住建筑——一座令人震撼无比的堡垒。其中有一座锥形塔楼,是实心的,也就是说无法进入其内部。因为缺乏建筑功能的说明,人们断定它是“用于典礼的”,一种蕴含了一切含义但又意无所指的万能说法。人们在19世纪下半叶后期第一次到访此地,那时这里还树立着柴泥修葺的茅草屋和缠绕其上的藤蔓,人们发现这里有许多用整块皂石铸造的石碑,上面装饰着猛禽的雕塑,因此称其为“象征性”的石碑——同样是个万能且空洞的字眼。人们为了寻找物品而清除沉积物时挖掘出了遗址的主要部分,但却忽略了遗址的地层位置。因此过多的“发现”差不多能够表明建筑的具 *** 置,但却很难确认它的考古层序。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确认,曾经历多代人类活动的大津巴布韦可以追溯至14世纪和15世纪上半叶。

高原之上还有许多津巴布韦[1]或“石头房”。西边的邻国博茨瓦纳也有这样的房子,而东边,从沿海的平原一直到莫桑比克还有少许石头房。大津巴布韦是这些石屋中最大的建筑,津巴布韦国家正是以此命名。把大津巴布韦作为首都的王国统治着广大的地域,王国的强大要归功于对黄金的控制,这里的黄金主要出口到斯瓦希里沿岸地区(参见第18、19章)。但是可能要给此处提到的“王国”加上引号:我们不知道——或者可以说几乎不知道这个地方的政治与社会结构。王国的权力是呈金字塔状,还是与津巴布韦一样是领主分封制?同时还要为“首都”加上引号。我们确认在高原中发现的绝大部分进口陶瓷的碎片都位于大津巴布韦,这意味着它的地位尊贵。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如果其他某些津巴布韦也发现了陶瓷的碎片,那么就得另当别论了。

1903年7月,大津巴布韦的废墟之一被挖掘出来,它被称为伦德尔废墟(Renders Ruin)。这是一个由墙壁连接起来的圆形隔间群落,现在已经无法分辨建筑在过去开放和封闭的空间,甚至无法辨别地面和一些能够表明建筑功能和规定用途的结构。但至少在围墙一号内,我们在外露层和与沉积层脱离的混乱沉积物中发现一批混杂的珍贵物品,它们构成了一处宝藏。我们从1902—1903年考古挖掘收集的物品清单开始还原这些物品,所幸的是这一清单保留了物品在遗址中的原本位置(数字是物品收入清单的序号)。中括号中的内容可能是根据考古资料中的其他信息做出的评论。74:铜戒指(2个);蛇形图案。76:普通的铁锣。77:大块珊瑚[更准确地说是珊瑚钙]。84:皂石做的护身符或印章(?)。85:大型铜块。86:与锣[76]一同发现的摆锤。92:辐射状孔洞的皂石[物品]。97:铁勺。98:铁制灯与底座(猜测的)。101:扭绞的铁线辊[总长度为7000—8000米,被预切成手链长度]。104:一批黄铜线制成的手链[其中2000—3000米是扭绞的扁平铜线挽成的大辊,还有2000—3000米是扭绞的圆铜线,约48根手链以及大量的残段]。108:矛枪枪头[铜]。110:锄头刀刃、标枪头、箭镞头、斧头以及废墟中发现的其他铁制物品组合[尤其在伦德尔废墟中挖掘出了上百千克的类似物品]。115:两个铜制小钟。117:铜铸块、铜锭、铜线、铜手链以及铜饼[来源不同,其中包括伦德尔废墟]。118:长12.6英尺[3.75米]宽1英寸[2.5厘米]的铜带。119:一箱南京瓷器盒[即中国瓷器],包括各种大小和样式的盘子(来自“废墟的各处”)。121:上釉陶器,有《古兰经》即 *** 字母的字符[包括12片在白底上有蓝色和金色的特殊装饰的搪瓷碗碎片]。122: *** 玻璃碎片[深绿色]。123:古代彩陶的碎片,上面有陶轮的痕迹。124:三个古老的釉陶碎片[青釉陶:中国的青瓷]。125:12英尺(3.6米)的细铜链。126:泥土烧制的喷嘴口。127:[因腐蚀]粘连的黄铜线。128:两个铁器。130a:一只幼狮子下颌的残片。130b:一大块树脂。130c:疣猪獠牙的残片。130d:两块玻璃棱镜。131:一个旧铜盒子的残余部分。

似乎所有的物品都出土于现代人类活动层(层序顶部)和基岩(层序底部)之间的“厚层沉积物”中。除挖掘者的印象以外,考古报告中并没有证据指出所有物体都来自单一的考古沉积。有些出土物已经接触到下伏的岩石,有些则整体处于厚厚的沉积物中,给考古学家留下了出土物是从遗址上游的斜坡开始堆积的印象。总而言之,乍一看到这些文物的时候,我们便想使用带引号的“宝物”来形容它们,因为我们发现如果有些文物实际上可能是一文不值的“彩票”,[2]那么另一些文物则是在沉积与残留现象之后能在同一个地方发现的东西。我们可以抱有几分信心地说,文物清单中单列出来的这些考古文物,在时间相对较短的一到两个世纪内,是一个(或者很多个)宝物。

在这些定义模糊的宝物中,一些物品似乎也属于其中一部分,虽然它们因为一些无法解释的原因没被列在清单上。我们用字母对它们进行命名:a:“现在的当地人不认识的”两品脱[一升]蓝、绿色玻璃珠。b:一品脱[半升]类似珍珠但直径更大的珠子,“现在的当地人也不认识的”。c:(至少)100个罗纹的海绿色陶瓷珠,当地人也不认识。d:贝壳[好几千克]。e:两只严重损毁的象牙。f:大约20块金碎片,几块破碎的金丝镯子和许多金珠,“整体重达三盎司[约90克]”。g:两个带有蓝色、粉红色和白色的花卉图案的 *** 玻璃杯碎片。h:一个皂石大碗。i:200颗象牙和玻璃珍珠,玻璃珍珠与之前的珍珠明显不同。j:两组铁双锣[明显不同于76号样品]。k:铸铜用的坩埚。

理查德·霍尔(Richar Hall)是一位英国记者,是首批到达大津巴布韦的考古学家之一,他认为宝藏能进一步证明存在一个“ *** 贸易站”。理查德·霍尔认为大津巴布韦是中世纪 *** 商人团体的“贸易机构”。这表现了大津巴布韦“东方主义”的观点,也正是在这个观点的指导下,最高大、位置最高的城墙被称为“卫城”,并把其他建筑称为近东建筑。出现在这里的 *** 玻璃和陶瓷,包括精美的波斯制器以及中国瓷器和大量“当地人不认识”——即进口的——彩色玻璃珠使下面的场景成了可能:来自商业和旅游大国的人在大津巴布韦建立了他们的商行。他们用本国的奢侈货品购买黄金和象牙。霍尔还找到了两个论据充分的论点:只有在马尔代夫才能收集大量的货贝(cauri*)(参见第27章),而蓝、绿色的玻璃串珠则显然起源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indopacifique*)。但我们可以在这个考古清单的基础上确认到,伦德尔废墟的宝物由斯瓦希里和当地商人贩卖的各种各样的货物构成。来自这个国家或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商人或者小贩铺开了摊位,他用几件罕见的精致碗碟的价格交换一点黄金和象牙。他还在这里买常用的铁器,又在把它们卖给其他地方的顾客,同时还零售金属。托马斯·霍夫曼(Thomas Huffman)对该遗址进行了最新解释,他根据人种生物学的对比,最终认为在某些物品(尤其是锣)中可以看到皇室标志,而大量的金属(尤其是成堆的锄头)则表现了一种皇室特权,进口的货物则进一步肯定了皇室的威望。因此,他认为皇室的第一任王后在此地居住,拥有众多宝物。

艾周昌《非洲黑人文明》:

凯文·希林顿《非洲史》:

更多津巴布韦 石头建筑,津巴布韦石头村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