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台湾人为什么讲闽南语(台湾会说闽南语吗),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台湾人为什么讲闽南语(台湾会说闽南语吗)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台湾人为什么讲闽南语(台湾会说闽南语吗)

为什么台湾会讲闽南语,那就得从台湾的开发发展说起了,闽南语的发源地是闽南的泉州(包括厦门)、漳州。

台湾是闽南海洋势力所开辟出的一块疆土,所以跟香港是粤文化占据主导一样,闽南文化也是台湾文化的主流部分,占据主流的闽南话自然也就成为了台湾话。说到闽南海洋文化在台湾的传播,自然得从占据主导的泉州海洋文化说起,明代的海禁政策致使以海为生的闽南沿海商民铤而走险,当时闽南泉漳交界处偏僻的九龙江入海口区域的私商港月港崛起,以颜思齐(今属厦门人),郑芝龙(泉州人)为代表的的闽南海商首次较大规模开发台湾,随之泉州人郑成功 *** ,泉州人施琅将台湾纳入版图,并引导闽南沿海居民大批移民台湾,奠定了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主导性。

参考以下闽南泉州的海洋文化发展历程应该会对台湾闽南文化的来源有更深入的了解吧

古城泉州发展大历程

    唐朝,全国四大海港城之一(广州、明州、泉州、扬州)

    宋朝,全国第一大商港,全国八大州府之一

元朝,东方第一大商港,国际商贸都市

    明朝,泉州安平港,以泉州安平港为基地在闽南控制经营着明朝对外贸易中心,明末安平港为全国最大私商港。

清朝,泉州蚶江港,泉州蚶江港为大陆对台贸易中心,福建龙头商帮泉州郊商海外贸易的总口。

    民国,泉州侨商,中国海外华侨势力最庞大的群体,爱拼敢嬴爱国爱乡的华侨侨商典范。

    现今,泉州作为一个非省会、非特区的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依靠自身深厚实力强势崛起。

唐宋交接,闽国以泉州为大本营起家,将福建发展推至历史巅峰,开闽三王中有王潮、王审邽为泉州刺史,并葬于泉州;闽国后福建唯一仅有晋江王留从效的清源军独立割据泛闽南区域(包括今莆田,厦门,泉州,漳州区域),达数十年,《宋史.世家篇》记载福建仅有留从效跟陈洪进这两个清源军的地方诸侯代表。

宋元交接,泉州蒲寿庚独揽福建军政商大权;宋元交接的福建领袖。

元明交接,“亦思巴奚兵乱”福建地域混战由泉州以及泉州地方乡绅土豪的代表柳伯顺、陈同家族主导(当时军事代表为三明陈友定,但因兵败被杀)。

明清交接,泉州郑氏集团扶持南明政权,掌控福建命运,郑成功收台,施琅纳台,进一步改变福建历史走向。

清民当代交接,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福建第一枪由泉州华侨陈清机在安海打响;泉州华侨开国上将叶飞创建并领导闽东革命根据地,解放福建,并成为新中国福建地区军政最高领导。

  闽南人对台湾的开发

宋代泉州海外贸易势力扩张,基于防卫需要,将澎湖首次纳入中国范围,隶属泉州晋江县,并派兵戌守。

  元、明两朝 *** 在澎湖设巡检司,是台澎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管理台澎地区事务。台澎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依然隶属于泉州府。

泉州大量移民开发台湾是在17世纪以后,相继发生3次移民 *** 。

第一次是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闽南海商颜思齐和郑芝龙招募闽南一带贫民3000多人,其中不少晋江、南安人,到台湾开荒垦殖。这是 *** 首次对台湾进行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拓垦,所以颜思齐也被称为“开台王”;同年,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西南部,为掠夺岛上资源,采取奖励移民政策,诱募泉、漳人入台垦殖,冒险前往的破产农民达1万多人。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受明廷招抚后,闽南大旱,饥民甚众。郑芝龙采取奖励移民政策“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从闽南沿海招集数万名饥民到台湾开垦,其中有许多晋江、南安、惠安贫民。

第二次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人 *** ,招接因清廷“迁界”而流散的沿海居民到台湾定居垦殖,其中不少泉州境内人。据统计,郑成功、郑经父子治理台湾期间,先后移入的官兵、眷属和东南沿海各省居民至少净增6万人以上。

第三次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 *** ,取消“海禁”、“迁界”,泉州沿海居民迁居台湾者更多。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廷开放晋江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闽南人移民台湾再次出现 *** 。据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编查户口统计,全台汉族人口24.1万余户、200.3万余人,来自泉漳一带的占十之六七。

  清道光年间至光绪二十年(1821~1894年),受出国潮影响,泉州地区移居台湾的人数明显减少,但移民仍持续不断。

吴鲁(泉州人,清光绪年间状元)说:“台,泉之外府也。” “台湾之民,漳泉两府十居七八,广东之潮州、嘉应州十居二三。民心固结,忠勇可用”(《正气砚斋汇稿》卷一)说明泉州人民迁居台湾之多。他又说“即如吾泉每年所出粮食,只供五个月之资,从前皆恃台湾接济”(同书卷二)。说明泉州和台湾经济联系之密切。

开发台湾的 *** ,主要来自三个原乡:福建的泉州、漳州和粤东的客家。泉州人因为和郑氏政权的特殊关系,来的最早。郑氏的基地在泉州,所以泉州人在台湾的分布,都在沿海城镇和其附近的田地。漳州人来的比较晚,退而求其次,立足于内陆的平原;客家人来的更晚,平原地带已经被福建人占居。于是,客家人不得不进入山坡和丘陵,分布平原后面的台地。早期大陆移民来台,通常先来的人都是占领港边、河边平坦肥沃的地方,晚到的人只好向内陆丘陵发展。

一般来说,闽籍人士比粤籍人士来得多且早,而闽籍中泉州人又比漳州人来得多,所以以地 *** 说,泉州人坐海口、开店铺;漳州人就占领平原、收佃租。 晚到的客家人为了争土地和水源,也因为信仰、语言和习俗的差别,只好向内陆丘陵发展。

  这就是台湾俗谚:“泉州人坐海口、开店铺,漳州人落平阳、收佃租,客家人走山尾、曝菜脯。”的由来。

施琅率军平台之后,力主保台固疆。将台湾首次纳入中华版图, *** 后,施琅严禁粤籍渡台,严禁广东客家籍人渡台,理由是那里出的“海盗”多,以及“惠潮之民多与郑氏相通”;造成客家人比较晚来台湾,而埋下闽南语成为台湾优势语言的远因。

台湾人口中祖籍福建的占80%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来自闽南,最早入台的闽南人带来的语言取代了台湾原住民族诸语,成为在台湾占优势地位的语言,闽南语在台湾又被称为台语。

泉州人善经营,重信仰,尊文教;因此在台湾,泉州人的聚落多半呈现一片文风鼎盛,物阜民丰的景象。

  一府,二鹿,三艋舺(台北万华)与泉州人的关系

  一府,二鹿,三艋舺是台湾广为流传的谚语,指的是清朝时期台湾的三大繁华城镇。

一府,指的是台南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攻下荷人政治中枢热兰遮城,以祖籍地赋名安平镇,取泉州佛寺承天为名,设置承天府(台南)。这是台湾设置郡县的开始,也是台湾的首个 *** 政权,明郑时期始, *** 亦跃升成为台湾开发的主导势力。台南得到大规模的开发。1683年,施琅攻下台湾,明郑王朝灭亡。施琅力主保台,台湾设一府三县,府衙门位于台南(台湾县),是故该地亦有府城之别称。台南此后继续成为全岛首府百余年,是为一府。清治台初期即开放台南诸港,不少晋江、惠安、南安(简称三邑)移民相继到台南经商、务工。从码头苦力、运输船主和船工,到沿五港开设店面、仓库的商人大多数均为泉州三邑人。

二鹿,指的是鹿港,鹿港在台湾叫做“小泉州”,乾隆49年(1784年)鹿港被指定为与泉州蚶江对渡的正口后,贸易迅速发展,同年,鹿港郊中的泉郊率先创立,继而厦郊等七郊亦先后成立。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鹿港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全台第二大都市。鹿港八郊辖下商号达四五百家,除泉郊200多家商号均由泉州人(以三邑人为主)经营外,厦郊100多家商号也大多为泉州人所开设。鹿港郊总部亦基本上为泉州人所执掌。台湾府志记载:鹿仔港街,水陆辐辏,米谷聚处,居民十之九八为泉人后裔。

三艋舺,指的是今台北市万华区,艋舺是台北市的发源地,清朝时是泉州人的聚集地,地名的由来是清雍正元年(1723年),闽南泉州三邑之晋江、南安、惠安人士渡海来此地。后搭建茅屋数栋,贩卖蕃薯为生,而渐成小村落,人称“蕃薯市”,因台湾原住民平埔族称独木舟和独木舟聚集的地方为“艋舺”,原住民语“Moungar”,当年来台的泉州人听到,就以艋舺汉字的闽南语发音Monga为谐音,这就是艋舺地名的由来.乾隆年间,艋舺成为台北盆地货物的集散中心,日渐繁荣。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八里坌开港,与泉州蚶江等港口通商,大陆商民来此贸易,溯河而行来到艋舺,让小小的渡口成为大商港。最早时在艋舺已有泉郊(又称顶郊)存在,八里岔开放后又成立北郊、厦郊(又称下郊)。至道光年间,艋舺的商店和住家已有四五千家,淡水河东岸的精华区全是三邑人的天下,其他区域则以安溪人居多。到了道光初年,郊商发达,始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称。光绪元年(1875年)清 *** 设置“台北府”,府城地点就选在临近“艋舺”的空地上。

台湾民间信仰与泉州的关系

  台湾民间的三大信仰

第一,妈祖,海神。台湾的妈祖基本上可分为温陵(泉州)妈、莆田湄洲妈、银同(同安)妈三大类别。妈祖这个“泉州神女”“泉州海神”,历代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封号和妈祖信仰的传播与泉州的海洋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台湾的第一座妈祖庙鹿港天后宫正殿供奉的妈祖神像就是施琅从湄洲祖庙请去的。

第二,保生大帝,民间神医。本名为吴夲,北宋泉州府同安县白礁村人。郑成功入台,亦将保生大帝请到台湾,立庙祀奉,这也是台湾各地祀奉“保生大帝”庙宇的开基祖庙。是闽南人共同的信仰。

第三,清水祖师,祈雨,施药。闽南一带多称为乌面祖师,台湾则称为祖师公,宋代泉州永春县小姑乡人,修炼于安溪清水岩。清水祖师是安溪人的守护神,其信仰由早年移民入台的安溪人带入台湾。

另外南安的广泽尊王,漳州的开漳圣王,惠安的青山王,晋江龙山寺的千手观音等等都是台湾重要的民间信仰。

  近代泉州华侨与台湾经济发展的关系

民国36年起,台湾受困于金融和治安混乱,经济恢复开始受阻。 *** 政权溃退台湾时,虽携入大量资金和各类人,又获“美援”大量注入,但因台湾当局强化扩军备战,军费开支庞大,致财政枯竭,除军事工业外,其他各业复苏缓慢。50年代中期,台湾当局逐渐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54年起,先后颁布《外国人投资条例》、《华侨回国投资条例》、《奖励投资条例》及一系列配套规定,给予华侨和外国投资者各种优惠。并应外国和华侨投资者的要求多次修改投资规定,化简投资手续,甚至给予投资者可以先投资后立案等方便。

为此,华侨先后向台湾注入了大量资金。1952~1978年,华侨先后投入资金近6亿美元,在台湾设立1386家企业。至1987年9月,华侨累计向台湾投入22亿美元资金,创办1827家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数系海外泉籍华侨投入资金所创办,其中尤以菲律宾泉籍华侨投入的资金最多。台湾大型华侨投资企业,如华侨商业银行、华侨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世华联合商业银行、华侨人寿保险公司、华侨物产保险公司、亚洲信托投资公司、华成机构等均系泉州籍华侨投资创办。到台湾投资的著名泉籍华侨、华人有:菲律宾的蔡孝固、蔡文曲、蔡绍华、郑周敏(以上为石狮人)、李嘉定、蔡文华、许梧桐、庄清泉(以上均晋江人)、洪开年(南安人),泰国的陈植津、陈植佩兄弟(石狮人), *** (后定居香港)的曾纪华(惠安人),新加坡的洪恭兰(南安人)等100多人。

华侨赴台投资,不但带去资金、高级人才,还带去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并为台湾产品打开销往世界各地的渠道。在华侨投资的推动下,台湾民营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促进了台湾经济起飞。

台湾祖籍泉州的富豪

王永庆家族(王永在十大富豪、王雪红首富):祖籍泉州安溪,台湾首富、88年福布斯全球华人首富

蔡万霖家族(蔡万才、蔡宏图、蔡明忠均是台湾首富):祖籍泉州晋江,台湾首富,95年福布斯全球华人首富(世界第六大富豪)

蔡衍明:祖籍泉州石狮,台湾首富

辜振甫家族:祖籍泉州惠安,台湾十大富豪

辜濂松:祖籍泉州惠安,台湾十大富豪

林堉璘:祖籍泉州石狮,台湾十大富豪

罗结:祖籍泉州安溪,台湾十大富豪

林荣三:祖籍泉州石狮,台湾十大富豪

施振荣:祖籍泉州石狮,台湾十大富豪

更多台湾人为什么讲闽南语(台湾会说闽南语吗)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