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一览:
读海子《九月》有感
因为喜欢李健,不追剧的我硬是挤着带娃的空隙在2018年的暑假追完了新一期的中国好声音。
李健的才华还有成语不必说,带出来的冠军也是不一样的风格。冠军旦增尼玛的音色很有天赋,我最喜欢的是他唱的九月牧歌,当时就被这个歌词吸引,赶紧去听了原唱,也听了很多其他版本。旦增尼玛的版本虽然不如原唱周云蓬(个人觉得原唱的感情拿捏更接近原诗的意味),但是带着藏腔的声音更加清澈婉转,别有一番风味。
九月是海子的同名诗,很想写多一点对这首诗的解读,可惜感叹自身的浅薄,对海子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高中课本上的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只知道是卧轨自杀的诗人。暂且说一说读这首诗的感受吧!
诗歌的第一句就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浪漫而神秘的草原,诗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目击众神死亡,野花一片,这些旁观的字眼,让你似乎感觉不到诗人的情绪。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远方在这里既是空间上的实指,也是时间上的虚指,时间空间交错,在苍茫辽阔的草原上,诗人的身躯渺小而伟岸。
“我的琴声呜咽,我的泪水全无”这一句重复出现,诗人这才用我的视角表达情感。琴声呜咽,难道不是诗人心底的呜咽?琴由心生,岳飞也曾“欲将心事付瑶琴”,奈何“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泪水全无,可见过于悲伤,欲哭无泪,有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感觉。这种情绪是伤感的,悲凉的,而且非常强烈,悲伤的无法言语,最后只身打马过草原,还草原以宁静。
众神为什么会死亡?远方的远,作者到底看见了什么?为什么琴声呜咽,泪水全无?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解读。这首诗写于一九八六年,诗人卧轨自杀的前三年, 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海子已经从北京大学毕业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近三个年头。 精神状态应该还是比较理性的,思想也比较成熟。所以我浅薄的以为这首诗应该是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对时代的嗟叹,和对完美精神世界的追求无法抵达的无奈。“死亡”二字在诗中重复出现,众神死亡,野花一片,一死一生,向死而生或许是最好的解释,也接近诗人最后的结局。
不由得想起最近读的《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查尔斯克兰,放弃银行家的工作,抛妻弃子,来到巴黎画画,穷困潦倒,只为自己而活,不惜伤害朋友,最后终于在塔希提岛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乐土,并创作了不朽的画作,最后得知自己患上麻风病不得而治的时候,坚持在木屋创作,嘱咐自己的妻子阿塔,在他死后将他的身躯连同用生命创作的屋顶壁画付之一炬。凤凰涅槃,向死而生,谁说不是最好的归宿?
作为我们普通人,或许更应该读一读《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过好每一天平实的日子,认真工作,用心生活,陪伴父母慢慢老去,抚养孩子渐渐长大,不是更幸福吗?
作者介绍:80后宝妈,写作新手。关注妈妈成长,亲子陪伴,分享读书、生活感悟,
做一个让孩子骄傲的标签妈妈。
[img]《九月九》歌曲原唱是谁?
是陈少华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陈树作词,朱德荣作曲,歌词如下:
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
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
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
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
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
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
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
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
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
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
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
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
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
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
歌曲鉴赏
该歌曲歌词从浅显的语言中,将独在异乡的思乡情与漂泊在外的无奈、孤寂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
该歌曲让听众可以感受到,在外的人思乡的时候回忆在家中与亲人聚首情景,同时让听者感到是何光景,与前面的思念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歌曲的思乡情更容易表现出来。
该歌曲并以“借酒消愁”的思乡情结作为主题,从而激发起人们传统的“借酒抒怀”的情感,让听者心中产生共鸣。
周云蓬九月表达的是什么寓意?画面感么?
寓意:优美、孤寂、悲壮、忧伤。我仿佛看到了海子走过草原孤独的身影,马头琴声在草原的天空飘荡着,飘向远方。草原野花一片,生机勃勃。时间与空间交错,生死纠结。
在诗人对明明如镜的皓月映照草原和千年岁月的描述中,我们再次被带入到阔大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之中,而阔大空间与悠长时间的写照,再度引发诗人无端的愁绪与感叹,诗人不禁又一次重复地表白了“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的情感态度。
诗歌的最后一句实属神来之笔,“只身打马过草原”,看似轻轻的一笔带过,却是语重千钧,蕴意丰富,作为草原上的一个匆匆过客,诗人在这里领悟到时空的无垠和人生的渺然,感觉到世间蕴藏的宗教意味的高远和哲理玄思的深邃。
这首歌改编自海子的《九月》,叫九月是因为这首诗是写的九月初秋的。
全诗如下: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马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海子《九月》
扩展资料:
《九月》一诗写于一九八六年,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已经大学毕业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近三个年头。此时的作者思想上是相对较成熟的,对于世界、生存、死亡、时间与空间等已经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认识框架。
这首诗就是诗人思考的结果,认识的反映,它以充满神秘色彩、闪烁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构造,对上述事物进行了诗性的言说与烛照。海子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自然就可以解开海子诗歌中的重要思想环节。
海子在草原之上寄寓的沉思并非纯然是存在主义的,从他对邈远时间与旷阔空间的无限感慨中,我们似乎读到了陈子昂似的感时伤逝的古典情怀。当海子“只身打马过草原”,发出“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的歌吟时。
我们依稀读到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叹惋;而面对“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的诗句,我们又怎能不联想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伤感呢?事实上,感时伤逝是中国古代文人骚客的一致之思。
从孔夫子的“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到曹子建的“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赠白马王彪》),到李太白的“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拟古十二首》之九),再到苏东坡的“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沁园春》)。
多少诗人用他们手中的笔撰写出了关于时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感叹。海子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之中,只不过他在传统诗思中添设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意味,他又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掺杂了中国传统的诗思,他的诗歌体现出存在主义与传统诗思的融通。
周云蓬,盲诗人、民谣歌手。1970年12月15日出生于辽宁,9岁失明,留在视觉中的最后印象是动物园里的大象用鼻子吹口琴。15岁弹吉他,23岁大学毕业,其后游历十余城市,以弹唱为生,目前暂居浙江绍兴。周云蓬的诗歌《不会说话的爱情》获得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