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一凡
写在前面
晚上10点,杭州滨江区杨家墩街的岗亭上,两班巡逻民警互相敬礼交接班。
岗亭另一侧,滨江夜宵“天花板”啦喜街近百个商家灯火通明。
夏夜,这里汇集着人来人往的食客。
食客们流连的摊位前,商户们在火热的夏天忙得热火朝天。
这份忙碌和热闹会一直持续到更深的夜里,甚至持续到天亮。
别人眼里的烟火气,于他们,是生存和梦想的实现地。
这是疫情三年来,这条夜宵街生意最好的一个夏天。
这也是最近几年来,杭州热得最早热得最猛的一个夏天。
深夜十点、十一点,十二点的杭州、凌晨1点、2点,3点的杭州,清晨4点、5点、6点的杭州什么样,你见过吗?
在大多数人休息睡觉刷抖音的时候,还有很多人为生活为梦想在深夜里奔忙、奋斗和坚守。
大笑或痛哭,彷徨和纠结,沮丧或闪光……是生活的日常,也组成了这个夏天特有的“深夜杭州故事”。
夜巡民警、急诊室医生、深夜直播间的主播、半夜等候生意的出租车司机、赶着天亮要出摊的小店店主……
他们是“深夜杭州故事”里的主角,也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他们无一例外在这个夏天挥洒汗水,有时是为实现一个小小的目标,有时只是日常已经习惯的努力。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第一篇“深夜杭州故事”,走近滨江啦喜街。
7月24日傍晚,在经历了下午的雷阵雨后,杭州再一次出现了晚霞。
晚上7点不到,暑气还未退去,滨江区杨家墩街路已经热闹了起来。
路边电动车差不多停满了,年轻人正不停赶来。
烤串、衢州鸭头、奶茶、花甲、小龙虾等各地美食摊位前,排起了队伍。桌子边坐满了食客,不少桌上摆着扎啤,三五好友聚在一起,举杯畅饮。新开的奶茶店,店员正在门口招揽顾客。
当晚,我跟着杭州市公安局滨江公安分局民警陈观忠和王怡蔷夜巡啦喜街。
啦喜街不少店营业到凌晨,更有店通宵营业。
深夜这条街上会发生什么?
1】夏日执勤制服湿了又干
晚霞下两位警察的背影刷屏
民警王怡蔷来自滨江公安分局政治处,陈观忠是基层基础大队的教导员,他们这一班要从晚7点执勤到晚10点。
对于啦喜街,两人都是熟悉的。
“啦喜街有些历史了,大家更习惯叫垃圾街。最早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早年这边还都是农民房,都是一些小摊来做夜宵,夜宵摊营业完,地上都是垃圾,也就有了这么个名字。现在啦喜街已经成了规模,周边学校比较多,现在虽然学生放暑假了,但是来吃夜宵的人还是很多。”陈观忠说着他对这条街的印象。
王怡蔷上高中的时候,就去过啦喜街,“当时都是些看不起眼的小摊,但是做出来的东西都很好吃,像蛋包饭、烤猪蹄,味道都很惊艳”。
随着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的开展,滨江公安分局对啦喜街等辖区的夜宵集中点以及酒吧等场所开展夜间巡逻。“这次百日行动,滨江公安全警上岗,确保在夏夜人流密集的场所,如小吃街、夜宵摊、综合体等,都有民警在,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可以第一时间处置。”
穿戴好反光背心,腰上挂着将近10斤的警用装备,两位民警7点准时上岗,晚霞下的背影真的超飒。
穿行在垃圾街上,两位民警查看着摊位和食客们的情况。
“这么多好吃的,大家吃着,我们看着。”民警开玩笑说。
尽管下午下过一场雨,但是啦喜街走一趟下来,大家的头上已经全是汗。
陈观忠是这已经算好的了:“之前白天温度40℃,晚上执勤,穿着反光背心,戴着警帽,警服湿了干、干了湿。”
2】被撞倒的姑娘和一个走丢的孩子
夜宵街上小意外时有发生
晚上8点多一些,一个接一个小突发来了。
先是距离岗亭几十米处的路口,一个姑娘骑着电动车与机动车发生了刮擦,车牌上的“浙”字直接给姑娘腿上盖了个戳。
民警马上赶过去快速处理,姑娘前往医院检查。
刚处理完,又有情况。
“警察同志,有个小朋友走丢了!”一位女士领着一位男孩走到岗亭,“我看这孩子一边哭一边跑,就把他拦住,送到岗亭来了。”
小男孩看起来很紧张.
民警蹲下身子问孩子话,男孩眼睛滴溜溜圆,说不出什么有用信息。
民警安慰孩子说:“放心,我们是警察叔叔,肯定能找到你爸爸妈妈的。”
小家伙情绪有点激动,又要往外跑,民警赶紧哄他,让孩子的情绪稍稍稳定。
不一会,男孩的父亲赶了过来。
“可找到你了!”热心女士看到家长来了,默默离开,名字也没有留下。
“我们在里边买东西等着结账,他自己跑出来了,我找来找去,都没找到,急坏了。看到岗亭这边围着人赶紧过来看看,我一看这不就是我儿子嘛。”爸爸语气挺着急。
男孩妈妈也领着弟弟赶来了,“走丢的是我们家大儿子,今年4岁,刚上幼儿园,我们夫妻俩带着两个孩子一起来玩,一转眼就跑丢了,多亏遇到了好心人和民警。”
民警提醒家长,带孩子外出一定要看好。临走时,小男孩跟民警们愉快击掌。
3】小摊位一天营业额2万
两位阿姨的夜宵街奋斗史
夜越深,啦喜街越热闹。
开了十年的“小强烤猪蹄”摊前十分热闹,不时有人过来点上一单。
老板娘秦大姐,带着洋气的发带,在烤炉前拿着锅铲不停忙。
“这条街名声在外,做餐饮的多,只要肯吃苦,就有机会。我十年前就过来了,烤猪蹄是后来做起来的,现在是我们店里的招牌。”
秦大姐说,小店从早上10点营业到凌晨,她一天睡不了多长时间。
夏天守在炉子前很热,不过付出也有收获,这个夏天,生意好了很多,一天营业额能有2万元左右。
“砂时记”也在这里开了10年。这家的招牌是蛋包饭。
开店的林大姐,被老客们称为“蛋包饭阿姨”。林大姐70后,老家温州,“这家店最早是我儿子开的,当时儿子高中毕业,想着开一家料理店,家里支持。哪里知道开了才两周,他就准备出国留学了,这家店就由我管。”
林大姐供图
回想在啦喜街的这十年,林大姐给自己的总结是收获了一种别样人生。
开店前,林大姐是位全职妈妈,“从小我带儿子,在吃的方面都很注意,尽量挑好的食材,给儿子吃得健康些。那时候也想过,要是有天能做给别人吃也挺好的。2012年‘砂时记’开业,一开始真得很苦。”
林大姐说,小店最早在小弄堂里,只有12个平方米、8个位子。每天早上6点钟起来一直做到凌晨2点,一天就睡4个小时。
“五六点要去菜市场买菜,我在那里属于不受欢迎的顾客,因为我很挑,肉、虾这些我都挑最新鲜的买。”买完菜,要接着准备料理,“有的肉、酱汁要炖2个小时,这样才有味道,忙活一下就快到10点了。”
一整天跟打仗似的,菜单一点点琢磨,有时儿子也会在国外远程指导。
十年前的啦喜街人气很旺。
“我的店天天有人来排队,很多都是附近的学生。店里招牌就是蛋包饭,晚上有顾客会从城西城北开车过来,进来跟我说:阿姨,我们开那么远过来的,再给我们做几份吧。”
林阿姨供图
林大姐守店有她自己的方法。
她有项技能,有学生第一次过来吃,她就能记住。“第一次来我会记住他能吃多少饭,等到第二次来我就知道该加多少饭,确保能吃饱吃好。”
开店10年,小店换过两次位置。
中间一次,很多老顾客都找不到,生意也受过影响。
“2016年5月搬到了现在的位置,疫情以来努力坚持了过来,好在老客一直没断,很多学生会专门来找‘蛋包饭阿姨’。”林大姐告诉记者,十年开店,和很多学生都成了朋友。小店也成了大家情感寄托的一个去处。
“有孩子会跟我说:阿姨,我失恋了。也有孩子会来分享:阿姨,我有新男朋友了。当年的学生很多成家立业,在杭州工作生活的,还会带着孩子一起来,孩子多的时候,感觉店里就像幼儿园。”
这些是开店赚钱带不来的满足感。
大姐说,儿子在国外,疫情不太回得来,店里的这些老客,给了她另外的感觉,“就好像一下子多了很多孩子一样”。
晚上10点,民警麻展勃、辅警来剑到岗亭,和王怡蔷、陈观忠换班。
啦喜街后半夜的守护,由他们来进行。
7月25日凌晨2点,啦喜街的人流渐渐退去。有的摊位上还有客人聊得正嗨,有的已经准备打烊,有的还会继续营业到清晨。
两三个小时后,我们会迎来新的一天,可能会有朝霞,可能会有烈日,也可能会有大风和雷雨。
唯一不变的是,这个夏天的奋斗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