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园博会新建博览园,规划总面积236公顷,核心展区110公顷,选址在太湖之滨乡村田园,坐落于国家5A景区苏州吴中太湖旅游区内东山、旺山和穹窿山的三角腹地,与太湖东西山隔水相望、沿路相连,环太湖优质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环绕四周,成为环太湖风光带上的重要空间节点。
园内总体规划以“一核、两脉、四片区”为主框架,精心营造出“郊野博览公园、太湖山水田园、乡村生活家园”三大特色亮点。博览园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理念,以现代造园材料和工艺,深入体现地域文化与特色,注重生态、节约和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实践海绵技术,打造成为苏州首个海绵公园。博览园共规划了苏州园、城市园、友城园等各具特色的22个主题展园,精心打造了主展馆、非遗馆等12个主题展馆,设置了丰富多彩的园艺与生活互动活动。园博园依托深厚的吴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太湖山水资源,秉承“交流、示范、探索、创新”的宗旨,努力绘就以唯美的太湖山水、古典的苏式园林、本真的江南村庄和深厚的古吴底蕴为主要元素的一园江南梦境图。 “展太湖生态之美,显苏州园林之胜”。园博园不仅为苏州留下了一个经典的现代生态体验式园林,更促进了全省园林园艺发展,为全省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苏州古韵悠长,人杰地灵,苏州打造的园林也是如此。苏州城市展园与其他12个城市展园地理位置不同,它位于太湖之畔的菱湖板块,更为亲水的“情自太湖”片区。
展园以“小筑春深,新苏式园林”为主题,有翠竹院、沐春堂、浣云池、锦绣坡、鸣泉涧、山茶坞等九个景点。全园以“山水园林、生活园林、科技园林”为创意理念,继承苏州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同时、运用现代造园材料和工艺,诠释一座“升级版”的新苏式园林。
右首是山茶坞,种植了山茶、海棠,再配以玉兰,芍药等,力求以生态,自然的手法营造海棠春坞的美景。
小筑春深北侧,有条小河分隔空间,河上架有两座小桥,一曲一直,形成对比,东边一座取名揽胜桥,西边的叫涉趣桥。
门口右侧有一峰太湖石依墙而立,极具上品太湖石“瘦、漏、透、皱”的神采。
过桥后前边一带矮墙逶迤,迎面照墙青砖上,有我国已故古建筑泰斗罗哲文老先生所题的“小筑春深”四字,点明了全园“寒生秋静星光冷,小筑春深花影重”的意境。留园有“花步小筑”,市图书馆旁有“天香小筑”。
穿过入园洞门,首先来到翠竹院。它汲取了留园空间处理之精华,通过景墙围合、穿插成多个变化丰富的园林空间,从感觉上扩大了游览空间。景墙上配以苏州古典园林特有的花窗、景窗、长窗等,以丰富墙面变化。在传统的苏州园林中,长廊白墙之上都会以各式花窗来增添景观,达到小中见大、移步换景的妙处。翠竹院中以竹为主要植物景观,丛丛翠竹倚墙而植,花径粉墙,翠干竹影,形成“日光穿竹翠玲珑”的光影效应。竹是古代文人象征高风气节的植物,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翠竹院就是让游人对苏州园林产生文人书卷气息的第一印象。漫步花径,透过墙上花窗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墙后的繁花盛景,有着苏州小姑娘含娇欲露的羞涩。这在苏州园林中叫作藏景或抑景,有古人所说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思。
游人从入口缓缓进入,可感受到苏州古典园林或曲折幽深、高低错漏;或虚实有致、轩楹高爽的布景格局。
从“入胜”院门入内,东边是杜鹃山,依托地形片植杜鹃,形成“一路山花不负侬”的意境,同时配以红枫、乌桕、鸡爪槭等,每当五月时节,红叶流丹,层林如染、令人陶醉。
杜鹃山前是鸣泉涧。在苏州园林中,有一种景观叫听觉景观,往往被人忽视,如在拙政园就有一个建筑叫听雨轩,以聆听芭蕉夜雨为意境。在这里,通过堆叠高低错落,曲折变化的叠山和引水、理水手法,让流水通过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的落差,跌水、回水,取得声画结合的景观效果。
假山不用湖石堆叠,大概与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北墙假山的思路一致:湖石假山已经无法超越,干脆另辟蹊径。贝聿铭在苏博用的是泰山石模拟米氏云山,这里用的是方形条石。石面上特意保留着开山时铁钎留下的凿凿痕迹。
鸣泉涧模拟自然山水形态,设计多条流水走线,呈现出饶有情趣的跌水景观。
涴云池中铺着不规则的汀步条石,游客可以踏池而过前往池南的锦绣坡。
锦绣坡由鸢尾花坡和晚樱花林组成。晚樱花开时节,远远眺望可见一幅幅花团锦簇,落樱缤纷的美景。
涴云池中浮着睡莲,花开娇艳。
翠竹院南是听香径,以亭、廊、植物造景与建筑空间穿插,使宅园空间相呼应,长廊中部设亭,形成苏州园侧视线焦点,与东部山顶的亭互为对景。两旁以桂花为主,配以玉兰、含笑,花开时节满园芬芳。
涴云池北是全园的主体建筑——沐春堂。沐春堂充分借鉴了拙政园远香堂的设计精髓,置身其中远眺园中其他景致,犹如进入一幅唯美的山水园林彩卷。
沐春堂坐北朝南,歇山顶,面阔三间,四面厅形式。主要构件采用现代钢架结构代替传统木构框架,屋面以金属瓦代替传统小青瓦,外形仍为传统苏式景观建筑。
堂前廊柱楹联:虹雨霓风洞庭春晚;水邨渔市吴鲙盘丰。抱柱对联:柳絮梨花缀玉红梅先报春;黄柑青韭衔泥紫燕飞来旧画栋。体现了深厚的吴文化内涵。
厅堂四周为落地长窗,西边为山茶坞,东边是杜鹃山,前方是一湾清池,不出这厅堂,仍可尽情享受这锦绣春光。浣云池四周遍植雾森,水汽蒸腾,人在台上,轻雾缥缈,宛如仙境。
沐春堂西首朝南的清风亭与面北的待月亭都是用现代材料建造的仿木结构,沉稳的传统底蕴中透露着清新的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