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余生怎么了(把余生过好怎么说),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余生怎么了(把余生过好怎么说)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余生怎么了(把余生过好怎么说)

当生命里遇到无法承受之重;当蔚蓝的天空瞬间坍塌下来;当明天消失在一片漆黑中,余生,是否还值得坚持?

答案是肯定的,所以请别放弃。

《活着》是当代作家余华先生听了美国民歌《老黑奴》后得到的写作启发,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余华先生说:“这部作品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活着》发表于1984年,该作品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2018年9月又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年少的余华因为父母的工作原因,长期混迹于医院,他曾坦言:“小时候为了在酷暑中睡午觉,常常睡在太平间。”

在特殊的环境下成长,看惯了生死别离和世事无常,人生的命题在余华先生的世界里一定有着非凡的解读。

如今,他用超然的心态为我们创造了“福贵”,为无常的人生照亮坎坷,帮无助的行人指引方向。

面对惨淡的人生,我们该如何对待余生呢?

命运不可选,生活犹可选

这部小说讲述了解放初期一个名叫福贵的人坎坷的一生。

年轻时福贵是个真正败家的纨绔子弟,每天游手好闲,招摇过市,最后终是败光了祖辈留下的家产,欠下了赌债。福贵的“成人礼”可能是那次挑着三担铜钱去还赌账。还账回来的路上,他终于明白了父亲不用银元而用铜钱的用心,就是为了要他知道这个道理:钱来得千难万难。

后来的福贵开始担起了家里的担子,特别是他父亲的去世把他推上了一家之主的位置。艰难的日子也就开始了。

刚开始老丈人将他的老婆家珍接回了娘家,好在家珍是一位真正的贤妻,她不计较丈夫曾经的 *** 过往,死心塌地地回到了这个食不果腹的家,这是福贵的福气。大女儿凤霞善良聪慧,年幼时却因福贵的事而导致失聪,之后家里又添了一个儿子——有庆,也是耿直善良。

幸福的日子也过了那么几年,后来有庆为了救人而死去了,这是命运给这个家的第一重击。熬过了悲伤,熬到了凤霞嫁了一个好女婿二喜,凤霞又难产去世了,失子又失女,作为母亲的家珍还是跟着去了。接踵而至的失亲之痛,是劫,也是命。

这样的痛苦谁能背?留给活着的人啊。福贵、二喜以及二喜的儿子苦根,就这样在命运给予的苦水里煎熬着。原本幸福的家,一个个的都离去了,家不再那么温暖,但是福贵没有被打倒,他还有外孙和女婿,生活还在继续。

后来女婿在工地意外身亡,在苦水里煎熬的人还剩下福贵和苦根。再后来苦根被豆子撑死,福贵送走了他在世上的最后一位亲人。多年后,福贵跟一头叫“福贵”的老黄牛相依为命地过着日子。

福贵的人生坎坷至极,生活变数也是常人无法承受的,但是他没有放弃生命,用一个生命体的本能过活着。我们的余生再坎坷,也不过如福贵这般,平静的蹚过一切,生活还是可以继续的。

作者的留白,是人生的放映

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借福贵的口描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死无常、命运多舛,表达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生与死。

在《活着》这部作品里,作者用一种诙谐、轻松的方式,以时间轴为主线叙述了福贵的一生,语言平实无华、感情平稳中肯,这不仅让故事发展更流畅,还增加了主人公以及故事的亲和力,清晰明了的故事情节带着读者回顾了老人的一生,伴着福贵经历了一番惨痛人生。

小说中,作者没有留下煽情或者教化的痕迹,全文都在以一个老人之口叙述他自己的一生,没有感情的起伏波澜、世俗的评论,也没有老人自己的情感表述。不论是在福贵第一次从富人变成穷人的巨大落差之际,还是在福贵多次失去至亲之时,作者都没有给福贵个人情绪的宣泄过程留有足够篇幅,好像那些伤痛只是一次次只需粗略一提的小创伤,又或是那些丧妻之痛、失子之伤只是平常事一般。

不同的叙述视角,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读完整本书,你会发现作者是在用福贵的而不是一个旁观者的情感视角去描述整段人生。虽然每一次伤痛都可能让福贵痛不欲生,但是面对已经过去的往事,再痛的感觉在叙事时都会是轻描淡写,因为这其中的苦痛早已刻进了他的骨子里,事后他能脱口而出的也只是那些往事的躯壳。

作者,只是一位放映师,作品之外的情感,应是福贵的,也是读者自己的。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用一个惨痛的人生引出了无数读者对生命的不同解读。

我们是幸存者,更是生存者

在面对外国读者时,有人问余华先生:“为什么说福贵是活着,而不是幸存着?”

福贵的一生,看着揪心,读着落泪。多次肝肠寸断的别离以及孤寡的暮年,这不免让读者觉得作者太过冷漠。

然而,福贵和一头名叫“福贵”的老黄牛相依为命着,他没有在一次次人生的绝望时刻自寻短见,也没有放弃人生。他以一颗平静的心面对着生活,看太阳升起又落下,带着“福贵”秋耕春种。

福贵在回家前唱到: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做和尚”可能就是他暮年的状态:让往事都随风消逝吧,思念和抱怨改变不了过去,何不放下这些杂念。活着,平静地度过余生,该见的人终会再相见。

余华先生在日文版自序中回答道: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耶稣说人们生来就是受苦受难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无法给出统一的解释,因为品尝生活的我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味蕾和不同的经历。

在我们的视角里,福贵是一切灾祸之外的幸存者,但他更是这世间的生存者,人生数十载,值不值得,他心明了。

我们亦然!穿过荆棘的人生,满身刺痛也该像福贵一样,用乐观、释然的心态面对人生,对明天存有期待,用行动告诉命运:我们会活着,正活着。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面对命运的捉弄,至亲的离世,余生会显得悠长、昏暗。我们是否能像小说里的福贵一样坦然面对,或是像福贵的妻子那般,在命运的重击下自断人生?

福贵,是生活里的强者,是命运也要畏惧的胜者,更是平凡人的生命中不可估量的顽强信念。

余华先生说: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写这部作品的过程让他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即使你遇见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即使你遭遇了无法抹去的生命之痛,请忽略世俗的看法,用生命的本质去感受自己的人生,无畏悲喜地活着。

作为个体而来,又以个体身份而逝,经历着、承受着、喜悦或疼痛着,没有哪一个生命体是毫无价值的。

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更多余生怎么了(把余生过好怎么说)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