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禁止玩网络游戏(孩子应该被禁止玩网络游戏吗英语),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禁止玩网络游戏(孩子应该被禁止玩网络游戏吗英语)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禁止玩网络游戏(孩子应该被禁止玩网络游戏吗英语)

新野:来自城乡结合部的普通青年,随波逐流只是为了上船。技能树是瞎点的。

玩家是一帮容易幸福的人,他们只需要一款游戏,就能津津有味地躲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玩上数十小时,不问窗外的纷争,然而游戏也承载了太多非议,尽管主流媒体对游戏的看法已经非常客观,但是在生活周遭,很多长辈扔执有“精神 *** ”的看法,最近出来的一则消息让很多玩家可气又可笑: *** 可能利用PS4网络沟通,甚至在游戏内打暗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这则新闻上了长辈们喜欢看的电视新闻,那么几天后他们就会慌慌张张地对你说:别玩游戏,里面有 *** !

好在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件事真的存在过,斯诺登曝光的文件的确记录到了情报部门曾潜入《魔兽世界》监视嫌疑人,但那毕竟只是个案。游戏不是 *** 的工具,将游戏和暴力联系起来的,更多的是一些血腥、残忍的暴力游戏,试问一下自己:暴力游戏真的会导致暴力行为吗?恐怕没人会确切地说出“会”或者“不会”,这个问题,连顶尖的学术研究都没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暴力游戏好玩在哪?

《潜龙谍影Ⅴ:幻痛》发售后,有玩家发问: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玩,我却不喜欢?是不是自己脱离了高级的游戏趣味?别担心,你很可能是和潜行游戏绝缘,有些人天生不喜欢潜行,在生活中看老板脸色,被甲方刁难,已经受尽了委屈,为什么还要在游戏中躲躲藏藏?光明正大地干一发不行吗?而像《风之旅人》此类的“无暴力”游戏,常常要玩家以一个平和的心态沉浸其中,吵完架或者开完party回来,你可能玩了两分钟就厌烦了。益智?解谜?策略?车枪球?抱歉,我还是想来烈一点的,发泄一下生活中的不满和憋屈,修养什么的,去一边吧。

这时候暴力游戏就该登场了,你可以抱着满腔怒火一路干翻神明,揪出宙斯痛殴一顿,也可以操着锯子在战场上肆意切割变异的丧尸,或是开着赛车无视交通法规横冲乱撞,这些暴力游戏总是有一股魔力,让玩家沉迷于看似无意义的杀戮中,更进一层,一个丰满的游戏角色常常能将人带入到剧情中来,让玩家将现实投射其中。这就和心理学中的发泄游戏一样,如果你心中有不满,不妨试着指着谁骂一顿,或者对着沙袋打一顿,心里会好很多。

关掉游戏,拔掉电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依旧是按时打卡,遵纪守法的好市民。但有一个问题不可忽视:暴力游戏的确对青少年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暴力游戏真的会导致暴力行为吗?

不仅仅是游戏,电影、图书、音乐等媒体都面临着这个问题:一些受众会不知觉地模仿或崇拜作品中的行为,包括一些非法、色情或违反了社会道义的行为。上个世纪末在大陆风行的“《古惑仔》系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现在我们都知道黑帮的危害,但是在那个互联网还不发达的年代,很多青少年就是从录像厅和点歌台接受了价值观输出,在学校里拉帮结派,称兄道弟,打架斗殴,荒废了学业不说,还有人因此丢了性命。

游戏作为一种带有互动性的媒体,在示范作用上拥有先天优势,这也让暴力游戏成为了青少年暴力行为的“背锅侠”,2007年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和2012年的桑迪·胡克小学枪击事件都被认为和暴力游戏有关,美国国家枪支管理协会甚至还公开表示,是 *** 的游戏行业用《侠盗猎车手》、《真人快打》这样的游戏腐蚀孩子们的心情,直接把校园暴力的锅甩给了游戏。不过一些研究结果的确表明暴力游戏对玩家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玩家会模仿、强化攻击行为,或弱化对受害者的同情,或难以界定正确行为。

但是人们对暴力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通常认为,“故意使用武力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是为暴力,在本世纪经典的美国“布朗诉娱乐业商会案”中,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和加州 *** 代表在暴力的定义上展开激烈的争论,其中流传最广的一段是,大法官反问说《格林童话》中的一些情节内容和暴力游戏一样可怕,是否也要去除呢?没人敢回答不。法庭的宣判是:“电子游戏是一种传播媒体,应当受到美国宪法的保护,目前的证据和理论还不足以说明‘暴力电子游戏是导致攻击行为增加的主要原因’”,加州禁止向18岁以下用户出售暴力相关游戏的法案违宪。

在保证言论自由的前提下,游戏分级制度承担起了保护未成年人的重任,此前有趣点也曾探讨过这个问题,通常认为,Midway Games制作并于1992年发布的《真人快打》是美国游戏分级制度的直接促成因素,ESRB(娱乐软件咨询委员会)在家长和媒体对游戏的强烈不满中成立,制定了非常详尽的游戏分级制度,其中最高级别为AO(Adults Only 18+),但是游戏分级不是一个能包办一切的方法,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小到5、6岁的儿童都能轻松地通过家长的iPad上网,在家长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很可能接触到少儿不宜的信息,更别说在没有分级制度的某些国家,有个网络就能买到自己想玩的游戏,18+?那可能会是在小伙伴间炫耀的一个标志。所以作为成年人,如果你的游戏库中有下面这些游戏,可得时刻提防未成年人:自己发泄一下就好了,别带坏了祖国的花朵。

家长应提防的10款暴力游戏

1.《死亡飞车》(Carmageddon)

这是一款祖师爷级的暴力游戏,灵感来自于1976年的电影《死亡飞车2000》,史泰龙在其中担当主演,电影中的“死亡赛车”比的不是开得有多快,而是撞死多少路人,有粉丝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让喜欢的车手获得更好的成绩。典狱长恒瑞希亲自操办这一档电视节目,参赛选手都是他的囚犯,在他们眼中,比赛时是一次绝佳的发泄不满和获得释放的机会。在游戏中,你可以驾驶车辆尽情地破坏电脑控制的赛车,杀戮街上的行人。游戏在1997年发布于DOS机,尽管以当时的图形技术还不够成熟,但是飞洒的血液和分解的肉体还是令人胆战心惊。为了通过审查,游戏在英国、德国等国家上市时不得不把人类改成了绿色血液的僵尸和黑色血液的机器人,巴西等国家甚至完全禁止了这款游戏,葡萄牙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给出的评级皆为成人级。

2.《命运战士》(Soldier of Fortune)

发行于2000年的《命运战士》可能要比时下大多数第一人称射击游戏还要“细腻”,每个人体分为26个区域,用枪击打不同的区域会导致不同的反应,打开GHOUL系统,你就可以施展创意,尽情地虐待俘虏:射击头部会使其爆炸,留下一个无头尸体,射击腹部会让肠子流出来,射击四肢能让敌人只剩下一个躯干,此外你还可以用激光枪使敌人发热爆炸。兼具真实感和娱乐性的战斗体验为游戏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粉丝,也招致了一些媒体的批评,德国 *** 在2000年还将其放入了“对青少年有害的媒体”名单中。

3.《战神》系列

说到游戏的暴力美学,就绕不开“《战神》系列”,首部《战神》在2005年登陆PS2,在此之前,《鬼泣》等作品已经竖起了动作游戏的标杆,《战神》则用其标志性的血腥和暴力染出了一条别样的复仇之路,奎爷杀人从来不拖泥带水,其带来的 *** 却胜过虐人千百遍,抓住、猛击、肢解,一步到位,捡起装备看看合不合身,挥挥手不留一片云彩。《战神3》中的太阳神算是最麻烦的一个,把头从身子上扯下费了奎爷好大的功夫,成功那一瞬间的鲜血喷洒格外带感。和很多暴力游戏中无差别的杀戮不同,奎托斯是为了复仇而战,玩家在角色扮演中的正义感是其杀戮的一剂 *** 。

4.《战争机器》系列

看过《电锯惊魂》的玩家一定明白这玩意有多残忍,被疯狂转动的齿轮慢慢切割,还不如在奎爷的刀下死个痛快,照理说在未来战斗中已经用不上电锯,一把激光枪就能把敌人秒杀了,但是制作方就是任性地在枪上按了把电锯:因为在末日世界,人类面对的是从地底冒出的兽人,对付这些皮糙肉厚的家伙,除了子弹,还得有把锯子来好好地切割一下。有厂商还制作出了真实的电锯 *** 型来满足玩家需求,当然,它们都不能真的开动起来。在2015年的德国科隆游戏展上,《战争机器4》与《战争机器:终极版》曾因为有太多的暴力元素被主办方拒之门外。

5.《真人快打》系列

《真人快打Ⅹ》设计师John Edwards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在游戏人物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开个洞。”与其说它是一部暴力游戏,不如说是一款肢体和器官破坏教程,其重口味程度让很多暴力游戏爱好者都无法直视,在人脑上钻口、掏出人的心脏、用锐器剔骨……这些杀人效果都让人大开眼界,有些玩家甚至只为“观赏”而来,不关心其格斗本质。《真人快打》曾经和《街霸》、《拳皇》等经典街机游戏同处一个时代竞争,它正是凭借其无可取代的血腥暴力风格在格斗游戏的大浪淘沙中站稳了脚跟,不过这也让游戏长期以来背负着道德压力。随着该系列推出到第十代,游戏正尝试在剧情、人设、格斗等方面着力,来应对玩家的审美疲劳问题。

6.《战栗杀戮》(Thrill Kill)

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Paradox Development2号称要打造一部超越《真人快打》的格斗游戏:故事设定在一个地狱城市中,角色都是被诅咒的幽魂,为了获得转世的机会,它们参加女神Marukka举办的赛事,在一个类似于地牢的建筑中互相虐杀,角色的招式常常极为血腥,并且包含强烈的性暗示,PlayStation的功能允许最多四名玩家在线对战。当时游戏已经开发完成,因为母发行公司被EA收购,游戏的版权也变更到了EA名下,然而就在发行前,EA表示他们不想“发行这一部愚蠢的暴力游戏”,也不会把它卖给其他厂商或者交由他人发行。最后制作者只好在网络上自己发布了游戏,成功吸引了一大帮玩家,在2004年,美国官方PlayStation杂志将其评为最被高估的未完成游戏之一,称其有很多炒作,但确实很吸引人。

7.《疯狂世界》(Mad World)

Wii上已经有了太多的合家欢游戏,白金工作室的几位制作人想给它来点少儿不宜的东西:一场“死亡参观秀”,而且它只有黑、白、红三个主色调,主角会拿着电锯在杰弗逊岛上大开杀戒,以求通过“DeathWatch”游戏比赛。在黑白世界中闯荡,你会发现自己格外地渴望用鲜红的鲜血把周遭图得饱满一些。制作人稻叶敦志的灵感来自于弗兰克·米勒的漫画《罪恶之城》,在暴力之外,他还融入了一些恶搞元素,比如用棒球棒将路人打向射靶,几轮过后,你就拥有了一款通体鲜红的“ *** 版”棒球棒。遗憾的是,由于游戏的风格和Wii不搭,它只在欧美市场获得了非常有限的关注,在日本几乎无人问津,发行商世嘉高管在2010年直言,游戏生不逢时,如果能发行在主机上,那可能会非常畅销。

8.《侠盗猎魔》系列(Manhunt)

这是RockStar继《侠盗猎车手》之后第二款挑战游戏内容尺度的作品,其第二部在美国被评为AO级。游戏的主角是一名被执行注射死刑陷入假死的罪犯,所处的城市Carcer City专为生存暴力游戏搭建,为了逃出这个地狱,主角必须通过潜行杀死敌人,用玻璃 *** 敌人面部、用注射器把敌人胸部扎成马蜂窝、用锯子将人割成两半……你所做的不仅仅是谋杀,更是虐杀,处决的等级越高,手法越是残忍。在2004年,英国的一名17岁少年残忍地杀害了14岁的朋友,其手法被认为是从《侠盗猎魔》中学来的。2012年,俄国6人凶杀案凶手诺格拉多夫被指出是游戏的玩家。这款游戏在家长群体中可以说是臭名昭著,被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禁售。

9.《侠盗猎车手》系列

想必我们不用过多介绍这款作品了,暴力与色情在游戏中如饮水般,是自由的黑帮生活的一部分,相比于前文提到的那些虐杀手段,游戏中偏写实的暴力犯罪方式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在游戏刚上市的1997年,这些内容简直是在向虚拟世界中的公序良俗叫板,制作人还刻意利用争议话题来打免费广告,一开始英国 *** 甚至拒绝为其评级。争议的声音也一直伴随着游戏的成长,很多青少年犯罪案件被有意无意地牵连到游戏上来,不过这依然无妨它成为一款名垂青史的沙盒游戏。

10.《喋血街头》系列 (Postal)

Google Play在今年4月份拒绝了这款游戏的安卓版的上架,理由是:包含了不必要的暴力内容,事实上,这也是大部分暴力游戏的共性,玩家在游戏中扮演的是一个有精神疾病的邮差,他可以利用职务之便虐杀每一个路人和居民,包括一些无辜的妇人和儿童。《喋血街头》并不是一款制作精良的作品,它更像是一个风格荒诞的行为艺术,送牛奶、上教堂、发动情愿活动……他疯疯癫癫的一举一动都似乎是在暗喻现实生活中的存在。

结语

在赛博朋克的世界中,人类可能会因为可共享的记忆而迷失了独立的灵魂,难分真实和虚拟,自我和他人,随着游戏技术营造的世界愈发真实,玩家和制造商们势必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现有的游戏分级制度到那时候可能效果甚微,PlayStation VR在此前曾移除过一款名为《伦敦劫案》的demo,因为游戏允许玩家朝自己开枪,批评者认为这可能会造成心理创伤,可见即使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也可能会被游戏“侵占”了灵魂,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游戏是不是 *** ,而在于我们能是否拥有足够的自制力和判断力,正视游戏中的虚拟世界。

原文链接:拒绝暴力!家长应提防的10款限制级游戏

注:本文由有趣点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有趣点进行处理!

若想了解更多有趣内容,请微信搜索“有趣点”(微信ID:youquD)或加入“有趣点9527特别读者群”4

更多禁止玩网络游戏(孩子应该被禁止玩网络游戏吗英语)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