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上海最著名的石库门店,上海最具特色的石库门,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上海最著名的石库门店,上海最具特色的石库门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上海最著名的石库门店,上海最具特色的石库门

上海是中国 *** 的诞生地。中国 *** 从这里开启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征程。石库门是近代上海最常见和最有代表性的民居,见证了一个百年大党孕育初心、走向诞生的全过程。

  一、近代上海与石库门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中国东部海岸线的中点,区位优越,水系发达,腹地广阔,航运优势十分明显。第一次 *** 战争后,根据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上海通商开埠。英、美、法等国相继在沪设立租界,各国商人和各地移民纷至沓来。至19世纪末,航运兴盛、商业繁荣的上海,成为首屈一指的航运、贸易、工商业中心城市,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到1920年,上海城市人口超过200万,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都市。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石库门应运而生。

开埠后不久,上海城市人口就迎来一次爆发式增长。太平天国运动和小刀会起义,使得上海和江浙一带的官绅富户纷纷迁入租界,躲避战乱,推动租界房地产业日渐兴盛。石库门建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1872年12月27日,《申报》刊载一则广告称:“今有新造厅式楼房一所,在石库门内,计十幢,四厢房后连平屋五间。”

“石库门”本是指建筑或弄堂口以石料为门框的大门。但久而久之,人们把具有这种样式大门的民房都通称为石库门。早期的石库门脱胎于江南民居,一般三开间或五开间,砖木结构,坐北朝南,进门是天井,正面客堂,两侧厢房,穿过客堂,是楼梯和后天井,后面是披屋,用作厨房或堆放杂物,二楼房间布局相似,整体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高墙合院的格局。石库门房子最有特色的大门,其门楣往往仿照古代的仪门,做成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

 ▲上海老城厢的三开间石库门建筑 

20世纪初,随着地价不断上涨,仿西式联排建筑、占地更少的新式石库门开始在上海租界和华界成片出现。单幢房屋缩小为双开间或单开间,朝北披屋二层搭建亭子间,亭子间屋顶用作晒台。新式石库门一般是清水砖墙、石灰勾缝、乌漆门扇,门楣多模仿西洋建筑,用砖、石或水泥制成形式多样、细节繁复的山花券饰,营造出中西合璧的装饰风格,成为石库门最具特色的视觉符号。

  石库门房子建造周期短,建筑成本低,很快就遍布上海的大街小巷,成为上海市民最主要的居住场所。

二、近代上海革命运动和进步活动多与石库门相关

石库门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和相对低廉的房屋租金,不仅为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了居住空间,也对上海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产生深层次、全方位的影响。各地移民和各国外侨不断增多,上海逐渐成为一座五方混处、华洋杂居的城市,形成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质。石库门弄堂的生活方式,更是赋予上海独特的气质和品格,为文学、电影等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素材。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文化巨匠都曾经栖身上海石库门,创作大量优秀作品,由此催生了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亭子间文学”。

▲20世纪初上海城市空间

当然,石库门对中国历史贡献最著者,还在于它在传播先进思想和推动民主革命的历史大潮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随着租界的不断扩张和城市的快速发展,近代上海逐渐形成“一市三治”的局面,即在一座城市里,同时存在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此外,还有地处租界和华界之间、管治界限模糊不清的越界筑路区。这种独特的政治格局,尤其是租界治外法权的存在,是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留给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耻辱烙印。但从另一面来看,租界和越界筑路区华洋交错、多头管理的社会政治环境,也为中国先进分子和革命力量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活动生存空间。1920年10月俄共(布)阿穆尔州委的一份报告指出:“上海是中国社会主义者的活动中心,那里可以公开从事宣传活动。那里有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出版300多种出版物(报纸、杂志和书籍),都带有社会主义色彩。”

近代上海,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道路里弄串联起成排连片、四通八达的石库门街区,交织成一个巨大的城市迷宫,大大便利了革命和进步活动的开展。无论是资产阶级的改良派、革命派,还是向往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许多人都曾在上海的石库门房子里生活、工作、学习。而在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关头,石库门更是扮演了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角色。

  三、传播马克思主义、成立 *** 早期组织的策源地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陈独秀和李大钊逐渐认识到要实现“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并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充当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20年2月,为躲避北洋 *** 的迫害,陈独秀在李大钊的帮助下秘密离开北京,来到上海。离京途中,两人就建立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达成共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对中国历史影响至深的大事件由此拉开大幕。

陈独秀到沪后不久,迁入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这是一幢两开间的石库门房子,建于1912年,原为辛亥革命时期安徽都督柏文蔚寓所。陈独秀入住此处,从北京迁回上海复刊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就设在楼下客堂。自此,老渔阳里2号成为中国先进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 *** 组织的策源地。在这里,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宣传社会主义和劳工运动,筹划劳动节纪念活动,团结了一批向往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和进步青年。

1920年4月,陈独秀在老渔阳里2号会见秘密来华的俄共(布)远东局全权代表维经斯基,探讨在中国建立 *** 组织的可能性,建党进程开始加速。5月,他在寓所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大张旗鼓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党物色同志和骨干。6月,陈独秀召集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在老渔阳里2号开会,决定成立 *** 组织。8月,上海 *** 早期组织正式成立,陈独秀为书记。这是中国的第一个 *** 组织,实际上也起到了中国 *** 发起组织的作用。

▲老渔阳里——中国 *** 发起组成立地暨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 发起组成立后,老渔阳里2号成为开展建党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组织工人运动的“发动机”。陈望道、李汉俊、沈雁冰等发起组成员,都曾在此工作或居住。李达从日本回国后入住老渔阳里2号,加入 *** 发起组,并在此与王会悟结婚。1920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8卷第1号,改为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刊物,成为新文化运动转向的重要标志。发起组还在老渔阳里2号创办了两份重要刊物。一份是面向早期组织成员和共产主义者的理论刊物——《 *** 》月刊,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建立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夯实思想理论基础。另一份是面向工人的通俗读物——《劳动界》周刊,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受到工人欢迎。此外,无论是推动各地成立 *** 早期组织,还是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外国语学社,抑或创办工人半日学校、组建上海机器工会,老渔阳里2号都是名副其实的“总指挥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 *** 正式成立后,老渔阳里2号还是第一届 *** 中央机关办公地。

四、《 *** 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出生地

《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产生较大影响的进步刊物。1919年6月创办时,编辑部设于法租界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新民里5号,次年2月迁往白尔路三益里17号(今自忠路、顺昌路附近,原建筑已不存)。这幢三开间石库门建筑时为李汉俊、李书城兄弟寓所,房间多且宽敞,故而将其作为编辑部。在李汉俊等人努力下,《星期评论》发行量大增,与北京《每周评论》齐名,被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俞秀松、施存统等一批进步青年亦慕名而来,参加编辑部工作并居住于此。巧的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主编邵力子就住在三益里5号,他的寓所同样是刊物编辑部。一条小小的石库门弄堂,聚集了众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正是这条弄堂里的人和事,促成了《 *** 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问世。

▲树德里——中国 ***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1920年初,为满足中国先进分子对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渴求,经邵力子引荐,《星期评论》社约请留日归国的青年学者陈望道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 宣言》。在家乡义乌,陈望道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花了比平时多五倍的功夫”,完成了翻译工作。5月,陈望道携译稿来到上海,加入《星期评论》编辑部。谁也没想到,就在准备发稿排版之时,6月初,《星期评论》却被法租界勒令停刊。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发表《 *** 宣言》译稿的计划被迫搁置。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恰在此时,上海 *** 早期组织即 *** 发起组成立了。发起组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翻译出版马恩经典著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6月底,陈望道托俞秀松将《 *** 宣言》译稿送至老渔阳里2号,交到陈独秀手中。陈独秀通读译稿后,很快做出决定——出版《 *** 宣言》中文全译本。出于重视和谨慎,他特请通晓多门外语的李汉俊一同校阅译稿。同时,在维经斯基支持下,于法租界辣斐德路成裕里(今复兴中路顺昌路附近)12号秘密设立又新印刷所。成裕里也是石库门房子,离三益里很近。设在石库门里的又新印刷所,是中国 *** 人成立的第一个印刷机构。“又新”两个字,寄托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日日新,又日新”的美好愿望。

1920年8月,《 *** 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付梓出版。因排字工人忙中出错,封面上的书名印成了“共党产宣言”。不过,这小小的纰漏并不影响人们的热情。初版刊印1000册,很快分发销售一空。9月,加印1000册,纠正了排版错误,封面由红色变为蓝色。问世于上海石库门的《 *** 宣言》中文全译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这部光辉著作的影响下,一批先进分子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义无反顾踏上为之奋斗的革命征程。

五、百年大党和第一个党纲的诞生地

1920年,法租界望志路(今兴业路)和贝勒路(今黄陂南路)交汇处,建起一片名为树德里的新式石库门。房屋坐北朝南,前后两排共9幢,每幢都是一楼一底单开间,红色半圆形门楣饰有精美雕花。是年秋天,房子建成后不久,李汉俊一家从三益里迁出,入住贝勒路树德里108号,它与望志路106号的后天井相通,同为李书城、李汉俊兄弟寓所。为方便居住,他们把两幢房子后天井打通,连为一体。其中,106号底楼客堂用做餐厅,二楼是李汉俊的卧室和书房。1921年夏天,正是李公馆的石库门,成为一个百年大党的诞生地。

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先后抵达上海,与 *** 发起组成员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经过讨论,马林建议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宣告党的正式成立。经与陈独秀、李大钊书信商议,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 ***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知各地早期组织选派代表与会,会议地点为望志路106号李汉俊寓所。选择这里的主要原因:一是李家人少,房屋宽敞,适合开会;二是树德里地处法租界,新建成不久,周围较清静,相对安全;三是望志路周边道路密集,交通便利,去哪都方便。从树德里向西步行至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 *** 发起组办公地,只需约10分钟。沿贝勒路北行百余米,到白尔路右转,便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博文女校,一幢沿街北向开门的三开间石库门房子。正值暑假,校舍空置,发起组选择这里作为代表宿舍。自6月下旬起,到上海参加大会的各地代表,以“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的名义,陆续入住博文女校。代表们在这里召开预备会议,休会期间在这里草拟会议文件。

1921年7月23日傍晚,中国 ***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望志路106号底楼客堂开幕。来自7个 *** 早期组织的13位代表围坐在李公馆的大餐桌旁,参加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他们是: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长沙代表 *** 、何叔衡,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广州代表陈公博,旅日代表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

第一天的会议,代表们商讨了大会的任务和议程。次日,交流各地党、团组织情况。此后休会两天,张国焘、李达、董必武起草纲领和工作计划。7月27日至29日,代表们围绕纲领和决议展开热烈讨论。30日晚,一名暗探突然闯入会场,会议被迫中止,代表们紧急撤离。随后,会场遭到法租界巡捕搜查。经过商讨,代表们采纳李达夫人王会悟的建议,将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烟波浩渺中,大会胜利闭幕!

▲辅德里——中国 ***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

“本党定名为中国 *** 。” *** 一大的召开,宣告中国 *** 正式成立。大会通过党的第一个纲领、第一个决议;决定设立中央局作为中央的临时领导机构;选举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从这一刻起,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上海的石库门,见证了这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六、第一部 *** 和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孕育地

*** 一大召开后不久,陈独秀从广州回上海主持中央局工作。李达、王会悟夫妇迁出老渔阳里2号,入住与法租界一路之隔的公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这里也是石库门,坐北朝南,前后4排,多为单开间,与树德里相似,明显不同的是门楣装饰——辅德里门楣是长方形,线条平直,风格简洁,更像西式建筑;门楣中间的题字却承继了中国传统宅院的风格,625号的题字是“腾蛟起凤”。这句出自《滕王阁序》的古语,仿佛预示与这间石库门相关的一批青年,将在历史舞台上龙腾凤舞。

中国 *** 正式成立后,中央局领导各地党、团组织开展工作,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开展工农群众运动,在实践中对中国国情和革命任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为党的宣传工作负责人,李达开始有计划地组织翻译出版马列著作,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9月,中央局在上海成立了党领导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由李达负责,社址即为辅德里625号李达寓所。人民出版社计划出版“马克思全书”15种、“列宁全书”14种、“康米尼斯特丛书”11种。实际虽未能全部出版,但仍然对党的理论宣传产生很大的推动。次年2月,由李达担任校长的平民女校,在其寓所后门斜对面的辅德里632号A(今成都北路7弄42号)正式开学。女校由上海党组织以女界联合会名义开办,是党领导建立的第一所妇女干部学校。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 ***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邓中夏等12名代表参加大会,代表全国195名党员。辅德里625号,是 *** “二大”的主要会议地点。

党的“一大”没有来得及制定《 *** 》, *** 二大完成了这个重大任务。会议明确,“中国 *** 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要把党建设成为能够实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大的群众党”,从中央到基层组织都要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大会通过《中国共产 *** 程》,阐释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对入党条件、各级组织建设和党的纪律作了具体规定。这是中国 *** 的第一部《 *** 》,对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会还通过了《中国 ***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但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党应当“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以实现“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奋斗目标。这个以反帝反封建为主旨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党的最低纲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提出,阐明了党领导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路径和目标,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

  在上海石库门里制定的第一部《 *** 》、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 *** 建党任务基本完成。

来源:文史天地

更多上海最著名的石库门店,上海最具特色的石库门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