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走访慰问残疾人的标题(残疾走访简短内容),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走访慰问残疾人的标题(残疾走访简短内容)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走访慰问残疾人的标题(残疾走访简短内容)

人物名片

  张尚保

男,汉族,1960年4月出生。1976年,张尚保开始担任吕梁市石楼县和合乡铁头村村医。他一次次步行走过崎岖的山路,奔忙在5个自然村之间,为上千名村民看病打针。1995年的一次意外,张尚保失去了右手。为了不耽误给村民看病,他开始学着用左手写字、左手把脉、左手打针。46年来,他背坏了十几个药箱,平均一个月走坏一双鞋,默默无闻地为山区群众的健康服务。2020年到退休年龄的张尚保,退而不休,继续坚守在村医的岗位上。

因工作扎实,任劳任怨的张尚保多次被石楼县评为优秀乡村医生。2020年,张尚保被评为吕梁市“2019年度十大最美乡村医生”;2021年,当选“全国残联2021年度专家提名新闻人物”;2021年,被评为第七届吕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翻山越岭出诊 每月走坏一双鞋

石楼县位于吕梁山西麓,是吕梁市最偏远的一个县。和合乡位于石楼县西南端,是石楼最偏远的一个乡镇。一条和合河由东向西弯弯曲曲地从乡间穿过流入黄河。和合乡的几个村像遗落的珍珠,零零落落地散落在河两边的山坡上。铁头村位于和合河的南岸,面河背山,是一个安静的小山村。

6月30日,山西晚报记者沿着乡间公路来到铁头村。山里的山杏正熟得热闹,连带夏日的空气中都有一丝丝甜甜的又有些酸牙的山杏果肉味。村里的窑洞依坡而建,一家的房顶可能就是另一家的场院。张尚保医生正站在路边一个窑洞顶边上招手。他正好要去给村民张尚礼输液。

今年62岁的张尚保,背着药箱走路时微微有点驼背,步伐却不慢。“走了一辈子,走习惯了”,张尚保晃了晃自己蜷在袖子里的右胳膊说,“这两年村里修好路了,我这手没了,也骑不了摩托。”张尚礼家离铁头村村委会不远,向上爬几百米的坡就到了。一进窑洞,张尚礼和老伴就马上招呼着:“四儿(张尚保小名)来了!”今年79岁的张尚礼患有轻度脑梗20多年了,每年都要输几次液。张尚保熟练地上了炕,将液体袋子挂在窑洞墙壁的一个钉子上,一边说着“我给你扎上”,一边跪坐在张尚礼旁边,用左手扎针。张尚保说:“一般输液扎针是正着扎,我这用左手,只能反着扎,看着比较别扭。不过这么多年已经练出来了,一点不耽误事。”扎完针,张尚保又嘱咐张尚礼的老伴一些注意事项。从进门到告别出门,前后5分钟左右。

张尚保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他当村医以来很多时间都走在路上了。张家湾是铁头村的一个自然村,在河对面山的另一边,两个村子相距8公里左右,走山路却要走两个来小时。张尚保带着山西晚报记者来到和合河边,村里人叫这条河是湾子河,河水浅浅的,中间一条水泥路通向对岸。他指着对岸山上一条仅容一人走的山路说:“那条小路就是我一个人走出来的,虽然难走,但到山那边,能省不少路。”

以前当地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张尚保时,在他的床底下发现了几十双破旧不堪的鞋子。这些在外人眼里早就该被扔掉破旧的鞋,正是张尚保多年徒步行医的记忆。张尚保说:“实在不能穿的,就都扔了,留的这些是应急的。万一脚上的鞋坏了,还能替换一下。走山路费鞋,以前我们这跟前的几个村子,别说汽车了,自行车都没法走,只能步行。那会儿我差不多一个月就走坏一双鞋。”

回到村卫生所,张尚保又开始整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资料。铁头村共有219户村民和村卫生所签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张尚保一边翻着资料一边介绍说:“这些都需要续签,这几天我就是跑这个事,每户都得跑到。否则过两天要到辛关口那值班回不来,又得耽误几天。”张尚保说的新关口是石楼县的辛关省际疫情防控检查站,那里是连接晋陕的重要门户,每天有大量货车通过。张尚保和其他几个村医每半个月到检查站轮班,负责核酸检测。

  学会左手扎针 他继续行医

说起当村医的经历,张尚保回忆起了小时候。张尚保家里兄弟姐妹多,头疼脑热的都要先请村里的医生来看看。医生在村里特别受人尊敬,看着父母对医生客客气气的样子,小时候的张尚保觉得当医生是很了不起的事。

初中毕业后,张尚保被村里推荐上了义牒卫校的中医专业。1976年张尚保从义牒卫校毕业后,就回到村里当了一名“赤脚医生”。他一边务农,一边跟着当时村里唯一的一位老医生学习行医。后来,他又去了吕梁卫校学习。1978年,从吕梁卫校毕业后的张尚保本可以留在城市,但他仍然选择回到村里为村民服务。

在当时的条件下,村医都是肩背药箱徒步行医的。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张尚保每一次出诊都要背着药箱翻山越岭。就这样,张尚保围绕着五个村子的上千口村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季,还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一直忙碌在为乡亲送医送药的路上。

张尚保所在的村子处于大山之中,而且还是5个相对分散的自然村,其中有两个村还在大山的那一边。为了减少路程、节约时间,每次张尚保去山那边行医,都会选择蹚河、爬山,久而久之,通往那边的山上被张尚保走出了一条小路。在雨雪天,张尚保每一次出诊都是连爬带滚、身心疲惫。有一年冬天,张家湾有个孩子发烧了。当时已经是晚上,张尚保背上药箱就跟来叫他的人一起往过赶。为了走近路爬山,山上有的地方积雪有一尺多厚,他们深一脚浅一脚走着,摔倒了爬起来接着走,过不去了就绕着走。问他为啥,他说:“因为给人看病比我这走路的辛苦更要紧!”到了地方,小孩发烧39℃,他马上给孩子打了退烧针。直到孩子病情稳定了,张尚保才自己一个人返回家。

1995年夏天,村里人忙着收小麦,一天晚上,张尚保为同村村民贺林喜家打小麦。由于长时间熬夜,神志有些迷糊的他不慎将右手伸进了机器中,致使右手截肢,变成了残疾人。断手的打击一度让人到中年的张尚保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可是想到家里的老母亲和两个还未成年的儿子,他又狠不下心结束自己的人生。在妻子的耐心照顾下,张尚保的伤势慢慢恢复,可心里仍像是压着一片乌云似的,不知道生活的方向。这时,有村民需要输液找上门来让张尚保帮忙。张尚保觉得自己的右手没了,拒绝了几次。可村民却很信任他,不厌其烦地请求他把针扎上。赶鸭子上架,张尚保试着用左手扎针。凭着多年的经验,居然试了几次就扎上了。张尚保慢慢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用左手也能扎针看病!”张尚保想通了、看开了,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重新振作了起来。他开始锻炼左手,练习左手写字、左手打针、左手输液,甚至用左手干农活。在家休养了几个月后,张尚保又回到了村卫生室,背起了药箱,走上了给村民看病送药的山路。

  医者仁心 乡亲贴心

1982年,村里有一位名叫霍光正的老人因感冒引发肺炎,情况非常危险。由于妻子早年过世,两个女儿出嫁,霍光正平日里只是一人生活。张尚保得知消息后,上门为老人治疗。看到老人连饭都吃不上,张尚保主动留下来照顾老人的生活,一直到老人的女儿赶回来。一说起这个事,霍光正的女儿霍俊林就忍不住红了眼圈:“我爹没的时候,还嘱咐我们姐妹要一辈子记住张大夫的好。那会儿我爹生病,我们赶不回来,是人家张大夫帮着照顾的,吃喝拉撒,样样都管……”话没说完,霍俊林背过脸去擦拭着眼泪。张尚保在一旁安慰说:“其实也没啥,都是乡里乡亲的,该帮就帮了。”

村民贺林喜患有脑梗已经卧床七八年了,每天张尚保都会上门为他检查,指导用药,开导心理。贺林喜的老伴说:“我家这人躺了七八年,全凭人家四儿了,要不怕连一个月也活不下来。”铁头村辖5个自然村,上千口人,地形梁峁交错、沟塬起伏。村里的老党支部书记张风俊说:“这么多年,村里人但凡有个头疼脑热,第一个想到的是张尚保,不管天阴下雨,随叫随到,都是步行走路看病。”

近年来,随着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国家对群众健康的关注政策越来越多,对于张尚保这样的村医来说事情越来越多。为了给村里重点人群做好普查、建好档案,每半年张尚保都会在村卫生室住上一段时间。村民健康档案都是他用左手一笔一笔慢慢“画”出来,然后再找人录入电脑里。

这些年,村里的人一批一批地往出走,有的搬进了县城,有的常年在外务工。2020年3月,张尚保到了退休年龄,很多人以为他也会离开村子,但他却没有办理退休手续,更没有离开村子。他走了,村里一时半会儿来不了村医,村民们还需要看病,他不放心。他说,除非村里再来个医生,或者自己干不动了,否则他就不会离开村子。

2020年,张尚保被评为吕梁市“2019年度十大最美乡村医生”,他的感人事迹也被县电视台做了报道,随后市、省电视台先后也进行了报道。2021年元旦前,张尚保的事迹又被中央电视台元旦特别栏目《用你我的故事,点亮2021》导演选中,感人画面在中央一台的新媒体上进行了播发。

山西晚报记者 王晋磊

  记者手记

从太原到石楼县城,单程开车要4个多小时,从石楼县城去铁头村,要1个多小时,全程5个多小时车程。采访村医张尚保,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山高路远。其实把路程反过来走,就是石楼县和合乡铁头村的村民看病要走的路程。从铁头村到石楼县城,每天只有一趟公交班车。村里人头疼脑热的,去县医院太远,去乡卫生院也不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身边张尚保这样的村医。张尚保有山里人那种天生的善良和吃苦耐劳的品格,踏踏实实一辈子在村里默默地付出。正是这些默默付出的乡村医生,用一辈子的敬业和坚持,筑起村民的第一道健康防线,并用一生去践行医者仁心的承诺。

  结束语

在刚刚过去的近一个月时间里,2021“感动山西”十大人物候选人系列报道陆续刊发,分别讲述了各位候选人的感人故事。他们勇敢、诚信、责任、勤奋、忠诚、专业,他们用一言一行丰富着这些美好词汇的内涵,他们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学习。至今日,2021“感动山西”十大人物候选人系列报道全部结束。希望这些平凡又伟大的人的故事,能温暖您的心灵,给予您前进的力量。

更多走访慰问残疾人的标题(残疾走访简短内容)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