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来源:中国军网- *** 报
文物:竹斗笠
材质:竹篾
规格:帽檐直径47cm 帽高10.5cm
品相:有破损,边缘处有多处的竹篾条起翘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县胜利会师。会宁县由此闻名中外,成为“革命圣地”。红军会师期间,先后在会宁休整达一个月之久,遗留20多处战斗遗迹和1000多件革命文物,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这顶破旧的竹斗笠就是在当时留下的,也成为了伟大长征胜利的见证。后由会宁县郭城公社荀志玖捐赠。
红军与斗笠
这是一张拍摄于中央红军在于都河畔准备渡河长征时的照片。照片中红军背后所背、头上所戴,正是赣南和闽西地区的农民至今常用的竹斗笠。斗笠遮阳挡雨,十分实用,陪伴了许多红军战士走完这两万五千里的艰辛旅程,不少红军官兵在回忆文章中,也常常满怀深情地提到这种具有显著苏区特征的斗笠。
然而毕竟路途艰辛,很多战士的斗笠都在途中损坏或遗失了,到过草地时,拥有斗笠的已经成了极少数。但还是有战士一直爱惜保存着,斯诺的夫人到访延安时,就曾见到警卫战士中有人保存着从江西带来的旧斗笠。
脍炙人口的经典红色革命歌曲《军民团结一家亲》中第一句歌词便是“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斗笠这种朴实平凡的农家物品成为了红军亲民淳朴的象征。军装、绑腿、草鞋、身后再背一个竹斗笠,这几乎成为了全国人民心中最经典的红军形象。
1927年秋收起义后 *** 率红军进入永新三湾,南乡人民为支援红军,动员了许多编斗笠能手,给红军提供斗笠,数万红军头上都戴着一顶南乡斗笠。
长汀是长征的出发地之一。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前夕,长汀城的中华苏维埃汀洲总工会斗笠厂仅用9个月时间生产了20万顶斗笠,确保了红军军需物资的充足供应,确保每人都能戴上一顶新斗笠。 *** 曾深入红军斗笠厂,鼓励大家想尽一切办法提高产量,并提议修改斗笠样式,将传统的夹边尖顶斗笠改成平顶缠边斗笠,这样可以一物多用,能戴、能搧、能坐。
1938年,新四军完成改编正式成立,军部由武汉迁至南昌,叶挺和项英指示要设计新四军的臂章。参照八路军“抗敌”二字的臂章,美术工作者吕蒙等同志提议新四军臂章在抗敌二字上再添加一个身背斗笠、左手持枪右手指向前方的战士形象,由马达同志执笔设计。该设计得到首长认可,统一印发新四军全军,便是新四军最初的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