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7年时间,何显湘发掘、整理、传唱、传承木门山歌,守护根脉,留住乡愁
文化广元的民间能人(十二)寻声山谷歌者谁
【人物简介】
何显湘,生于1966年1月,旺苍县木门镇天星村人,川北原生态民歌手,被誉为“巴山歌王”。为集存木门山歌,他走访了当地上百位老人,收录整理了近50首木门山歌。27年时间,发掘、整理、传唱、传承木门山歌,和青杠林一样,守望着最美的乡音,传承着古朴的民间文化记忆。
【新闻导入】
日暮乡关何处是,寻声山谷歌者谁。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故乡,而木门人的故乡,是一曲悠远的山歌。
“青杠林里木兰花,只见香来不见她。几时把你找到起,捞起锄头连根挖。”
木门,镶嵌在旺苍、苍溪、南江三县之间的一颗明珠。五岳三江,山在水中,水绕山流,山水相依,情意缠绵,朴实的山歌就在这片土地中生长。51岁的“巴山歌王”何显湘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犁一锄都唱进了歌里。于他而言,山歌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是一次寻根之旅、心灵之旅。
□缘起
踏歌而行的木门人以山歌载苦
“太阳当顶又当台,幺妹与我送饭来。我问幺妹啥子菜,腊肉丝丝炒蒜苔。”
“哎呀着,嘿着喂”……
开山工们跟着附和,浑厚高亢,气势磅礴,响透了整个山坳,上世纪60年代,那个靠双手改天换地的峥嵘岁月,一曲曲开山号子回荡在木门的群山之中,也留在了何显湘年幼的记忆中,他一边在山坳放牛,一边跟着长辈学唱。
背二哥、薅秧歌、锣鼓草歌、石工号子、打夯歌……木门的中老年人张口就来。村民们穿着朴素,裤腿还沾着泥,他们笑容爽朗,在青杠树下拿着镰刀,在田埂上扶着锄头,在山湾捣着衣,一口原汁原味的山歌,像一颗种子发芽、长绿、开花、结果,即使果实是苦的,依然哀而不怨……这是何显湘上过的最有趣的音乐课和文化课。
□守护
走访上百位老人收录整理近50首木门山歌
过去生产劳动非常辛苦,其他文化形式也很少,劳动过程中来一曲山歌,不仅能消除劳累,还能振奋精神。木门山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何显湘说不清,只知道在他的祖辈就有人唱山歌。他的爷爷、奶奶、父亲都会唱,由于经常跟着跑,自己又喜欢,何显湘渐渐地也学了不少,10多岁他就能带头唱山歌了。
1989年,旺苍县招文化专干,退伍回乡的何显湘依靠扎实的文艺功底,被分配到木门镇文化站任文化专员。之后,从1990年到2012年,23年时间,他行走在木门的山水之间,发掘、整理、传承、传播当地民间文化艺术。为集存木门山歌,他走访了13个村的上百位老人,收录整理了近50首木门山歌。1998年,旺苍县举行乡村民俗文化展演,何显湘组建了木门山歌队(共9人,多为老人),一曲《薅秧歌》获得了展演第一名,这是木门山歌首次走出大山。之后,木门山歌队多次参加广元女儿节开幕式表演,山青青,水迢迢,质朴、悠远的山歌声回荡在嘉陵江畔。
□传唱
“巴山歌王”火了原生态歌声飞向全国
千寻翠岭,一歌通古今。2009年2月,大巴山民歌会在达州市举行,来自四川、重庆、陕西、湖北秦巴地区“四省九市”演唱民歌的70多名专业、业余歌手聚集,何显湘唱着木门山歌首次走出广元,“巴山歌王”被人们知晓。
2010年7月,第八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在宁夏举行,西部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30多名歌手参赛,何显湘演唱的《太阳出来照白岩》、《背二哥》获得金奖,也是全省唯一金奖。2012年11月,四川省文化馆推荐其参加广西宜州“刘三姐杯”全国山歌邀请赛,获最佳表演奖。2013年,获四川省首届民歌大赛演唱铜奖。2016年,获四川省第二届西南民歌邀请赛最佳演唱奖。
歌兮如吾,吾如歌兮。出于热爱和责任感,何显湘将这一首首原生态山歌,传唱到了全国各地。这些山歌,让人们听到了淳朴的广元味道、田野的味道、根的味道。
□传承
川北民间文化的印记他将用一生去坚守
“山歌里有苦苦耕作的心情,有对开地辟田的未来向往,有对远山远水的故旧怀念。”在何显湘生活的山水之间,城市化和工业化也带来了巨大变化。通往山外的公路通了,许多村民盖起了小楼洋房,村子整洁明净,但他们小时候经常听的山歌,现在基本不会唱了。
山歌里蕴含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断层,而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还在重建,这或许是我们这一代人困惑的根源。
“文化自信对于我而言,在于找到了自己的根。”何显湘说,广元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山歌作为川北民间文化印记,具有重要的意义。
日暮乡关何处是,木门深处山歌远。于何显湘而言,木门山歌就是他的根,他的魂,即使历经风雨,也诗心不老,即使独唱于大山,也能撼人心魄,值得他用一生去坚守、传承。
广元晚报全媒体记者王蓉受访者供图
编读往来
2017年9月8日05版《泼墨一生美国小镇为他升起五星红旗》,稿件中“67岁旅美画家何远鸣”,应为“70岁旅美画家何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