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衡山的路好走吗现在,衡山路好玩吗,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衡山的路好走吗现在,衡山路好玩吗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衡山的路好走吗现在,衡山路好玩吗

会仙石旁的曾国藩古道,蜿蜒曲折。图/卢七星▲

寻找续梦庵是南岳古道之行的隐藏任务,它是王夫之在南岳莲花峰下隐居时,所筑的茅草庵。

南岳对于他来说既是隐居之地,也是反抗清廷的生死地,他的孤愤、耿介,最终在这片山林里得到安慰,他在续梦庵写成的《莲峰志》中说:“与岳患难,唯岳知余。残梦不忘,我报灵墟。”

如今,续梦庵虽早已不存,王夫之的气节,却早已表露无遗。这让360多年后寻到故址站在古道上的我,依然能够触景生情,直抵灵魂。

走过古道

徒步曾国藩古道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

站在祝融峰向下俯瞰,苍茫入暝,群山点点,有龙蛇般的小道隐匿在林间,偶尔露出一截,挂在半山腰,却不知通向何处。在数条可以登顶祝融峰的古道中,我们选择了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曾国藩古道与文化价值较高的朱张古道。两条都是通往祝融峰的羊肠小道,却因为走过的人不同,而各自有了自己的秉性。

航拍曾国藩朝圣古道,如龙蛇般蜿蜒在山脊上。 图/卢七星▲

曾国藩古道是南岳古道中保存最好的

走曾国藩古道前,做了一番攻略。拿到景区的通行证后,我们可以把车开到上封寺脚下,从会仙桥下红旗村,沿途所经过的就是曾国藩古道。

说是曾国藩古道,其实是为了提高它的知名度,这是一条经后山登顶祝融峰的进香古道,也叫北山朝圣古道,曾国藩家族曾经出钱修缮过,所以就叫曾国藩古道。

不得不说,这条以红旗村为起点的古道是数条登顶南岳古道中保存最完好的,宽阔的石板路从山脚下一直铺到上封寺,沿途视野开阔,海拔悬殊700多米,有丘岗,有平地,上山的路经过一段较陡的上坡后,大部分古道都蜿蜒在会仙桥下的山脊上,如龙蛇游走,非常具有气势。

南岳区龙凤乡红旗村,曾国藩古道上山的起点。 图/卢七星▲

本是香客朝圣时走的山路

出于时间局限以及一行中有年长者同行的双重考虑,所以我们没有选择从红旗村上山,而是从祝融峰往下走。我们一行人从祝融峰下来,先到会仙桥歇脚,这是一处暴露在外的花岗岩孤峰,由自然崩塌与风雨侵蚀而成,脚下即是百米悬崖。

来自邵阳的香客。 图/卢七星▲

会仙桥是祝融峰下的标志性景点,以前登顶的朱熹、张栻、徐霞客、王夫之等名人都曾在这里流连忘返,俯瞰过脚下如蚁丘般连绵不断的山峰。山顶的阔叶林与山腰处的竹林都十分茂密,这股绵柔的绿色让视野显得格外明快,心情也好起来。

只是风很大,吹得人摇摇欲坠。视野的左下角就是我们即将步足的曾国藩古道,沿着山脊蜿蜒而下数公里,从头到尾如穿针引线一般串起数十座山峰,视野的尽头一直消失在远处的密林之中。

航拍曾国藩朝圣古道,终点就是祝融峰。 图/卢七星▲

据同行的向导,南岳衡山自然保护公益中心理事长旷洋波介绍,这条古道前后长4或5公里,沿途经过南岳第一庙、岳北泉、甘露寺、礼佛亭、会仙桥直抵祝融峰的上封寺。这条古道原来是娄底、湘乡境内的香客朝圣烧香时走的山路,走的人多了,当地士绅陆续出钱修缮,渐渐铺成一条登顶的石板路。

站在会仙桥眺望古道,可见一格格清晰的石板保存完整,它们沉默不语,却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千百年来从此道上登山的路人,他们的心境是否跟现在的我一样,充满着对南岳的景仰与期待。

曾国藩古道也是一条去南岳祝融峰朝圣捷径。 图/卢七星▲

古道依然保持着完整的排列规则

从会仙桥而下,也是俄而起伏的石板路,越过几个陡坡就来到那段看起来荡气回肠的山脊古道上。

路过一块崖壁,有石刻,上面大约记载着在光绪年间再次出钱修缮古道的捐款人。下行步行10来米,有一巨石如蛋,上面刻着咸丰年间 *** 颁布的禁令,禁止在石头附近搭建窝棚,向登山人索要取水钱。不过环顾四周没有周围发现泉眼,可能已经干枯。

曾国藩古道整齐的石板路。图/卢七星▲

在而下数十米,就来到较为平坦的山脊上。前面还是陡峭难行,这里已经如履平地,两侧的山峰如臂弯一样左右相拥,将古道夹在中间。向左手边眺望,可以看到山下的竹林参差颤动,山谷空幽,坐落在谷地上的民房在一排穿透云层的光柱下,照耀得金光闪闪,特别赏心悦目。

石板路铺砌得整齐而有规律,充分利用了山体的走势,以及榫卯结构互相咬合的巧力,在拐角或者上升的地方,石头被锉出条纹与凹角,借助摩擦力实现彼此的矫正,让经历几百年风吹雨打的古道依然保存着完整的排列规则。

石板路的两侧有些保存有完好的石栏杆,让人十分钦佩当年的修路人。粗略估计,一条长2米多的石栏杆重达千斤,在这海拔近千米的地方,修缮如此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关键是这么重的石材不可能就地取材,应该是从山下运上来的,如果完全用人工,则多少血汗才能换来今天我们看到的完整的古道?

从会仙桥而下1公里,就来到岳北第一泉,听说过了这个泉眼,就是后山的地界。泉眼在一石崖后,被人用塑料管接到低处,留有一茶缸方便路人饮用。我用矿泉水瓶接了一瓶,喝了几口,不仅甘甜还特别凉,让在酷暑下下山的我们十分清爽。

记者与向导走过曾国藩古道。图/卢七星▲

过了礼佛亭,就是一截转折的下山路,从这里可以一直走到山脚下的甘露寺。由于在修缮,这段下山路很难走,途中与散放的牛群偶遇,狭路相逢,只能硬着头皮与牛并肩而行。原本需要半个小时的路程,我们耽误了1个多小时,到达甘露寺已经下午6点,而后就是通往红旗村的泥土路。

甘露寺在维修,是一座小庵宇,石头堆砌成的庙墙与山顶的上封寺材质相同。向导旷洋波说南岳山顶冻雨雾凇天气频发,木料与泥瓦常常被冻裂,而就地取材的花岗岩方石既能御寒又方便堆砌,所以很多庙宇的地基、墙体都是石头垒成,这是南岳本地寺庙的建筑特色。

曾国藩古道旁的老五岳殿。 图/卢七星▲

下山来到五岳寺已经下午7点,夕阳西下,从山下抬头看巍峨的祝融峰,好像悬在空中,不知不觉间,海拔已经下降了700多米,望着来时下山的古道,一行人筋疲力尽,在古寺中等待返城的车辆。

从山下仰望祝融峰顶。 图/卢七星▲

山下的稻田映射着夕阳金黄色的余晖,古道的尽头是红旗村,一派田园风光。祝融峰在村落的上空缩成一个小点,仔细分辨还能看到上封寺,当年从这里登山的香客们应该是怀着同样激动的心情向上走去吧。

朱张古道

这条南岳后山的古道,曾被朱熹、张栻、王夫之打卡

朱张古道线路图 旷洋波供图▲

南宋乾道三年(1167)十一月十三日,天上下着大雪,刚放晴,朱熹、张栻就从南岳后山的马迹桥租了竹轿子,向方广寺而来。这是两位南宋大儒同游南岳时选择的一条登山古道,这条路下起马迹桥,上抵祝融峰,是登顶南岳数条古道中最平缓的一条。

从错落有致的梯田到高耸连绵的莲花峰、妙高峰、天台峰,沿途随着海拔升高不断变化的景致让朱熹、张栻“心目顿快”,他们在山上逗留了7天,第一夜宿方广寺。476年后,他们的仰慕者衡阳人王夫之也从这条古道登山,他来到方广寺,祭祀二位先生,并在寺下的黑沙潭畔结庐草舍,一住就是18年。

坐落在山谷之中的方广寺 图/卢七星▲

朱张古道隐逸丛林无人知

得闻朱张古道与王夫之隐居于古道之侧莲花峰下的续梦庵是很偶然的事。从祝融峰沿曾国藩古道下山后,与向导旷洋波讨论其他古道的沿途遗迹。在前山东侧的弥陀古道与西侧的南台古道迟疑良久时,常在户外骑行的旷洋波指着景区地图说,其实还有一条古道,就是经后山的马迹桥,上方广寺,经天台寺、福严寺登顶。

但是这条古道,前半段已经改成柏油马路,后半段极少有人走了,还找不找得到都是未知数。他说当年朱熹、张栻就是从这条古道登山的,这条路很长,海拔落差不大,比较平缓,很适合时间充裕又体力有限的文人攀登。现在沿途不仅有南岳有文字记录以来第一座古寺——方广寺,还有王夫之隐居之所。不过这条路多数都不存在了,只知道前山有条上方古寺的古道还有王夫之亲笔题刻的刻字,可以前去瞻仰。

我循着旷洋波提供的信息,在网上寻找关于王夫之在南岳的蛛丝马迹。不想查阅到王夫之不仅来过南岳,还在朱张古道上的莲花峰下隐居18年。隐居的草舍名续梦庵,并为这座山峰作志,使莲花峰成为南岳72峰中唯一有志的山峰。莲花峰不仅是王夫之度过青年时光的地方,也是他组织义兵反抗清廷的斗争之地。最后的失败与理想的泯灭,让他的悲愤与孤独无处安放。

是南岳接纳了他。清顺治八年(1651),33岁的王夫之从桂林南明小朝廷折返南岳,带着对现实的失望与对亡母的愧疚,他决意隐遁,开始了长达40年的隐逸著书生涯。

两位向导对古道都很熟悉,前为旷洋波、最后为谭长荣。 图/卢七星▲

王夫之亲笔题刻“涌几”尚在

商量好细节后,第二天,我们打算先去找王夫之亲自撰写的石刻,因为这是确定无疑可以看到的古迹。在光明村2组找到的向导谭长荣建议我们走一走上方广寺的古道,刻字就在古道的起点。

旷洋波说这条古道全长4公里,是王夫之隐居莲花峰期间,下山去南岳镇购买生活用品的必经之路,要翻过一个大坳,一个小坳就到了后山的方广寺。

谭长荣骑着摩托车在前面带路,没过多久,我们就来到两块巨石之下,左手是溪涧,泉水咕咚作响。

抬头看,有刻字“涌几”,边上是“崇祯甲申王夫之题”。王夫之在他为莲花峰写的《莲峰志·名迹》中解释,在石上刻字的原意是,两个叠加的巨石貌似“涌几”,可到了道光年间学者李元度撰写《南岳志》时却认为不知道王夫之所说的“涌几”是什么。

站在刻字现场,抬头看,也许王夫之说的“涌几”是流动的案几?又或是“涌矶”的简写,流动的石头之意?王夫之的原意我也说不清。

王夫之亲笔题刻的“涌几”,就在朱张古道的起点。 图/卢七星▲

沿着“涌几”处的古道,我们准备在中午前抵达方广寺。带路的谭长荣认为王夫之以前就隐居在“涌几”附近,这种猜测还有村里老人们的支持。不过根据王夫之自己在《莲峰志》中记述以及后人的考证,这应该是村民的误传。

不过这里出现王夫之的亲笔刻字,说明他在山上隐居时,应该常走这条山道,上下莲花峰。

要翻过大坳、小坳,路程颇为艰辛。途中可见到残存的石板路,有一截藏在松树林下,保存相对完好。途中有一石桥,一石碑,翻过大坳后就是一截下坡路,然后一条笔直的小道直通方广寺。

走完之后可以确认,当年王夫之走这条路也应该会气喘吁吁吧。

向导在朱张古道开路,行进也是十分困难。 图/卢七星▲

“南岳有莲花峰,就像中国有四川”

从大坳而来,先见石涧潭寺,寺庙修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目之所及有一古朴的石拱桥,庙内有几棵3人合围的银杏树,一派深山古刹的悠远意境。

经石台阶向下走,行至谷底,视野豁然开朗,方广寺就安坐在山谷之中。四周之山盘根错节,向上涌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而方广寺就在这朵莲花的莲心之上。

莲花峰名称的由来,王夫之也在《莲峰志》中说“凡入莲峰,观其簇立,叠瓣堆根,知名之自立也。凡入莲峰,四山向拱之,天台揖之,两坳奔之,观音翼之,前旷后窈,知形之自来也”。

相对较低的海拔与群峰环峙的地理外形,让莲花峰深藏南岳诸峰之中,成为山中之山。这里的景色以“深”“远”著称。从东面的大坳,东北的观音峰到西北的天台峰,莲花峰被几座大山怀抱其中,中间是重峦叠嶂,深不见底。王船山在《莲峰志》中说:南岳有莲花峰,就像中国有四川,“观于蜀者浅天下”。他还说,从湘江中望南岳,九向九背,白石峰、岣嵝峰、祝融峰、天柱峰不时可见,却看不到莲花峰。这是被藏匿起来的精英,是名山中的隐者。

也许是看上了这里的隐者风范,早在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当时南岳十八高僧之一惠海禅师就结茅庵居此。传说惠海禅师先在妙高峰讲经说法,本山龙神化为五个白衣长者前来听经,久之,他们便在莲花峰下拥沙为坪,推出一块寺基,献给惠海禅师作道场。梁大通六年(534),僧人希遁于此建成方广寺。唐代名“方广圣寿寺”,宋赐额名“方广崇寿禅寺”。宋徽宗曾御书“天下名山”四字匾额悬于佛殿。南宋乾道间,朱熹、张拭来游南岳,第一夜宿于方广寺,写了很多诗,极力称赞方广寺,它的名声因而大著。

到了王夫之慕名来到方广寺时,寺庙已经坍圮,王夫之与家兄及友人捐资修缮了方广寺,连着边上的纪念朱张的二贤祠也修缮一新,并且将方广寺变成了自己在南岳组织抗清义兵的训练地。

南岳方光寺正门 图/卢七星▲

王夫之隐居的续梦庵在哪里?

重建后的方广寺犹在,王夫之隐居的续梦庵在哪里?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驱车来到莲花峰下的船山村,这个村子以前叫拜殿村,听说因为王夫之隐居在此,就改名叫船山村。从村民打听得知,沿莲花峰而下5公里有黑沙潭,王夫之当年就居住在这条山涧的左岸。

顶着酷暑,我们来到村民所指续梦庵的位置。眼前有一座上世纪90年代兴建的土坯房子,木板结构,两层,门前的廊柱的地基还保留着古代的雕花。

村民所指续梦庵的位置,有一座上世纪90年代兴建的土坯房子。 图/卢七星▲

据村民讲,王夫之的续梦庵就筑在屋后的空地上,具体的位置已无人知晓。我们沿着屋后的台阶登上一块台地,上面长满了杂木,已经难见有人居住的痕迹。台阶有一人高,不知是否以前有建筑,也很难断定就是王夫之曾经隐居的续梦庵。唯独台阶下发现一方口的大石槽,应该是以前用来贮水用的。

续梦庵遗迹旁的大石槽 图/卢七星▲

如果村民的传言不假,这里邻近黑沙潭河谷坡地极有可能就是王夫之在25岁时,经历了张献忠攻入楚中之后,携扶父兄来莲花峰下躲避战乱的隐居之所。

王氏族谱的记载也多有印证。据《船山房谱草册齿录·南岳续梦庵遗址记》载:“衡阳之北,衡山之南,上通方广寺,下达马迹桥,中有黑沙潭,其上游半里许,层峦叠翠,……人迹罕到,中构一庵,名曰续梦,乃吾祖明官行人司行人而农公(王夫之字而农)侍父避氛、隐迹著述处也。

王夫之自己的一些诗也透露一些续梦庵的位置,如《将营续梦庵登双髻峰半访址》:“不觉登高处,上有千嶂争。下方平似水,拟买钓舟横”。

据考证,双髻峰就在莲花峰下,由马迹桥登方广寺古道的路途中。种种迹象都表明,我们眼前看到的地方就是续梦庵的大致位置。

每一个从山下走来的人

都会重新认识王夫之

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八月,张献忠攻陷衡州,逼迫当地士绅归顺。王夫之兄弟为了躲避被抓,在母舅的帮助下来到南岳莲花峰下暂避一时。

次年,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清兵入关,悲愤至极的王夫之在莲花峰西面的双髻峰半山腰筑建茅草房,名续梦庵,作为栖身之所,并在方广寺与友人组织义军抗清,以续旧梦。

此后,经历了抵抗的失败与南明政权的陨落,1651年,王夫之从桂林折返南岳。带着对现实的失望与对亡母的遗憾,他决意隐遁,并开始在续梦庵著书立说,为莲花峰写志。直到1660年,王夫之将隐居之所搬到衡阳湘西草堂,1643年初到莲花峰隐居的王夫之在此间断地生活了18年。

王夫之画像 图/资料图片▲

这18年,王夫之过得很清苦。可以说与山上的僧人同甘苦,共患难。《岳余集》有“分寄方广避乱诸绷侣”八首,其八云:“饥将觅食无方向,饱我山中瓜果根。一片寒香入骨里,直令清绝是师恩”,生动地描绘了当年艰难的生涯。

不过王夫之也乐在其中。他沿着朱熹、张栻曾经游览的古道,将方广寺周围的名胜古迹都一一记录在册,并详细地记录了莲花峰的物产、物种。时常有友人登山拜访,一行数人常常在莲花峰下举杯邀月,共同写下赞颂南岳的诗文。

他对莲花峰是怀有真挚的感情的,从他后来的号“双髻外史”“南岳遗民”就可以看到王夫之对于南岳的留恋。当年朱、张二儒从山下走来,他们款款而行的画面一定不断地在王夫之的脑海中浮现,并不断激励着他。

衡山光明村卧虎谭瀑布 图/卢七星▲

历史是位失语者,但并不预言了我们与过去永不相见。

就像几百年后,我们一行人从续梦庵出发,重走马迹桥登顶祝融峰的古道,经方广寺去天台寺的山道已经湮没于野草密林间,我们的旅程到此而至。不过在天台寺左侧的石崖壁上找到些许模糊的刻字让我们激动不已:妙高峰、车辙亭、恋响台……这些名胜古迹也曾被王夫之认真的记录在《莲峰志》中。如今与它们相逢,我的眼里只有泪水,夺眶而出。

充满禅意的南岳,曾让充满挫败感的王夫之在林泉之间获得安慰。而朱张古道将这一切串在一起,高低起伏的山岭,空幽的山谷,以及黯然失色的古迹、刻字,通过一步一步的丈量、打探,我相信每一个从山下走来的人,都会重新认识一次南岳,重新认识王夫之。

+

与自然时序同呼吸

文字|钱烨 冯子贤(实习生)

图片|卢七星

微信编辑|唐兵兵 冯子贤(实习生)

更多衡山的路好走吗现在,衡山路好玩吗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