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血气津液三者关系(谈谈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血气津液三者关系(谈谈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血气津液三者关系(谈谈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气与血气与血之间存在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能载气、养气五个方面的关系。

(1)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血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化功能。营气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均来自水谷之精气。人从吃进饮食物,到转化成水谷之精气,再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进而转化成赤色的血,这一过程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因此说,气能生血。气旺,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证时,常常配合用补气的药物以提高疗效。

(2)气能行血血属阴而主静,不能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朝百脉,脾气主统血以及肝气的藏血和疏泄条达。因此,气虚则推动无力;气滞则血行不利、迟缓,甚则阻滞于脉络,结成淤血。气机逆乱,血行亦随气的升降出入异常而逆乱。如血随气升,可见面红、目赤、头痛,甚则吐血;血随气陷,可见脘腹坠胀,甚则下血、崩漏等。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别配合应用补气、行气、降气等药物,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3)气能摄血摄血,是气固摄功能的具体体现。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如果气虚而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治疗时,必须用补气摄血的方法,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以上三个方面是气对血的作用,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

(4)血能载气血为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血。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附于血,而存在于体内。如果气失去依附,则浮散无根而发生气脱。所以,血脱者,气亦逸脱。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采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就在于此。 ( 5 )血能养气气存在于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得到不断的补充,血旺则气盛,血衰则气少。若血虚时,气亦易衰,治宜养血益气。以上两个方面是血对气的作用,可概括为“血为气之母”。

2.气与津液气与津液之间存在着气能生津、行津、摄津和津能载气、养气的关系。

(1)气能生津津液的生成,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有赖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脾胃之气健旺,则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气虚衰,则影响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因此,在临床上亦常可见气津两伤之证。

(2)气能行津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的输布排泄的动力。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作用于脏腑,表现为脏腑的升降出入运动,而肺、脾、肾、肝等脏腑的升降出入运动完成了津液在体内的输布、排泄过程,所以,气行水亦行。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异常时,津液的输布、排泄过程也随之受阻。由气虚、气滞而导致津液停滞,为气不行水,这是临床行气与利水法常常并用的理论依据之一。

(3)气能摄津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体内的津液在气的固摄作用控制下维持着一定的量。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体内津液过多地经汗、尿等途径外流,出现多汗、多尿、遗尿等病理现象。

(4)津能载气津液是气的载体之一,气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否则就会涣散不定而无所归。如暑病伤津耗液,不仅口渴喜饮,且气随津液外泄导致气亦不足,而见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气虚之象。若因汗、吐、下太过,使津液大量丢失,则津液也随之外脱,形成“气随液脱”之危候。

(5)津能养气水谷化生的津液,通过脾气升清散精,上输于肺,再经肺之宣降通调水道,下输于肾与膀胱。在元阳之气的蒸腾下,可化而为气,散布于脏腑,保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

3.血与津液的关系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故有“津血同源”之说。津液贯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在病理情况下,血和津液之间也多相互影响。如在出血过多时,脉外之津液,可渗注于脉中,以补偿脉内血液容量的不足;与此同时,由于脉外之津液大量渗注于脉内,则又可形成津液的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病理现象。反之,在津液大量损耗时,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不足,甚至脉内之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等病变。因此,对于失血患者,临床上不宜采用汗法.

更多血气津液三者关系(谈谈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