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射雕英雄传作者金庸(金庸认可的射雕英雄传),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射雕英雄传作者金庸(金庸认可的射雕英雄传)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射雕英雄传作者金庸(金庸认可的射雕英雄传)

2003版《射雕英雄传》(李亚鹏、周迅主演),其实是作者金庸本人最满意的《射雕》电视剧版本,2003版《射雕》的周迅版黄蓉,也是作者金庸本人最满意的黄蓉,这就和2003版《天龙八部》,也是作者金庸本人最满意的《天龙》电视剧版本一样。

2003年,金庸先生到华山参加“华山论剑”节目,这是当时的活动视频:

视频:金庸华山论剑

视频第九分钟,金庸对比83版翁美玲,94版朱茵,03版周迅这三版黄蓉的图像后,说自己只看过翁美铃版和周迅版,不认识朱茵,认为翁版“俏皮”,朱版“乖巧”,周迅“聪慧”“娇媚”,并承认自己最偏爱、最喜欢03版周迅的黄蓉,【周迅演得很好】。

2005年1月,金庸亲自探班张纪中版的《神雕侠侣》剧组,当时盛况空前,各大媒体云集采访,金庸看过《神雕》有关片花后,有以下明确言论:

【看我作品的观众就像吃冰激凌,比如说《射雕英雄传》,很多观众说他们喜欢翁美玲版的黄蓉,但我想那是因为他们少年时代的印象太深刻了。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吃冰激凌,我总记得上海的冰激凌,之后我无论吃过美国、意大利的冰激凌,我都觉得没有小时候吃的上海冰激凌好吃。你能说以前上海冰激凌就真的比现在的好吃吗?观众对我作品的评价也是这个道理。”】

2007年6月18日,金庸先生到北京大学大演讲,并回答北大学生相关问题,大赞03版《天龙》,大赞03版《射雕》和周迅的黄蓉,认为83版《射雕》的翁美玲“一点也不觉得好”,而对“很多观众说港版《神雕》好,内地版的《神雕》不好”的观点,认为这是类似每个人的个人口味,“从小习惯了,就觉得好”。

【北大学生:您认为香港版和内地版的《天龙八部》、《神雕侠侣》,哪个版本最好?

金庸:张纪中导演的《天龙八部》我很喜欢。他拍电视剧时征求我的意见,我就说,最好不要和小说相差太多,这并不是说我的小说更好,而是现在的一些编剧非常喜欢走一条容易的道路,不去花心思搞创作。其实,外国早有评论家指出,人的悲欢离合不过36种,只不过是看怎么搭配,但有的编剧就只喜欢走容易的那种搭配。比如对马夫人这个角色的处理,把她这么一个悲剧性的角色非要处理成潘金莲式的坏女人形象,就是编辑的懒惰了。小说剧本讲究的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观众是忽然间感受到了“哦,原来如此!”可是有些编剧想到的却是千千万万的观众也能想到的,让人看了头,就知道了尾,就不怎么样了。

很多观众说香港版的《神雕侠侣》好,内地版的不好。我想说的是,我到现在也不喜欢吃广东的食物,为什么?因为我从小是吃上海菜、杭州菜长大的,你们当中很多人小时候吃的是山西刀削面、山东饺子,你们到现在还觉得它们好吃。从小习惯了,就觉得好。香港版《射雕英雄传》中的翁美玲现在看一点也不觉得好,我觉得周迅很好,但很多人先入为主,还是觉得翁美玲好,也是这个原因。】

综上所述,显而易见:2003年版《射雕》和2003年版《天龙》,都是金庸本人最满意的电视剧版本。1983版《射雕》和所谓“经典”的翁美玲版黄蓉,是金庸先生一直不满意的,1994年版《射雕》是他甚至没有去看的。

那么,这么一款让原著作者本人都无比满意的2003版《射雕》电视剧,为什么在播出时遭遇了空前的网络批评,十多年后至今都毁誉参半?

理由很简单。

首先,作为一个深刻洞察世事人情的睿智老者,金庸先生也一语道破:无非就是“先入为主”,

毕竟在早年内地娱乐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引入内地的1983版《射雕英雄传》,是伴随着几代人童年长大、又被无数个电视台无数次反复重播的电视剧,已经成为太多人的第一印象和童年情怀。反而原著小说剧情,才是他们先看过83版电视剧之后,才去了解和认识的。

因此无论1983版《射雕英雄传》是怎样一部胡编乱改原著的电视剧,更对黄蓉做了各种丑化描写,设置了很多完全不符合她原著性格的恶劣行径,都难以改变太多人的“先入为主”的顽固“童年情怀”。

其次,在那个内地经济实力还相对落后于香港的年代,整个影视界和网络媒体、娱乐都普遍全无自信心,盲目推崇港台影视剧,盲目崇拜港台明星。

那个时代,即使是内地导演的商业大片,也很喜欢用港台甚至日韩的巨星大咖当主演,反而让内地最顶级的演员,如葛优、陈道明们,去给港台和日韩明星做配角。

像《英雄》《无极》这样内地班底主投的商业大片,所以内地演员甚至连前三番主演都进不去。至于港台导演的作品,那就更不用说了。

必须承认,2003版《射雕英雄传》确实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黄蓉的烟嗓音,杨康的造型,剧情对完颜洪烈的美化,但这点瑕疵去和彻底篡改原著、丑化黄蓉的所谓“经典”83年tvb版《射雕英雄传》比,根本不值一提。

然而,当时从影评界舆论圈,到无数普通的网民观众,对港台明星和港台影视剧的盲目迷信和推崇程度,是今天成长在国家飞速发展时期的95后、00后网民所难以想象的。tvb版港剧迷们,更掌握了当时主要的网络话语权。

一部内地电视剧,除非是尽善尽美到2003版《天龙八部》这样的程度,才能让这些tvb港剧迷们泱泱然一句“没有武侠风”,做不了过多的恶意贬低。

而像2003版《射雕》这样本身很优秀,但确实有一些明显短板的作品,因此当然被港剧迷们抓住其缺陷,穷追猛打和尽可能污名化了。

港剧迷们以空前的网络暴力,去恶意攻击贬低,毁掉了一部尽可能还原原著的优秀作品的口碑,让无数没有仔细看过电视剧和原著的大众信以为真。这在中国早期互联网史上,也是一个关于影视营销的经典反面案例。

2008年初的贺岁档票房大战,张涵予、邓超主演的《集结号》,取得2.5亿票房,获得同年度华语片冠军,击败了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主演的《投名状》(2.02亿票房),

紧接着,因为2003年《射雕》饰演黄蓉,遭受空前网络暴力和恶评的周迅,领衔主演的《画皮》取得2.32亿票房(2008年华语片票房第三名),《风声》取得2.24亿票房,(2009年票房第五名),彻底征服那些曾经对她口诛笔讨的主流观影人群。

《风声》《画皮》《集结号》,几乎都是全内地演员阵容的主演班底,在票房和口碑大获全胜后,不止是内地导演不再盲目迷信港台巨星的票房号召力了;北上捞钱的港台导演们也逐渐收敛了狭隘嘴脸,再不敢让内地影帝影后去给那些他们力捧的二三流港台演员做配。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空前提升,民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与日俱增,内地影视业在商业和营销的不断进步,早已在华语影坛大获全胜,占据了华语影视圈的绝对中心地位,港台影视圈逐渐被边缘化,影响力逐年式微,仅仅作为内地影视圈的附属而存在。

2017年,又一部内地版《射雕英雄传》电视剧在东方卫视晚间档播出后,这部四大主演(郭靖、黄蓉、穆念慈、杨康)都为纯新人,没有大牌明星、也没有流量明星小鲜肉的电视剧,出人意料地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豆瓣4.5万人,评出7.9分),更高于2003版的(豆瓣1.2万人,评出6.8分)。同时0.552%的收视率,作为一部非黄金时段、非湖南卫视的周播剧,也算差强人意。

其实2017版《射雕》口碑被普遍认可,个中原因很简单,就是当时那些盲目唯港台是从的人们,那些欣赏口味只适合看快餐口水剧的人们,要么逐渐成熟,告别昨日之旧我;要么早已放弃武侠,改去跟风其他热门剧了。

在武侠被普遍认为过时,《古剑奇谭》《花千骨》这样的古偶和仙侠玄幻剧才是热门的时代,还愿意关注17版《射雕》,除了初心不改的原著金庸迷,还能有谁?因此对这样愿意贴合原著、用心制作的改编剧,我们又怎么可能不给予好评呢?

可越是如此,才越是为2003版《射雕》多年前的遭遇而无比痛心。那样真实如画的草原戏、那样的黄金配角团,那样对原著的忠实,历史感和传奇感的契合,恢弘大气的场景,在武侠热潮早已退去的时代,永不可再来了。

这是中国电视剧史的一大遗憾!

更多射雕英雄传作者金庸(金庸认可的射雕英雄传)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