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做公益后发朋友圈的句子(做公益后发朋友圈的文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做公益后发朋友圈的句子(做公益后发朋友圈的文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做公益后发朋友圈的句子(做公益后发朋友圈的文案)

人物名片

张永超。受访者供图

公益路上,他选择用大家熟知的“朋友圈+”方式打开爱心、积聚爱心。

他是草根公益人,“超有爱”圆梦基金发起人张永超。

他始终坚信,只要有爱,公益的种子就会发芽!他心目中的“超有爱”团体,更像一个超级爱心聚积体,为爱出发,为爱奔跑,为爱赋能。

在他看来,“资助”一词在公益的执行过程中是分开的两个字——“资”和“助”,而“助”远比“资”意义更丰富,任务更艰巨。“超有爱”追求的,是“助”的完整体验。

在他的自述中,一次青涩的公益冲动,成就了草根公益之梦。

53名寒门学子的“超人们”

拿出手机,点开微信,张永超习惯于在两个微信群之间互相切换。

一个是“爱的港湾”微信群,群里有他和他的“超有爱”团队4年来资助的53名贫困学子。这个群,俨然一个超级大家庭,张永超说,自己虽说是群主,但其实更像家长。

另一个是“超有爱爱心人士”微信群,里面是他的“超有爱”爱心团队,目前有32人。他也是群主,但张永超说自己得做带头大哥。

俩群俩角色,张永超不停地转换着。

在角色转换中,张永超发起的“超有爱”圆梦基金把公益之路越走越宽,成为重庆草根公益的代表。

不过,故事得从一次青涩的公益冲动说起。

初次公益冲动,味道是青涩的

从前没干过,也不知道怎么干,谈起自己的公益之路,张永超这样表述。

张永超,中国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隧一处)工会副主席。从小在四川广元农村长大的他,人生第一步是从戎。当兵3年后,他退伍进入中隧一处工作,一干就是数十年。跟随公司大江南北项目,张永超辗转各地,绝大部分在山区,工作环境多为条件恶劣的地下隧道挖掘作业面。

2018年7月13日,张永超(左一) 与中隧一处的同事正在商议资助贫困大学生的相关事宜。记者 熊明 摄

接手公司党工部工作,让张永超有了近距离接触公益的机会。

上任伊始,前任党工部部长就特别叮嘱他:“公司在潼南高桥镇援建的中隧一处高桥希望小学,党工部是联络部门,别忘了每年组织公司职工去看看啊,照顾孩子的接力棒我就交到你手里了。”

2008年,高桥村小在“5.12”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校舍变成了危房,就读于该校的70多名学生没了读书的地方。中隧一处出资200余万元,在原址新修了一栋3层楼高的教学楼,村小取名中隧一处高桥希望小学。

希望小学的孩子多半是留守儿童或孤儿,家庭困难,有的孩子甚至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篮球、足球是什么样子。当张永超和同事们拿着学习文具和篮球、足球等礼物送给孩子们时,孩子们脸上好奇、懵懂的表情让张永超心里微微发酸。

“超有爱圆梦基金”资助的部分贫困大学生。记者 熊明 摄

资助贫困孩子的想法,在他内心萌动、激荡。

2013年1月,当从公司渝黔铁路项目部获知贵州山区有个10岁小女孩家境十分困难,母亲病逝后缺乏照料时,张永超再也无法克制内心那份冲动。

当年春节,张永超提前一周把小女孩接到重庆家中。他给小女孩又是买衣服,又是吃肯德基,准备让小女孩过一个难忘的春节。刚开始两天,小女孩还好,但第三天,孩子就哭闹着要回家。

无奈,张永超只好在当天,把小女孩送回4个小时车程外的贵州山区家里。

一心想要资助小女孩的张永超并没有放弃,两次打电话远程联系上小女孩。但不知是缺乏信任,还是语言不通,小女孩和他始终无法建立沟通,形成交集。

最终,资助行动无疾而终。

张永超打趣说,这次青涩的公益冲动让他哭笑不得,几乎背离了自己的初衷。不过,这也让他悟出一个道理:公益之心,人皆有之,但让爱成行,并非易事。

初建:公益起步地是寒门学子梦开启的地方

2014年,怀揣公益梦想的张永超在重庆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官方网站上看到了当年“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的消息。张永超回忆,在浏览贫困学生名单时,一个名叫刘洁(化名)的女孩让他的心深深揪了起来,因为她的经历与自己爱人曾经的遭遇几乎一模一样。

刘洁家住涪陵区龙桥街道牌坊村,父亲患有晚期肝癌,长期住院治疗,高昂的医疗费让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懂事的刘洁一边努力学习,还帮助妈妈干家务,尽量减少家庭负担。眼看就要高考了,刘洁希望用自己的高考成绩鼓励爸爸勇敢与病魔抗争,但噩运却再一次降临。

就在刘洁高考前两天,父亲因肝癌去世,强忍失去父亲的痛苦,刘洁完成考试,并以高出二本线20分的成绩考上大学。然而,还来不及享受金榜题名的喜悦,又一个难题出现了:父亲的病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在失去父亲的同时,刘洁也面临即将失去学业。

“都是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人,刘洁的情况我感同身受。”张永超迅速与重庆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系,详细了解刘洁的情况后表达了资助刘洁的愿望。

很快青基会回复并满足了张永超的资助请求,与刘洁建立了一对一资助关系。张永超深知,对贫困学生的帮助除了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鼓励。

于是,当得知刘洁被长江师范学院录取后,张永超第一次给刘洁打去了电话。“小洁,人生的路上有许多挫折,只要你迈过去了,前途就是一片光明,有什么困难你给张叔叔说,叔叔来帮你!”

张永超代表“超有爱圆梦基金”捐款。受访者供图

一席话,让刘洁把这位素未谋面的叔叔当成了亲人。此后,无论是进入社团,还是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只要是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刘洁都会第一时间和张永超分享。张永超也一直关心着刘洁的成长,学习进步要鼓励,过年过节发红包,偶尔还悄悄地为她充话费。

“没有张叔叔,就没有今天的我,任何语言都不能表达对他的感谢。”现在,从大学毕业的刘洁在主城找到一份和自己专业相符的工作,未来已是光明一片。

“做公益,不是为了感动别人,而是为了感动自己。”尝到了帮助人的甜头,张永超一发不可收拾。在他的影响下,2015年又有两个中隧一处的同事加入公益队伍,3个人共资助了4名贫困大学新生。

壮大:从量变到质变 朋友圈引起的连锁反应

张永超原以为自己会在公益这条道路上“单枪匹马”地走下去,不曾想到,2016年事情迎来一次大反转。

2016年6月,张永超因为工作关系到乌兹别克斯坦筹备中亚第一长隧的贯通仪式。繁忙的工作之余,张永超没有忘记6月正是一年一度的“圆梦季”。于是,身在异国他乡的张永超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封倡议书,呼吁自己的朋友自愿为贫困大学新生伸出援手。

“我原本只是试试,并不奢望能引起多少人的关注,但是没想到,效果出乎意料。”张永超说,倡议书一经朋友圈发布,迅速得到好友和同事的点赞,不少人直接留言表示愿意加入资助队伍。

“超有爱圆梦基金”资助的部分贫困大学生。记者 熊明 摄

那年,共有12人以每人每年3000元,连续资助3年的方式对14名贫困学生进行了一对一资助。此后,朋友和同事送了个别致的外号给张永超——“爱心红娘”。

张永超欣然接受这个外号。曾经有过的青涩记忆,让他明白,“爱心红娘”就是他的公益角色。只有扮演好这个角色,才能让更多的爱心成行。

由于资助人大多都是同事和朋友,出于信赖大家都将爱心款汇给张永超,由他统一转到青基会的专门账户中。“爱心是大家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应该建立一个组织、扩大影响,让每一个爱心人士能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就这样,2017年初,在重庆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鼓励和支持下,“超有爱”圆梦基金应运而生。

“取这个名字也是有深意的,一方面作为基金发起人,我的名字里有个‘超’字,同时也寓意着我们是贫困孩子眼中的‘超人’,更是一支超级有爱的团队。”张永超说。

2018年7月13日,“超有爱圆梦基金”资助的第一位大学生文洁(前排右边女生)正在参加新员工入职培训。记者 熊明 摄

有了组织,“超有爱”圆梦基金的影响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员数量也增加到32人。

2017年高考成绩出来后,青基会给了张永超一份贫困学子的名单。“名单里共有35个孩子,我把孩子们的具体情况发在群里,不到半个小时,全部认领完毕。”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永超历历在目,“没有过多的语言,大家都是简单的一句‘给我留1个’、‘我要认两个’。”短短30分钟,35个贫困学生的命运从此开始改变。

最让张永超感动的是,团队里大多数是公司同事,有些双职工为了能多献一份爱心,夫妻二人每人认领一个贫困生;还有的去年已经资助了两名学生,今年又要再认领两个学生;自己20多年前的战友,虽然人在北京,但第一时间发信息要求认领一个,第二天,他又帮他的朋友认领了一个。“爱心就这样传递下去了,公益之路越走越宽。”

据统计,“超有爱”圆梦基金已经累计资助了53名贫困大学生,资助金额一年达15.6万元。

反馈:爱心不是单行线,一条手织的围巾就能温暖冬天

“在我看来‘资助’二字在公益的执行过程中,必须分别理解和区别实施。”几年的公益之路,让张永超有了新的理解,“‘资’就是资金,为被帮助的人提供规定的资金即可,而‘助’字的延伸意义非常丰富也异常艰巨,就“超有爱”而言,团队所有成员在‘助’字上下的功夫最深,用的精力也最多,但同时我们也感觉收获最大。”

由于资助对象大多是贫困学生,且多数来自偏远山区,涉世不深,见识不广,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都非常缺乏。为此,张永超分别建立了受资助学生的QQ群和微信群,取名“爱的港湾”。同时建立资助人的微信群,取名“超有爱爱心人士”。

张永超分别建立了受资助学生的QQ群和微信群,并取名“爱的港湾”。记者 熊明 摄

“我既是群主,也是所有孩子的大家长,平日生活中我除了统一发布一些信息外,还经常在群里开展讨论和问答,为孩子们答疑解惑,潜移默化地增强孩子们沟通表达能力。每逢节假日,我还会在群里用温馨提示的方式告诉孩子们,要和自己的资助人保持电话或信息的沟通,孩子们的一句嘘寒问暖,一句节日祝福,一条汇报学习的短信,就能让资助人和被资助人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让爱心传递不再尴尬,幸福满满。”在张永超的积极引导下,“超有爱”圆梦基金受资助的大学生都与资助人保持着家人一般的关系。

2017年,同事刘永刚资助了一名叫刘红(化名)的女孩,但由于工作关系,刘永刚长期在新疆无人区担任格库铁路项目的常务副指挥长,一直没能和刘红见面。日常交流中,刘红得知新疆冬天寒冷,于是自己亲手织了一条围巾给刘永刚寄了过去。“是一条大红色的围巾,虽然针脚看起来还不那么平整,但是一想到是孩子的一份心意,心里暖暖的。”2017年的冬天,一条红色围巾伴着刘永刚度过了寒冷的冬夜。

这不是特例,经常有爱心人士给张永超反馈说孩子如何懂事,经常和他们沟通联系,在互动的过程中有给孩子发红包的、有给孩子充话费的、有给孩子联系暑期工的、有经常与孩子见面吃饭的。这正是“超有爱”圆梦基金更加注重的“资助”的后续。“实事求是地说,一学年才3000块钱,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能解决多大的问题呢?但我们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让他们在最关键的大学阶段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懂得感恩,学会善良,意义才更深远。”张永超说。

未来:量力而行不让爱心掺水分

在前不久启动的2018年重庆市希望工程“精准扶贫·圆梦行动”公益助学系列活动中,“超有爱”圆梦基金作为全市9个助学项目之一被推荐,可以说现在“超有爱”圆梦基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作为发起人今后有什么打算?张永超的回答只有一个:“实事求是,不刻意追求数量,不让爱心掺水分。”

“超有爱”团队目前的32人中,有企业家、有公司高管、也有普通职工,无论他们身份是什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年拿出3000元钱对他们的生活不存在任何影响,大多数还有能力资助更多学生。

但张永超却不想在数量上做文章。“年初有个企业想利用‘超有爱’进行商业包装,被我委婉拒绝了,因为‘超有爱’的责任不是只捐钱,更注重的是和孩子思想上的交流。”在张永超的劝说下,那位企业家最终放弃了想法并答应资助两名学生。

张永超设计的 “爱心助学圆梦荣誉证书” ,让爱心人士有一种成就感。记者 熊明 摄

为了让资助有始有终,让资助者更有成就感,张永超亲自设计了一个精美的“爱心助学圆梦荣誉证书”,把即将毕业的受资助学生的院校、专业、通联信息、照片和“超有爱”圆梦基金对爱心人士的感谢等等一并寄给爱心人士,为他付出的爱发一个结业证书,为爱加冕,为爱存照。

每年高考季,都是“超有爱”团队开始行动和收获感动的时候。今年也不例外,7月上旬,张永超的一位朋友通过微信给他发了这样一段信息:“兄弟,高考已成定局,‘超有爱’开始起航了,与儿子商量今年以公司的名义先帮忙两名学生,新公司儿子是法人,有些事我在引导他,更希望他有爱心,慢慢地让80后学会担当、奉献、感恩。”

还有好几个信息更简单:“兄弟,给我留两个”“钱怎么打给你”......作为“爱心红娘”,张永超说除了感动,更重要的是为资助人找到合适的资助对象,并帮他们一对一“牵手成功”。

“今后,我将尽自己最大努力让‘超有爱’这个出生草根的公益组织在重庆大地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张永超坚定地说。

以尹明的名义 我们再出发

——写在重庆日报尹明公益周刊创刊之际

2000年,只有11岁的重庆市丰都县龙河镇刀利坪村小女孩谷巧玲因贫辍学——小小年纪、身材瘦小的小巧玲,不得不起早贪黑地劳作,既要照料瘫痪在床的母亲,又要照看年弱的妹妹,而狠心的父亲一走了之,音信杳无。

小女孩凄惨的命运,却因重庆这座大爱之城一个叫“尹明”的人出现而改变。

取名“尹明”的读者在看了重庆日报《谁能圆你求学梦》报道后,当天给重庆日报寄来了300元的汇款单,要求报社转交给小女孩。

此后,“尹明”汇款总是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开学前,如期而至重庆日报办公室,连续16年,从未间断。

为了完成转交汇款的任务,重庆日报一拨又一拨记者,接力完成着这个长达16年的超级任务。

16年间,小女孩谷巧玲顺利完成了学业,找到了工作,还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并且开始帮助别人。其他贫困女童,也接受着“尹明”捐款的帮助。

但“尹明”是谁,我们至今无从知晓,因为汇款单留下的是一个并不存在的地址。重庆日报曾数度发起寻找“尹明”的活动,但“尹明”本人始终未现身。连“尹明”这个名字,我们也只能推断为就是隐去姓名,或者隐姓埋名的意思。

“尹明”故事,让一座城市变得温暖,故事主角“尹明”的大爱无私,在这座城市广为传播。2014年,“尹明”荣获2013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特别奖”,成为唯一一个用爱心符号替代头像的获奖者。

“尹明”本人,由此具有了符号意义,成为这座城市的爱心符号。

以“尹明”的名义,重庆日报成立了尹明助学志愿服务队,开展了“尹明助学·爱洒四方”活动,连续6年共资助特困学生434名;

以“尹明”的名义,重庆日报联合团市委发起了“尹明助学”爱心基金,每年为100名贫困学子圆大学梦;

以“尹明”的名义,重庆日报联合市残联开展“尹明助学·阳光助残”活动,两次救助“玻璃女孩”王语洁赴津矫正治疗,王语洁独立行走后返回校园;

以“尹明”的名义,重庆日报发起“寻找身边的尹明”活动,两年发现“身边尹明”50余人,并开展“身边尹明”评选;

以“尹明”的名义,重庆日报联合团市委连续两年面向全国招募志愿者,开展“尹明助学·徒步三峡”活动……

2018年7月9日,重庆日报正式成立尹明工作室。

我们深知,要赋予“尹明”更多符号意义,“尹明”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爱心符号,还是这座城市的公益品牌,以“尹明”名义开展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助学扶困,还可以拓展到更多公益领域。

我们深信,成立尹明工作室,高举公益大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传播正能量,大力发扬大爱友善互助文化,就一定能为重庆这座爱心之城、公益之城、志愿者之城添砖加瓦。

我们渴望,在“尹明公益”这面大旗下,将你的心、我的心紧紧相连,把你的手、我的手、他的手紧紧相牵,心手相印,共同推动重庆公益事业发展,撑起公益事业的一片蓝天。

让我们以尹明的名义,再出发!

公益人物公益故事报道线索

征集启示

关注公益人物,

讲述公益故事事,

重庆日报《尹明公益》周刊

将每周为你讲述

重庆公益人物的故事,

如你有合适的人物故事线索,

请向我们提供或者供稿,

稿费从优。

电子邮箱:szshzx11@163.com,

注明《尹明公益》线索提供。

来源丨重庆日报微信

更多做公益后发朋友圈的句子(做公益后发朋友圈的文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