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以下为笔记收藏,非原创】 虽然有了这篇文章,大概知道一些山西的发音,但是现在口音依旧有山西味道,希望有朋友能够解答,坐等!! 我试图找一下山西普通话与标准普通话的差别,大致总结了几个小点: i. 【以“了”代“呢”】 无论你是不是山西人,仔细听一下都可以发现:山西人的句尾总是带一个“了”字,但它的实际意思是普通话的“呢”。经典例句: -咋说话了?(怎么说话呢?) -你干嘛了?(你干嘛呢?) -是了,是了。(是呢,是呢) -说好的幸福了?(……说好的幸福呢) ii. 【以“哇”代“吧”】 “哇”的开口小于“吧”,山西普通话就有这个特点。经典例句: -这的哇。(这么着吧。) -我可美了,是哇?(……我可美呢,是吧?) -太无聊了哇?(太无聊了吧) P.S. 一种很可爱的打法是“太无聊了挖”。如果你有使用这个“挖”字的习惯请默默回复…… iii. 【以“呢(去声)”代“那”】 “呢”字(四声)代替“那”也是个独特的语言现象,和上一条一样,开口更小,吐气更少。经典例句: -呢不儿?(那不是?) -呢我能比?人家呢是天才。(那我能比?人家那是天才) -呢是个啥事了?(那算什么事) iv. 【以“的”代“么”“着”】 我总觉的说“的”比“么”“着”要舒服很多,——后者太拿腔拿调了,“的”多有语言 *** 呀!而且也体现了山西人的坦率等诸多品质。经典例句: -你看地图上都标的了。(地图上都标着呢。)这的走肯定没错。(这么走肯定没错) -别关电视~我正看的了。(我正看着呢) -你呢的拧肯定拧不开,因为你拧反了。(你那么拧肯定拧不开) v. 【以“v”代“w”】 我们山西人说声母“w ”总是会发出“v”的音。区别是:前者是圆唇音,后者是咬唇音,正如“very well”中两个单词的区别。(“乌”这个音除外,因为这是个整体认读音节,没有声母。其他的大家可以试试读:外国;为什么;嗡嗡叫;王先生) -最最传神的山西话之一,意为“没关系、不用谢”的一句话,叫做“外还”。但事实上这两个字不足以对一个外地人(比如北京人)表达这句话的传神之处,因为北京人一定会把“外还”这两个字念成“wai hai”,但事实上是“vai hai”。 vi. 【以“in”代“ing”】 山西人发后鼻音难度不大,但“ing”除外。我们一般不会把“王先生”读成“玩先生”,但“金陵十三钗”中“金陵”两个字好多山西人读出来没有任何区别。 -“北京”-“北金”;“冰雪”-“宾雪”;“经济”-“金记”;“明天”-“民天”…… vii.【阴平变为升调】 山西普通话另一特征是:阴平(一声)变为升调。阴平的发音要求应该是贯穿如一,始终保持同一高度,但山西普通话总是把句尾抬上去。 -试着大声喊一声“妈”(而不是“妈妈”,会出现轻声),仔细听自己的语调;再长长地喊一声“抹——布”,两个ma是不一样的……………… 山西普通话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与标准相近又有所游离的特点呢?我猜想: 其一,山西属北方,历史上与京城的交流比较密切,山西人与北京人同有北方人的许多特点,比如干脆爽快,不喜欢“唧唧歪歪”的软语。而标准普通话是建立在北京话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的山西普通话与标准相距是较近的(尤其是与成都、广东、福建等地比起来的话……) 其二,山西人在历史上经常扮演“贵族”(可上溯至周)“大商”(明清)等角色,似乎带着一些雍容,甚至是慵懒的性格作风。这就使得山西人说话时很在乎“省事”“省气”“省力”。嘴型放扁、吐字换音,这都使得山西话说起来是非常轻松的,虽然会造成有时听不清。——现在的山西人,在中央光辉的“能源基地”战略部署下,才气被限制,从而不再扮演那些上层角色时,仍然脱不掉语言里的那份小慵懒,却又改不过来语言习惯,只好说话更大声一些。这可能是山西人说话声音大的原因之一。 山西口音的细节和妙处自然不是一篇文章写得完的。虽然说这种乡音让我在考普通话时吃了不少亏,但我仍然愿意继续把这扁嘴咬唇的家乡话永远说下去,因为毕竟是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毕竟爱着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