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与印象中平静内敛的农业小镇不同,地处苏北平原的沭阳县颜集镇的夜晚,似乎更漫长也更热闹。零点前后,镇上犹如复苏了一般,开店的、摆摊的、卖夜宵的……一条街热热闹闹就吆喝了起来,在电脑前忙活了一天的淘宝店主姜玲,习惯了邀上三五个好友出来吃宵夜,谈未来。
在这个著名的“淘宝镇”,如今像姜玲一样的新农民创业者不在少数。乘着“互联网+”的东风,他们将家乡近50万亩花木卖到了全国各地,也让自己过上了让多数同龄人都羡慕不已的好日子。姜玲这个新入行者,今年半年就赚了15万元。
不光沭阳花木,无锡水蜜桃、丰县苹果、句容葡萄、盱眙龙虾、高淳螃蟹……江苏各地的农业名优特产都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这个时代特征鲜明的信息工具“随风潜入夜”,已然深度改变了现代“三农”的肌理,成为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
今年9月,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在苏州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充分肯定了江苏省顺应“互联网+”新趋势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在信息化引领、驱动农业现代化方面探索出的鲜活经验。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这次大会上表示,将把互联网技术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突出智慧农业建设,突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突出新型农民培育,为农业腾飞、农民致富、农村繁荣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此前,履新不久的李强已先后到泗阳县郝桥村“村淘之家”、睢宁县沙集镇、沭阳县耿圩镇多肉植物家庭农场调研农村电商致富、农民网络创业情况,要求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创业”的形式和内涵。人多地少是江苏基本省情,加上土地开发强度较大,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86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六成。但长期以来,江苏坚持“三农”工作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去年粮食总产列全国第五,农民收入水平居全国第二,农业现代化建设总体水平国内领先,尤其是积极响应国务院“互联网+”行动,培育了一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新主体、新技术、新产品、新平台。
“今后五年,我们将重点构建‘两个体系’,打造‘三个高地’,即重点构建为农信息服务体系、农业智能决策体系,全力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创新高地、农业电商云集高地和新农民创业创新高地。”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向人民网记者表示,到“十三五”末,全省农业信息化覆盖率将达到65%,农业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占比达到20%以上,实现县(市、涉农区)信息进村入户、农业行政管理网络化、农业市场主体信息服务三个全覆盖。
益农信息社将陆续走进千村万户。江苏省农委供图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潦里村全媒体信息服务站。李文华摄
益农信息社:打通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
“以前到了水产销售季,还得提前拜托在外工作的朋友打听行情。”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潦里村水产养殖户士燕龙告诉记者,自打有了益农信息社,只要打开电视,动动手指就能及时看到联网的水产行情和供需诉求。
作为一个传统渔业养殖村,潦里村位于苏州东山岛,三面环水,1400多户渔民靠水吃饭。受特殊的地理环境所限,以往临近水产销售季节,信息的闭塞让人苦不堪言。
“益农信息社其实就是为老百姓搭建了一个‘万能’的信息服务平台。”潦里村益农信息社工作人员李文华告诉记者,在潦里村,每家都安有一个网络机顶盒,通过这个机顶盒连接电视,即使不会用电脑、不会上网的渔民,也能在本地栏目上获取与生产生活相关的信息。
随着服务的不断延伸,目前潦里村的信息进村入户服务已整合了12316为农服务、村务管理、信息服务、技术指导、农民培训、智能控制,以及广播语音服务等功能,同时提供生活缴费、医疗挂号、社保查询、金融取款等便民服务,使广大农民不出村便能享受便捷、经济、高效的信息服务。
在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期间,汪洋副总理实地考察了东山镇信息进村入户项目,点赞潦里村为百姓建了一个“什么事情都能办”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充分肯定苏州市和吴中区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解决农村基层信息均等化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
“目前,全镇有线电视用户达14100户,其中高清互动用户6500多户,覆盖率接近50%。”东山镇党委委员汤卓献介绍,明年,镇里计划再新增高清互动用户3000户,在两年内实现高清互动机顶盒智能终端的全覆盖,确保信息服务进入各家各户。
作为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首批试点省份,江苏信息进村入户布点多、服务能力强。据了解,该省创建部省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16个,建设“益农信息社”1590个,累计开展农业公益、生活便民等服务160多万次,服务用户超过300万户。其中,盐城市亭湖区实现了益农信息社全覆盖,常熟市将信息进村入户与“网上村委会”、农业科技书屋、便民生活服务等平台有效对接,实现各类农业信息和社保、医疗、惠农补贴等信息一站式查询。
物联网智能监控下的鱼塘。江苏省农委供图
物联网滴灌技术应用。江苏省农委供图
物联网技术:智能化控制解放人力提质增效
无锡是物联网名城,也是全国农业物联网三个试点之一,隶属无锡的宜兴自然近水楼台。
60岁的养蟹大户宋家武在宜兴市高塍镇鹏鹞生态农业示范园里承包有170亩水塘。在采用物联网智能监控系统前,他最担心塘水缺氧,因为一旦疏忽大意,辛苦大半年的螃蟹就可能完了,“尤其是夏天,每天巡塘好几遍,半夜还要起来开增氧机,人累得要死。”
近几年,宋家武用上了智慧农业领军企业江苏中农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的系统,这套系统集数据、图像实时采集、无线传输、智能处理和预测预警信息发布、辅助决策等功能于一体,农林部门和养殖户通过无线采集终端,可以设定溶氧量、PH值和水温等监测参数阀值,一旦参数越界就可以自动开启增氧泵等设备进行智能调节。“通常,我们每10分钟就会采集更新一次数据,低于指标就自动开机增氧。”该公司生产部经理赵建晔说。
“我用了3年多,蟹苗的存活率和亩产量比原来要高10%以上,去年亩均纯收益达到1万元,今年就多承包了100亩。”宋家武说,有了物联网智能监控系统辅助,以往需要半夜巡视、目测生长情况、天气多变时增氧等一系列琐事,现在都无需自己动手了。
记者从宜兴市农林局了解到,2014年起,宜兴市 *** 设立每年100万元信息化建设奖励专项资金,对新装这套系统的农户每套补贴300元。目前,该市水产智能增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5万亩,占到水产养殖总面积的1/4,覆盖水产养殖户2000多户,安装者亩均年增收1000元左右,形成了一大批水产智能增氧集中示范区,其中核心区高塍镇鹏鹞生态农业示范园水产智能增氧面积达到2万亩。
与此同时,物联网技术还逐步应用到畜禽养殖领域,目前宜兴市已有7家养殖场推广应用,对5万头生猪、40万羽蛋鸡的养殖环境进行智能化控制,实现温度、湿度、光照、氨氮等主要环境指标的物联网管理。据统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今年可为宜兴市农业生产实现节本增效5500万元。
吴沛良透露,全省亦在加快物联网技术与高效农业的嫁接融合,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占比已经超过13%,主要在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畜禽生产自动化饲喂、大田智能节水灌溉和精准农业等方面,全省创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7家、省级智能农业示范基地52家。
沭阳花木种植户在网络销售中使用了二维码。耿志超摄
沭阳苏台花木产业示范园区一角。耿志超摄
电商网店:壮大地方特色产业 创富新生代农民
沭阳是著名的花木之乡,全县有10万人从事相关的网络创业。在沭阳,互联网把花木产业带入快车道,也改写了传统种植户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人生。
高中毕业的姜玲就是赶上大风口的人,天时地利人和,互联网创业来得毫不费力。回老家开网店之前,她在南京一家高尔夫球场当球童,月薪5000多元,一个人的小日子倒也过得自在。今年3月,当看到老家不少年轻人不是开网店,就是做微商,卖的都是花木盆景,赚钱比她容易多了,她心一动就也干了这个。
和姜玲一样,陈姜不久前才从浙江打工回来跟亲戚合伙做淘宝,网上卖绿萝、观音竹等盆栽绿植。晚上接单,上午打包,下午发货,一天的销售额在8000到1万元之间。“没想到原来自己家里的花花草草在网上这么受欢迎。”说话间,几位工作人员麻利地将客户网上预订的花木打包装箱,下午,它们就将被发往各地。
“淘宝村”颜集镇堰下村村支书李彦春告诉记者,全村860户人,开了900多家网店。在这个不大的村子里,几乎所有人的生活都和互联网连在一起,像陈姜这样年纪轻、头脑活、有文化的村民负责网上销售;年龄大、能吃苦、懂技术的,负责花木种植;而像那些分拣、打包的活,则往往被家庭主妇们揽下了。
“网店富了很多人,在颜集、新河、庙头这三个花木镇,年收入不到20万元的,都不好意思跟外人讲自己是开淘宝店的。”沭阳县农委主任司绪中告诉记者,目前沭阳县花木种植面积48万亩,全县432 个农业村(居)全部建立了村级网店,各类花木网店超过2万家,去年花木销售额达85亿元。据了解,网上销售带动了大批花木种植农户致富,颜集镇6万亩土地全部种上花木,甚至还到外地租了2万亩地种花木。
借助电商网络渠道销售,沭阳花木如此,全省各地特别是苏中苏北地区的特产也经由此道开拓了新的市场,淘宝、京东、苏宁等知名电商平台全面渗透江苏农村,无形之中成了推动该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强大助力。2015年,江苏网络农产品营销额达到220亿元。
目前,农村淘宝已在江苏25个县(市、区)落地,全省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地方馆超过40个。预计到“十三五”末,江苏将打造年电商交易额超亿元的区域特色产业20个,重点培育年交易额超亿元的电商品牌10个,超1000万元的电商品牌100个,推进线上线下联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大数据指导现代化农机设备生产作业。江苏省农委供图
扬州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耿志超摄
大数据应用:精准服务农业生产 推动农业管理智能化
江苏是实体经济大省,对农业生产也高度重视,围绕供需平衡、口粮自给的目标常抓不懈,2015年江苏粮食总产3561万吨,连续12年实现递增,总产居全国第五位。其中,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在提高粮食单产和综合生产能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河东村的徐大中种了600亩地,用的是配方肥,一亩田不仅能节约肥料成本30到50元,每亩稻还能增收20到30斤,仅此一项算下来年可增收6万多元。这个配方肥就是基于土壤成分大数据配制的。
“土壤养分不均衡,是当前耕地质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扬州市耕地质量保护站副站长李文西告诉记者,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的增产幅度一般在8%-15%之间,甚至可以达到20%以上。同时,合理施肥还减轻了由于滥施化肥、肥料流失所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既提升了耕地地力,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在位于扬州的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数据中心,李文西演示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的操作过程,根据屏幕上出现的江苏省行政区域图,用手指触按相应按钮,不断放大地图,屏幕会显示出所在村庄的卫星照片。然后点击对应的田地,根据之前留存的土壤数据,屏幕上就会出现对应的施肥方案推荐卡。从推荐卡中,农民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土壤成分、氮磷钾含量、目标产量以及施肥方案等。
“这个系统已经在基层农技服务中心和化肥销售点配置,农民可以方便查询到施肥推荐的具体配方。”李文西告诉记者,扬州已经建起测土配方施肥系统,通过GPS的定位分析,录入了全市的土壤信息,然后根据土地肥力配制合理的肥料配方,农民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微信、APP等多种形式随时随地查询自家地块的土壤养分数据,从而对症下药精准科学施肥。记者还了解到,泰州市农委联合社会力量研发的智慧农业服务管理平台“农牧旺”,面向全市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用户可随时通过平台一键发布信息求助,以实时得到属地的责任组织、责任人响应并解决问题,经积累形成一定规模的大数据将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牧旺”平台近期有望全省推广。
实践当中,无论农业服务还是农业管理,大数据应用已然不少。除了国内首家省级耕地质量数据管理中心,江苏还有农产品质量溯源管理系统,实现了农产品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土地确权管理系统、“e阳光”手机APP可以使农村的资产、资金、资源阳光管理;农业科技推广“云平台”目前在13个县开展点,让农户们得到高效便捷、及时精准的农技支持;生猪屠宰全时监控、农产品市场监测网络预警、农机远程调度作业等一批智能化系统平台也在农业管理服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此前在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上指出,互联网+现代农业,是继家庭承包经营、农业开放入世、农民工大量进城之后,又一轮指导农业发展的方式方法规则模式的改变与创新。江苏省顺应互联网时代新形势做出了示范,而探索仍将持续,“互联网+”效应势必再深化。吴沛良表示,到“十三五”末,江苏将努力使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65%,农业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规模设施农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占比达到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