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七年以后》(曾经的小说神作),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七年以后》(曾经的小说神作)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七年以后》(曾经的小说神作)

七年了,印度电影终于想起了要给《误杀瞒天记》拍一部续集。

说起来,《误杀瞒天记》这部印度悬疑大片在中国彻底出圈,还要归功于当年中国版的翻拍片《误杀》,由陈思诚监制,柯汶利执导。

有时候,比较不同导演对同一个故事的处理方式,对比出各自的得与失,也是件颇有意思的事情。

至少就《误杀瞒天记2》这部作品来说,它还的确提供了一个在叙述风格和立意上不同于中国版《误杀》的故事。

《误杀瞒天记1》的主体剧情,想必很多看过该片,或者看过肖央演的《误杀》的观众都不会陌生:

女儿被同校的富二代同学萨姆 *** 进行勒索,情急之下和母亲一起在仓库失手打死了富二代男,爱看电影的父亲利用自己看电影学来的犯罪技巧,实施了一次非常高智商的完美“脱罪”,帮助自己和家人瞒天过海,躲过了一劫。

与中国版《误杀》在一部电影内彻底把故事讲完整,交代清楚李维杰一家人的最终结局不同,《误杀瞒天记2》想要在第一部的基础上另起炉灶,重新再用一部电影的篇幅来讲《误杀》最后十几分钟的戏份,实属不易。

要拍好这部续集,首要要解决的第一烦恼就是打破“童话”。

《误杀瞒天记》的结局中,虽然警方最终没有查明白案子最终的真相,但被害人父母和男主维杰也算是达成了暂时的和解,影片最终的落脚点是情大于法,这家无辜的人最终成功脱罪了,意识到儿子生前荒唐事的警察父母也愿意冰释前嫌了。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完整且封闭的结局,可以看出来该电影的主创在拍摄《误杀瞒天记》时,应该是没有事先做好要拍续集的打算的,通过上价值和煽情来让电影停留在这童话一刻,可能是《误杀瞒天记》导演原本的初心。

而《误杀瞒天记2》就不得不把原本的童话故事再次打碎,引入新的危机,制造新的矛盾,甚至需要寻找比第一部更深刻的主题立意。

纵观《误杀瞒天记2》全片,可以说在“破而再立”这一点上,该片做得既有一定的新意和有趣之处,也有诸多磕磕绊绊,强行狗尾续貂的地方。

本片要解释和交代的第一大关键情节,就是受害者萨姆的母亲梅拉,这位警局局长为何又突然愿意在七年以后重启当年的案件,在冰释前嫌之后,又再度摆出一副不把凶手绳之以法就绝不罢休的姿态。

影片给出了一内一外两大推动因素。外在因素是有高手相助,比起第一部来,《误杀瞒天记2》添加了一个被渲染的神之又神的神探IG先生,来协助梅拉寻找维杰的罪证。

内在因素是梅拉的心理转变:第一部中的反派女主角梅拉在第二部中完全由警局局长蜕变成了单纯的“复仇者”形象。该人物的内在转变也成了推动续集的故事得以继续讲下去的关键:

如果说,第一部中,警民双方的斗智斗勇还是围绕着法律规则进行的“合理避险”的话,那么第二部中,梅拉这一人物最大的内在转变,就是她虽然身为警察局局长,却也开始无所顾忌的用阴招来对付维杰。

当然,不择手段、不顾法理的报复维杰,既是梅拉在《误杀瞒天记2》中的核心行为逻辑,同时也是她请来的所谓神探的“唯一杀手锏”。

对于这位神探IG 先生的失败塑造,几乎可以折射出整部续集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各种缺点。首先是节奏上的失衡,前半段剧情里,导演首先是给这位神探设计了非常装逼的出场时刻:

冒着大雨,坐在客厅里下“意识流”象棋,还美其名曰“不想明白最后一步绝不行动”。

但在接下来的具体操作阶段,这位神探几乎每个探案策略,却都是实打实的“走一步看一步”风格——

安排间谍套话、在维杰家安装窃听器、恐吓维杰妻女的手法,表面上看是导演填上了第一部完成后饱受观众质疑的几个逻辑漏洞,构想了如果警方窃听未接一家人谈话的情况。

可如果从人物行为逻辑上来看,这位神探的断案思路和第一部中梅拉的很多断案思路相比,实际上并没有实现智力上的升级。

无论是梅拉,还是IG先生,他们的断案手段,归根到底都是利用自己作为警方的权力,向处于底层的平民施压,依靠权力所赋予的便利,逼迫平民交代真相,真正展现两人谋略的地方并不是很多。

而集中于影片前半段的大量窃听和套话情节也实在显得有些冗长拖沓,节奏上无论是与第一部相比,还是与影片自身后半段挖尸体的情节相比,都显得缓慢很多。

与此同时,为了凸显这一部分窃听情节的紧张性,《误杀瞒天记2》其实多少有些违背第一部中建立起来的维杰爱护家人、注重亲情的形象。

为了保住尸 *** 置这个秘密,第二部中的维杰俨然变成了一个虽然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但却绝不肯向家人袒露半点信息的冷酷形象。她的妻子则演变成了受不了丈夫卖关子,非要逼着对方说出秘密的“浮躁”形象。

换言之,《误杀瞒天记2》在故事的商业性和叙事完整性两方面并没能实现完美的平衡,为了塞入更多看起来充满紧张感,能吸引住观众的悬念,影片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牺牲了“情大于法”这个概念。

为了在悬念性和斗智等级上更上一层楼,从而能成功地实现反转反转再反转的叙事效果,《误杀瞒天记2》多少有些将男主角维杰塑造为了一个“多智而近妖”的角色。

一方面,在全片中,维杰几乎成了一个难逢敌手,天下唯我独尊的犯罪天才,警局众人俨然无力逃出他的算计。这与第一部中,维杰哪怕销毁一下汽车都要心惊胆战地担心路过的老人大为不同。

第二部里,维杰的“多智而近妖”,首先体现在它不再仅仅局限于模仿电影桥段来作案,他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影迷本质,设计了一场拍电影、写剧本的局,来反复推敲脱罪的可行方案。

其次,与第一部单打独斗相比,维杰在这一部更多是依靠拍电影这个局,将一众相关的合作伙伴拉下水,学会了借助外力来帮自己出谋划策。

另一方面,为了守住这个秘密,维杰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可谓是越来越疏离,一家人从相互理解,彼此合作的局面,变成了男主人独自保住秘密,谁也不肯相信的猜忌局面。

在第二部的结尾,虽然维杰依靠自己的布局再次成功脱身,但是梅拉等人终究是查明了维杰的作案手法。也就是说,在影片逻辑上,编剧坐实了对男主角维杰的有罪推论——维杰的确为了给一家人脱罪而犯了法,只不过法庭找不到足够的证据来给他定罪。

和中国的电影市场行情不同,《误杀瞒天记2》显然不存在要求主角最后必须伏法的审查压力,因此,本片也算是能够比较好的贯彻了延续自第一部的核心叙事模式——展现维杰是怎样在看似最艰难的绝境里实现自我脱身的。

只不过,为了制造这种所谓的绝境,编剧多少有些露怯,片中不止一个配角角色都有些强行设计的痕迹。比如那个在七年前目睹维杰藏尸的告密者,以及与维杰合作电影项目的老者。

前者聪明到能对七年前某一晚上的细节记得清清楚楚,后者傻到明知道维杰曾经的过往,却在最初一点也不怀疑他写作剧本的动机。

与第一部电影中配角人物被严丝合缝地扣入整个迷局的巧妙做法不同,续集中这两个配角明显过于功能化,过于刻意。

可以看出编剧为了能够想出一个更精妙、更高智商的犯罪手法,胜过观众,真的是使劲了浑身解数。哪怕情感线因此变得不顺畅,节奏变得前后不一,也要坚持让维杰完成最终在法庭上的终极反转。

只不过,这个反转虽然制造出了极大的叙事 *** ,从商业层面来说还算成功。但毕竟,无论是影片中想要断案的警察,还是讲述故事的编剧本人,都早已因为过于急功近利而越过了那条红线。

如此一来,续集最终在主题立意上实现的效果实则是“破而未能立”。维杰的藏尸真相最终被查出来,似乎暂时证明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法理”,但既然警方早已越过法律界限靠阴招来复仇,那么最终维杰的成功脱罪自然而然也就变得 *** 不足了。

反观国产版的《误杀》,其在叙事策略上相比于原版,最明智之处正在于“快刀扎乱麻”,在最 *** 时刻果断结尾。

其实《误杀瞒天记》的这个故事本来就是一个靠引发观众情感共鸣而取胜的电影,硬桥硬马的推理逻辑并非其强项,越是冗长,越容易让观众回过味儿来意识到影片的逻辑漏洞,也就失去了原有的 *** 。

也许,关于电影叙事策略的真谛,十多年前的火云邪神早就一语道破天机了:

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

更多《七年以后》(曾经的小说神作)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