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
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如何翻译? 颇有所为说的是陆游的什么?
陆游对词的认知与创作,在思想深处是颇有矛盾的。
他认为词不登大雅之堂,不能与“言志”的诗相提并论;但实际上却非常喜欢填词,并乐此不疲。
他在《长短句序》中说:“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
今绝笔已数年,念旧作终不可掩,因书其首,以志吾过。”
从理性上说,他站在士大夫立场上,仍以词为小道,并对早年“汩于世俗”作词而“悔之”。
这种观点是相当陈旧的,在当时就是落后的,是对词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贬抑与否定;但从感性上讲,他非常喜欢作词,虽然对自己曾经作词“悔之”,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虽说“绝笔已数年”,实则后来仍写了许多词;虽曰编辑词集是为了“以志吾过”,实则爱而不舍,不能丢弃。
这种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还反映在他对词的评价上。
他对前人的词作或词集,做过一些题跋,其矛盾思想在这些题跋中,得到集中而突出的反映。
他在《跋〈花间集〉》时说:“《花间集》皆唐末五代时人作,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叹也哉!或者亦出于无聊故耶?”
彭孙遹云:“词以艳丽为本色,要是体制使然。”
(《金粟词话》)《花间集》多系西蜀词作,在晚唐五代时期,四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反映市民情绪与统治阶级享乐思想的词,得到空前的发展。
陆游对《花间集》作者的责难,既与晚唐五代西蜀的社会不符,又反映出他的文学观念的正统,以“言志”的诗衡量言情的词,因此对《花间集》的词人只写艳情而不顾国计民生极为反感,但他对前人的一些词作,则极为欣赏,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他说:“飞卿《南歌子》八阕,语意工妙,殆可追配刘梦得《竹枝》,信一时杰作也。”
(《渭南文集》)又说:“昔人作七夕诗,率不免有珠栊绮疏惜别之意,惟东坡此篇,居然是星汉上语,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学诗者当以是求之”(《渭南文集》)。
他谈的是温飞卿与苏轼的词,但最后却说“学诗者当以是求之”。
可见,他对词与诗的体格是不大分辨的,甚至可以说词法与诗法是一致的,没有区别的。
正因为如此,他在评陈师道词时说:“陈无己诗妙天下,以其余作辞(词),宜其工矣。
顾乃不然,殆未易晓也。”
(《渭南文集》)诗词异体,作法自别,一位作者擅长此而不擅长彼,这是常见的现象,有什么奇怪?
陆游对陈师道工诗而不工词不大理解,说明他对诗词之体格微妙区分是不大了然的。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以及对诗词作法不分的观点,反映在他写词上,不是自觉地遵守体格,而是自发地填词。那么,他对词的本色、特征,不是那么精到和谙熟,于是就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诗人之笔填词,出现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
扬帆起航的诗句?
《送人南游》
年代: 唐 作者: 郑巢
南京路悄然,欹石漱流泉。远寺寒云外,扬帆暑雨前。
雁行回晓岫,蜃色上湖田。更想清吟处,多同隐者眠。
《寻天台山》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吾友太乙子,餐霞卧赤城。
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
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
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
《曾东游以诗寄之》
年代: 唐 作者: 皇甫冉
出郭离言多,回车始知远。寂然层城暮,更念前山转。
总辔越成皋,浮舟背梁苑。朝朝劳延首,往往若在眼。
落日孤云还,边愁迷楚关。如何溆花发,复对游子颜。
古寺杉栝里,连樯洲渚间。烟生海西岸,云见吴南山。
惊风扫芦荻,翻浪连天白。正是扬帆时,偏逢江上客。
由来许佳句,况乃惬所适。嵯峨天姥峰,翠色春更碧。
气凄湖上雨,月净剡中夕。钓艇或相逢,江蓠又堪摘。
迢迢始宁墅,芜没谢公宅。朱槿列摧墉,苍苔遍幽石。
顾予任疏懒,期尔振羽翮。沧洲未可行,须售金门策。
《龙眼矶》
年代: 宋 作者: 陈造
谁谓石一拳,不作江流碍。
朝来扬帆西,瞥若骥历块。
龙眼风火矶,培塿视华岱。
似闻潢潦时,亦复鼓湍汇。
凿去本不难,奇巧禹所爱。
其上嘉树密,其侧鱼网晒。
居惟羡渔乡,复欲老犊背。
西归傥得此,庸敌七里濑
《送僧还日本》
年代: 宋 作者: 钟唐杰
上人海东艉,才华众推优。
学道慕中国,於焉一来游。
武林忽相遇,针芥意颇投。
儒道虽云异,诗酒喜共酬。
况兹古名郡,佳罕与俦。
湖山快吟览,胜迹恒追求。
合并惜未久,又理东归舟。
扬帆渡鲸浪,帖帖如安流。
殷勤不忍别,缱绻难为留。
临风极遐睇,目断扶桑陬。
他时托芳字,还能寄余不。
《再次前韵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陈造
起柁扬帆趁便风,狎鸥惊雁水烟中。
裹香荐彘聊随俗,计日听鸡等自公。
诗句涤愁收一一,酒杯浇别悔匆匆。
与君二纪陈雷契,犹遣时人笑两穷。
《送僧归护国寺》
年代: 宋 作者: 王化基
振锡诣华京,频频答龙灵。
玉阶前见佛,金口内开经。
论道穷幽赜,深玄极杳冥。
褒崇恩烂熳,教化语丁宁。
传和心中印,镌为坐右铭。
云飞来北阙,鹤梦去东冥。
鼓棹辞梁苑,扬帆过洞庭。
到山开御札,鸾凤满岩扃。
带有“全”字的诗词?
唐柳宗元《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清黄景仁《都门秋思》: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唐李贺《舞曲歌辞》:全胜汉武锦楼上, 晓望晴寒饮花露。吴娥声绝天,空云闲裴回。门外满车马,亦须生绿苔。 尊有乌程酒,劝君千万寿。
唐李白《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二首》:全胜若耶好,莫道此行难。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猿啸千溪合,松风五月寒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
唐张籍《旧宫人》:全家没蕃地,无处问乡程。歌舞梁州女,归时白发生。 宫锦不传样,御香空记名。一身难自说,愁逐路人行。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一朝秋暮露成霜完整版?
一朝秋暮露成霜,
几份凝结几份阳。
荷败千池萧瑟岸,
棉白万顷采收忙。
——《霜降》左河水
这首诗表达了在霜降时节里露、霜、阳光的表现情况及其存在的关系,描写了以荷花为代表的花草树木在临冬时节凋零的萧瑟情景,同时还表达了我国恰逢农业与农村“棉白万顷采收忙”的丰收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