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看的很过瘾(看后非常过瘾),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看的很过瘾(看后非常过瘾)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看的很过瘾(看后非常过瘾)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法治是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中体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要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为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强保障。7月18日至19日,第二次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新研讨班在四川宜宾举办。研讨班上,围绕充分发挥好法治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保障作用,15个试点地市分五个专题作重点发言,与会代表踊跃发言,观点碰撞,互学互鉴,收获满满。

会后,《法治日报》派记者深入15个试点地市,实地采访了当地充分发挥法治保障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绿色新难题、总结新经验、提升新理论,努力将研讨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实践。

河北秦皇岛:

依法决策锚定市域社会治理法治航向

近年来,河北省秦皇岛市不断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制定落实《秦皇岛市人民 *** 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规定》,细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要求,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每一项决策都关系民生,关系秦皇岛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系一流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进程。我们坚持依法决策,维护法治权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新成效。”秦皇岛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学彬对《法治日报》记者说。

健全机制提高公众参与实效

2020年10月1日,秦皇岛市 *** 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秦皇岛市人民 *** 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规定》正式实施。该规定突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决策理念,划定了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范围,对决策启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和决策公布、决策执行和调整等环节作出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并明确了决策的法律责任。

为了提高公众参与实效,秦皇岛市明确了公众参与的方式和程序,对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召开听证会及民意调查这三种方式的程序要求作出了具体规定。《秦皇岛市农贸市场管理办法》制定期间,就召开座谈会1次、书面征求意见10次、网络征求意见1次,各行各业人员参与50余人次,提出意见20条。

  

同时,秦皇岛市要求所有重大行政决策草案应当经市 *** 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审议决定,明确集体讨论情况、意见及决定应当如实记录,对不同意见应当如实载明,除依法不予公开的外,市 *** 重大行政决策应当通过多种便于社会公众知晓的途径及时公布。

严格程序提升决策科学水平

秦皇岛市高度重视《秦皇岛港总体规划》的编制,为了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该市组织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士参与规划编制与研究,并由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专家进行论证,加快科学推进秦皇岛港转型升级。

  

针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决策事项,秦皇岛市要求决策承办单位组织专家和专业机构就有关问题进行重点论证。秦皇岛市 *** 还遴选多领域高层次人才组建决策咨询论证专家库,决策承办单位优先从专家库中选择论证专家。

  

同时,秦皇岛市充分发挥风险评估功能,要求凡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且对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等方面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重大决策事项,决策承办单位应当对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环境风险、经济风险等进行综合评估。

  

农贸市场管理和停车服务收费直接关系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为了让群众的“菜篮子”拎出幸福感、停车不再闹心堵心,秦皇岛市 *** 在决策《秦皇岛市农贸市场管理办法》和《秦皇岛市机动车停车服务费收费管理办法》时,通过多种方式科学预测、综合研判、风险评估,并对受决策影响较大的单位、群体、有特殊困难的家庭和个人重点走访,当面听取意见,及时调整决策内容,保证决策科学。

双重审查发挥法律顾问作用

秦皇岛市严格落实双重合法性审查工作机制,市 *** 重大行政决策需经过决策承办单位法制审核机构和市司法局进行的双重合法性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率达100%。

  

同时,秦皇岛市坚持“逢决策必请法律顾问、逢涉法文件必请法律顾问审、逢大事必问法律顾问”,针对专业性强的决策还会采取论证的方式进行审查,不断提升依法决策水平。

  

目前,秦皇岛市 *** 及32个所属部门、9个区县 *** 、98个乡镇(街道)已全部建立 *** 法律顾问制度。制度运行6年多来,秦皇岛市本级法律顾问为重大行政决策、重大行政行为提供法律意见240余件,参与合作项目洽谈及审核协议、合同2600余件,充分发挥了 *** 法律顾问科学决策“智囊团”、依法行政“助推器”的作用。

  

“秦皇岛市不断提升法治建设水平,推动重大行政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充分发挥法治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保障作用。”秦皇岛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建明说。

重庆梁平:

依法行政决策护航高质量发展

“在交通管理领域,现市级层面把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某些特定条款规定的行为纳入城市综合执法管理,区级层面不宜对此作扩大解释……”2021年11月17日,重庆市梁平区司法局组织相关部门单位以及区 *** 法律顾问等相关人员,针对该区城市道路执法工作召开专题讨论会议。会后,作为区 *** 法律顾问的律师吴兴勇出具了这样的专业意见。

  

如今,像这样对行政决策召开合法性审查的讨论会、分析会在梁平区已成为常态。近年来,梁平区深刻领会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内涵,强化依法决策意识,遵循依法决策程序,千锤百炼决策的“广度、精度、硬度”,坚决杜绝随意决策、盲目决策、经验决策,以高质量决策兑现决策目标的如期实现,助推全区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

开门纳谏扩“广度”

为确保公众参与的广度,梁平区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等形式,让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充分参与 *** 重大行政决策。

  

2020年以来,区 *** 网站“意见征集”栏面向社会公众征集意见22次,收集意见37条。同时,召开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成果、城区供水价格调整等听证会、座谈会32次,充分听取各参会代表意见建议,吸纳并调整优化政策方案。

  

同时,为了让政策真正落地落实,梁平区印发《区行政机关政策解读工作办法(修订)》,政策性文件与解读方案、解读材料同步组织、同步审签、同步部署,并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实质性、形象化、通俗化解读。

  

为让集体讨论走深走实,梁平区制定《区 *** 全体会议制度》《区 *** 常务会议工作细则》等制度,明确集体讨论的组织和决定形式。班子成员敢提意见、善提意见、提好意见,与会人员踊跃发言,为正确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周密论证保“精度”

“我们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建立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充分论证决策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提升决策精确度、精准度。”梁平区司法局局长龚绍军介绍说。

  

2021年,梁平区编制完成《区 *** 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向社会公布,对包括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内的决策事项等进行动态管理。同时,梁平区成立 *** 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制定 *** 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工作规则,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开展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各项工作。

  

此后,梁平区聘任4名专家为区 *** 顾问,积极为区水稻产业发展、湿地保护等重大经济活动、重大工程项目提供参谋。同时,组织专家研讨对撤镇设街道等全区重大决策进行评审、咨询、鉴定并出具意见。2020年以来,全区依法行政决策280余次,其中,邀请专家或专业机构进行论证约占30%。

  

为让决策风险降到最低,梁平区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项目集中联合评审机制。2020年以来,全区共进行风险评估决策112件,约占全区行政决策的40%。

严密审核提“硬度”

决策提出或承办部门在草拟决策方案前进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风险评估;区司法局对决策草案进行合法性审查……梁平区严格划分重大行政决策责任分工,保障行政决策始终在法治化轨道上运行。

  

为了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积极作用,梁平区修订《区 *** 法律顾问工作规则》,聘请6名政治站位高、法治素养强、业务能力精、执业年限均在8年以上的区 *** 法律顾问,定期列席区 *** 常务会议。2020年以来,前置审查重大合同协议法律风险156件次。

与此同时,梁平区还建立区 *** 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决策事项不得提请决策机关进行讨论。2020年以来,组织区 *** 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等参加行政决策讨论会、分析会、评审会56件次,出具合法性审查意见书34份。这期间,梁平区无一例行政诉讼附带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败诉案件。

梁平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徐勇介绍说,通过始终坚持“增强法治源动力,释放发展新活力”,充分发挥法治在助推全区“产城景”融合、区域协同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领域的保障作用,以高水平法治 *** 建设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山清水秀城美、宜业宜居宜游”逐渐成为梁平区城市新名片。

黑龙江鸡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良法推善政

“民心所望,政之所向。”把黑龙江省鸡西市打造成“公平正义之城”,既是建设法治鸡西的实践,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近年来,鸡西市充分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良法推善政,为公权力画红线,给市域社会治理明规则。

  

鸡西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社会治理中遇到的难题颇多。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鸡西市颁布实施了《城市公园管理条例》《城市二次供水管理条例》《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5部地方性法规、3部 *** 规章,立法储备39部,为市域社会治理探索有效法治路径。

突出地方特色

居民饮用水短缺和水质不达标,曾是鸡西市民的切肤之痛。2014年,鸡西市供水工程被黑龙江省 *** 列入“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工程完工后,鸡西市民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实现了全天候供水,但居民饮用水安全和供水量不足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到了用水高峰,流出来的水脏得很。别说做饭,用来洗澡都硌硬。”家住鸡西市鸡冠区向阳楼2单元的刘大爷这样评价当时的水质。

  

原来,由于多数高层和地势较高的住宅供水压力不足,须经过供水泵站二次加压才能入户,而许多二次供水泵站无卫生许可证,且水窖、储水池不按规定定期清洗消毒,导致居民饮用水卫生存在安全隐患。

  

经慎重研究论证,鸡西市于2020年制定了《城市二次供水管理条例》,于2021年3月1日起实施。这是黑龙江省第一部专门针对二次供水出台的地方性法规,并首次将检察机关的行政执法监督职能列入地方性法规。该条例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鸡西市民二次供水的安全和质量问题。

  

鸡西市在地方立法中坚持突出地方特色,并吸纳市域社会治理探索创新的经验,及时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固化定型。

  

针对农村山林较多的实际问题,鸡西在制定《文明祭祀条例》时,设定了本市行政区域内禁止事项和禁止区域,并设置追思场所,为文明祭祀活动提供便利。在“春节”“清明节”“中元节”等传统祭祀节日期间,鸡西积极组织开展共祭、代祭等活动,既尊重了传统习俗和大多数群众意愿,又改变了封建迷信陋习,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倾听群众心声

晚风习习,鸡冠区北侧的穆棱河公园内,周边居民有的在健身,有的在纳凉,呈现一片祥和的景象。

  

“这也是立法给公园管理带来的变化。原来的公园普遍存在管理问题,甩鞭子的、打陀螺的、滑轮滑的随处可见,还有随意摆摊设点的,既不安全也不卫生。公园里的设施设备损坏也无人管理,大家意见非常大。”居住在鸡冠区祥光月秀2期1号楼的刘女士告诉记者。

鸡西市在地方立法上精准选择立法切口,避免通过一部“大块头”的综合法规一次性解决市域社会治理问题,侧重“小快灵”解决个性问题,围绕“问题”立法,以点上立法解决面上问题。除了《城市公园管理条例》,针对市容环境脏乱差、垃圾处理设施异味大、噪声扰民等问题,鸡西市及时出台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对公权予以明确、对私权予以保护,既保障城市运行管理正常进行,又确保公共设施邻近群众生活不受影响。

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鸡西市广泛听取群众心声,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出发立法,建立完善基层立法工作联系点制度,并设立21个立法联系点,把群众参与立法工作做细做实。

从细微处入手

居民养犬是每个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难题。2018年以来,鸡西市公安机关接到涉及犬类警情多达938起,因饲养犬只引发的邻里纠纷、治安案件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此,鸡西市积极推动《养犬管理条例》的制定,力求用法规解决基层治理难题。

鸡西市不断总结立法经验,创新立法工作机制,持续提高立法精细度和实效性。近年来,鸡西从公园管理、养犬、餐厨废弃物利用、市容环境卫生、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治理、文明行为促进等社会治理细微处入手,“立管用的法、立小而精的法、立特色鲜明的法”,使良法善政与社会治理高效融合,立法成为管好各类民生“小事”的有效手段。

同时,鸡西市以“大纵深”为治理原则,立足大视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在制度设计上,针对问题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将社会治理经验进一步提炼升华为法规制度,以法治思维确立法治权威,以共治思维推动系统解决,以底线思维防范重大风险,以创新思维引领持续发展,助推精准化社会治理,为鸡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内蒙古包头:

多措并举强化依法决策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各级党委 *** 、党政各部门坚持以 *** 法治思想为指导,抓住关键少数学法用法,强化依法决策,多措并举推进法治 *** 建设有序开展,依法行政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民主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法治保障。

抓关键少数学法促依法决策

包头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征宇介绍说,包头市把法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全市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打牢依法决策的基础。市委常委会、市 *** 常务会安排专题学法,解读行政处罚法、涉企行政行为法律风险点等,组织107名县级干部参加 *** 法治思想专题培训,市委党校安排法治内容13个班次,2704名各级干部骨干参训。开展全市国家工作人员通用法律法规知识测试,将 *** 法治思想和宪法、民法典、党内法规等作为必学必测内容,全市共9.4万人次参加。

  

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旗县区和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考核目标,法治建设考核目标占领导班子年度绩效总分10%,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依法决策已经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共识,“指挥棒”“风向标”作用进一步凸显。法治建设督察还被纳入市委、市 *** 督察内容,年度必有专项督查,年终述职必有法治板块。

完善制度建设确保依法决策

烟花爆竹管理是多年来城市治理的难题之一。为提高空气质量水平,减少全市火灾和人身伤害事故,减少噪声污染,包头市经过严格程序,出台了《包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点放孔明灯、堆燃旺火和焚烧祭祀用品的决定》。

  

包头市司法局局长张志刚介绍说,包头市抓住行政决策的关键环节,推进依法民主决策,防范决策风险,制定实施包头市人民 *** 工作规则、“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工作制度、重大决策出台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的实施细则,探索建立重大行政决策责任倒查机制,试行《包头市社会稳定风险责任倒查追究办法》,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已成为重要程序要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就是按照工作制度、经过严格的程序要求出台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全市建立完善了 *** 法律专家智库,出台市 *** 法律顾问聘用办法等系列制度,推行司法局局长全程列席 *** 常务会制度。增配20个编制成立“包头市法务中心”,统一审查市 *** 重大事项、政策和合同、协议等。中心成立5个月以来,已审核各类文件、合同、协议等573件。配齐市区两级 *** 及市直各部门法律顾问,公职律师从2020年的35人增加到今年的145人,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参与 *** 重大决策成为常态。

强化监督合力推动依法决策

包头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谢大纲告诉记者,包头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人大监督工作的意见》《市政协民主评议工作制度》等35个文件,形成较为完备的行政权力制约体系。“十三五”期间,市 *** 向人大报告工作150多次,人大对大气污染防治、食品安全、治安管理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询问16次,12个 *** 部门接受政协民主评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14件、政协委员提案1165件,答复率100%。

  

包头市连续两年开展 *** 部门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搭建 *** 与市民面对面交流、议政平台。开通了《行风热线》《聚焦执行力》等广播电视问政栏目,群众参与度高,“包头24小时警局”微信公众平台入驻单位235家,注册网民187万人,访问量达2.8亿次。

福建厦门:

深耕立法“试验田”丰富市域法治供给

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紧扣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求,遵循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深耕特区立法先行先试“试验田”,制定了一批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开创性意义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其中70多部属创制性立法。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厦门市充分发挥特区立法对创新社会治理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及重大立法事项向党委请示报告制度,极大丰富了市域法治供给,加速推动市域社会治理迈向现代化。”厦门市委依法治市办副主任、市司法局局长丁贤志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立法打造优质便利法治生态

2016年5月,厦门市颁布实施“多规合一”地方性法规——《厦门经济特区多规合一管理若干规定》,用法治方式有效绿色城市空间项目审批“各管一块”、规划冲突“老大难”问题,并通过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实现 *** 相关部门对城市空间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统管共治,从根本上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提高了审批服务效率,推动 *** 职能转变和社会治理转型。

  

“厦门市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行政执法、公共法律服务等领域立法,为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丁贤志介绍说。

  

为深化公正文明执法,厦门市制定《厦门市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若干规定》,推动在行政执法领域建立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制度,防止“一刀切”或者运动式执法,依法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2021年10月1日,《厦门经济特区公共法律服务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强化 *** 公共法律服务责任,以立法引领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

立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2015年,厦门市出台《厦门经济特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条例》。该条例围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从纠纷解决途径引导、非诉讼方式运用、纠纷解决组织发展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立法规制,促进以法治方式定分止争、规范社会行为。

  

参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以来,厦门市积极回应群众呼声期盼,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安宁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立法的初心所在,着力解决好群众的“头等大事”和身边的“关键小事”。

  

为了让人民群众居住更平安,厦门市制定《厦门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若干规定》《厦门市海上交通安全条例》《厦门经济特区轨道交通条例》《厦门经济特区电梯安全管理条例》等,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

  

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厦门市制定出台《厦门市物业管理若干规定》《厦门经济特区养犬管理办法》《厦门经济特区邮政条例》等一批针对性强、务实管用的民生热点领域法规,有效打通民生“堵点”“难点”。同时,修正《厦门经济特区老年人权益保障规定》《厦门经济特区无偿献血条例》等,让社会治理更有温度。

  

在近几年的群众安全感率调查和平安建设考评中,厦门市连续多次位居全省第一。2021年,厦门市还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称号。

立法提升特区高素质高颜值

近年来,厦门市始终以良法指导具体实践、以良法服务治理需求,不断提升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内涵。

  

厦门是著名侨乡和闽南文化发源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多年来,厦门始终注重加强文化保护立法,出台《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更好地延续历史传承、提升城市治理厚度。

  

位于厦门岛西南部的筼筜湖水清岸绿、白鹭齐飞,被誉为厦门的“城市会客厅”。厦门市聚焦生态文明领域,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厦门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批高质量首创性的地方法规,以法治力量精准治水、精心培绿、精细护蓝,为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筑牢生态之基。

江西吉安:

高质量地方立法促市域社会善治

没有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谁负责绿化养护?绿化工程怎样顺利移交管理?如何处罚毁绿行为……

  

5月13日,在《吉安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立法听证会上,来自社会各界的16名听证代表各抒己见。这是江西省吉安市书写全过程人民民主“吉安篇章”的生动实践。

  

“法者,治之端也。地方立法关键在于能不能‘立得住、行得通、用得好’。”吉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彭学凯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吉安市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立法职权,充分发挥立法的主导主动作用,秉承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原则,切实提高立法质量,为吉安市域社会治理夯实法治根基。

全过程民主

地处永丰县的江西广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吉安市基层地方立法联系点之一。近日,吉安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赴该公司调研座谈,认真听取职工意见建议,贯通立法联系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以前总觉得地方立法离我们很远,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感觉地方立法就在群众身边,人人都可以在‘家门口’为立法建言。”参加座谈的公司职工深有感触地说。

  

据了解,为将全过程民主贯穿于地方立法始终,吉安在全市范围内确定了41个基层地方立法联系点,基层群众通过立法联系点,就可以及时高效地反馈对地方立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立法机关则通过立法联系点打造“立法直通车”,与基层群众零距离、面对面,直接掌握“第一手”民情民意。近年来,吉安共收到9部地方性法规反馈的意见建议620余条。

  

“为多方参与听取民意,相关部门在召开地方立法座谈会、协调会时,要求有一定数量的行政相对人参加,不能只听取管理者一方的意见。”彭学凯介绍说,对涉及重大利益调整或有较大分歧意见的地方立法,吉安还组织召开听证会,充分听取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

  

此外,在编制地方立法规划计划时,吉安注重采纳人大代表提出的地方立法议案建议,积极邀请人大代表参加地方立法调研、座谈、评估、论证等活动。

全要素细化

近年来,吉安市围绕庐陵文化传承、城镇饮用水、农村人居环境、赣江保护、住宅小区管理、烟花爆竹燃放等事项专门立法,实现“小法办大事”。

  

“切小题目,坚持一事一法;切细内容,反复精细打磨;切准特色,绿色治理难题。”彭学凯告诉记者,吉安市地方立法以立法质量为导向,推进精细化立法,确保地方法规“实用、管用、好用”。

  

关注新时代热点难点,将突出矛盾作为选题突破口,避免“大而全”。改革领域立法,注重针对具体改革事项专门立法;民生和社会治理领域立法,则紧盯具体问题。

把“工匠精神”融入立法工作中,注重立法技术规范的运用,语言力求规范、准确、精炼,通过精雕细刻打造精品。如《吉安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历经12稿修改;《吉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召开立法调研座谈会、论证会等20余次,历经30多稿修改……

此外,以《吉安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为例,吉安市针对物业公司任性收费、服务质价不符等问题,从规范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及内容着手,明确服务标准、服务价格等作为合同必备条款,物业公司不得擅自调整服务价格。该条例出台后,全市小区物业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物业纠纷逐年下降。

全方位配套

吉安有着众多的红色革命遗址和红色文化资源,被称为“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湘赣边三年游击战革命遗址位于武功山南麓,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在“守护红色军事文化史迹”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中,吉安检察机关联合杭州军事检察院对该遗址进行全面寻访调查,共寻访革命遗迹和红色文化遗存60余处。

  

这一经验做法也被地方立法所采纳。新出台的《吉安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对红色文化遗存从调查认定、保护管理、传承利用和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范。

  

据了解,吉安市注重增强适用地方性法规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涉及全市地方性法规的案件,依法在司法实践中予以适用,促进立法与司法的“良性互动”。同时,高度重视立法的“后半篇”文章,将立法工作与执法、司法、普法等有机统一起来,推动市域立法落地见效。

  

为实现立法与执法紧密衔接,吉安市还针对部分实体性法规出台相关配套性规定,建立统一的行政裁量权基准,规范执法行为。在此基础上,出台督促落实地方性法规配套规定制定具体工作办法,使之成为一项常态性法规实施工作。

  

“普法是推动地方法规贯彻实施的关键环节。”彭学凯表示,吉安市做到立法与普法有机结合,把颁布实施的地方法规列入全市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学习内容,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做起,全市共29万人次参与法治宣传,引领带动全民自觉维护法治权威,使立法过程成为引导社会舆论、凝聚各方共识的过程。

四川宜宾:

健全体系筑牢市域公平正义防线

司法权力是国家权力,在国家治理中承载着重要功能。司法责任制改革后,“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成为司法权力运行新模式。四川省宜宾市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加快构建新型司法权力制约监督体系,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启示。

织密党内“监督网”

针对部分地区存在的司法权力运行不规范、越位缺位等问题,宜宾坚持以党的领导监督为根本,发挥党委政法委、司法机关党组主体作用,开展沉浸式监督,确保司法权力始终在正确政治方向引领下运行。

  

“市委组建专门巡察组,对市法院、检察院党组开展驻点巡察,同步对基层法院、检察院党组开展延伸巡察,县(区)党委组建巡察组对基层法院、检察院及其派出机构开展跟进巡察,对司法权力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政治体检’,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市委政法委牵头组建专家人才库,常态化开展市县联动交叉式案件评查,实行问题案件“一案一剖析一整改”,分条线、岗位、人员梳理风险等级,明确24类226项风险点,形成风险防控指引,按季度召开联席会研判处置,追责问责57人次,纵深推进政治督察和纪律作风督查。

  

此外,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党组监督职能,市法院党组印发履行党内全面监督责任7张清单,市检察院党组完善负面评价指标体系,以审务督察、检务督察为抓手,对司法权力运行中的不当行为精准发送通报函、督办函、警示函,并抄送派驻纪检监察部门,纪法协同整治司法乱作为、不作为,办案质效主要指标稳居全省前列。

拧紧权力“安全阀”

近日,叙州区某小区业主代表鲁女士将一面写着“心系老百姓,为民办实事”的锦旗送到宜宾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宜宾中院执行局积极启动执行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及时妥善解决他们的“办证难”表示感谢。

该批执行案件系叙州区某小区近100名业主买了房却因开发商长期办不了证,引发的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件胜诉后却因种种原因办证诉求无法实现。随后宜宾中院主动介入,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1个月内解决了长达数年的“办证难”,兑现当事人的胜诉利益,帮助业主拿到产权证书。

  

记者了解到,宜宾法院系统首创“四类案件”监管机制,将“四类案件”细化为28种情形,探索4种实质化监管方式,推进法律适用精细化,创新经验连续三年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案例。市法院构建院庭长主责监管、审管办专责监管、审判团队自律监管及综合部门协同监管大格局,对法官、辅助人员全覆盖开展案件、文书、庭审“三评查”,根据影响案件质效因素、案件类别设置182个监管节点,全流程静默化监管。

  

宜宾检察系统海量归集司法案例,严格落实类案检索制度,逐案生成检索报告,推进司法尺度标准化;制定12个规范性文件,形成检察办案职责16项清单,厘清司法责任追究与容错的界限,科学定权定责;按流程权限对各部门和岗位分级管理,对具有办案执法权的确定为A级风险,担负一般检察事务的确定为B级风险,其他部门和岗位确定为C级风险,对应制定防控措施,得到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肯定。

扩展智能“云通道”

“万院长,审判监督一体化平台系统监测到你院共有20件案件临近审限,相关案件清单已发送到您邮箱,请加强对相关案件承办人员的督促监管。”近日,宜宾中院审管办主任王付兵在日常登录审判监督一体化平台系统时,系统自动推送适时预警态势,在核实相关情况后,王付兵通过平台系统向相关院庭长发送了提示函。2022年上半年,依托该平台生成的相关信息和司法大数据,宜宾中院制发各类审管通报25期,发出督办函、警示函35份。

  

近年来,宜宾法院坚持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引领,继承和发挥作为“四类案件”监管系统研发应用首创法院的优势,进一步聚焦建立完善“新型审判监督制约机制”,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转变传统人盯人、人盯案的监管模式,推动平安建设由短期稳定向长治久安转变,对热点案件数量及主要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剖析案件规律及特点,为审判资源配置、党政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委托相关技术公司研发“审判监督管理一体化平台”,拓展司法大数据应用场景,实现监督管理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切实提升司法效率,增强了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

  

2022年以来,宜宾两级法院各项质效指标稳中有升,新收案件同比下降,诉源治理、诉内治理工作成效初显。今年1至6月,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案件38100件,同比下降5.16%;审结各类案件31946件,同比上升0.01%;未结案件6154件,同比下降25.22%;结收比87.16%,同比上升6.12个百分点,各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针对实践中司法权力制约监督效率不高、重点不突出、成果转化不明显等深层次问题,宜宾坚持科技支撑,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倒逼司法人员树立正确权力观。”宜宾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山东泰安:

“五案”机制做实做细执法监督

“我们把加强执法监督作为以法治保障市域社会治理的突破口,以‘五案’为抓手,让群众感受到身边的执法监督,用法治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山东省泰安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于瑞波说。2021年7月以来,泰安市委政法委通过“听案”常态化、评案专业化、督案精准化、备案规范化、不干预办案制度化的“五案”机制,把执法监督做实做细,做到了群众心坎儿上。

  

遇到案件时有法治“靠山”,碰到难事时能感受到法治温暖。泰安市在做好执法监督的同时,还通过做好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及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让群众感受到生活中暖暖的法治关怀。

“听案”但不干预办案

泰安市、县两级政法委全体干部每人每月参加“听案”不少于两次。各级政法委根据法院月初发布的当月公开审理案件目录制定“听案”计划,以机关科室或党小组为单位,随机组成3人至5人“听案”小组,旁听公开庭审案件。

  

“听后有音”是泰安市委政法委对常态化“听案”的要求。据统计,2021年以来,市、县两级政法委通过常态化“听案”累计向法院反馈问题建议227条,督促及时整改落实,当事人对“听案”的案件满意率达100%。

  

对每起案件的关注,还体现在规范化备案、不干预办案机制中。泰安市规定各县(市、区)党委政法委、市直政法各部门对重大事项情况要主动报告备案,并将报告备案制度落实情况纳入日常监督和政治督察范围,特别是对重大敏感案(事)件建立“一案一表”工作体系,实况跟踪工作进展、事态发展、处理结果。全市政法干警签订遵守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承诺书,在“一把手”带领下集体承诺宣誓。利用主流媒体、政法新媒体平台发布“三个规定”宣传内容,扩大社会的知晓率和支持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督案精准化评案专业化

督案精准化是“五案”机制的重要内容。泰安市对于上级交办或提请督办的案(事)件,通过登记、交办、督查、反馈、报告五个环节做到台账管理、挂账销号。通过落实政法委包案领导、承办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具体责任人“四级”包案责任制度,做到一起案件、一名领导、一个方案、一套人马、一抓到底。

  

在评案专业化中,泰安市将涉法涉诉 *** 案件全部纳入评查范围,构建起政法委统一领导、专班异地交叉评查、专家团集中评查的专业化评案格局。成立案件评查领导小组,抽调业务骨干组建10个案件评查专班,聘请20名资深律师、法学专家成立案件评查专家团,每半年开展一次集中评查,年终进行一次总评。评案以查清原执法司法案件是否存在错误瑕疵、 *** 当事人诉求是否合理合法、原 *** 化解工作是否到位“三查”为原则,从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办案程序、实体处理、 *** 化解等方面全面开展。去年以来,共督促176起涉法涉诉 *** 案件实现息诉罢访。

让群众感受到法治温暖

泰安市在做好执法监督的同时,积极做好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让群众感受到法治温暖。

  

据统计,2020年以来,泰安市通过“法援在线”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万余件。在法律服务方面,去年以来,组织全市律师为中小微企业开展“法治体检”1200余场次,提供各类法律服务2000余件次。

  

为加强矛盾纠纷化解,泰安市以“国泰民安”理念为引领,在全市统一创建“国泰民安”基层社会治理品牌。依托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市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配备“调解网上指挥中心”,实现矛盾纠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站办结”。今年上半年,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矛盾纠纷6558件,全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浙江丽水: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守护绿水青山

“珠村畈岸边疑似有非法船只停靠,请求处理。”近日,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湖山乡综合信息指挥中心收到一条由水域巡检无人机推送的信息,“美丽河湖面”治理一件事数字化应用场景当即下派任务至跨部门组成的仙侠湖执法中队,仅仅用时15分钟,执法队员就到达现场并完成处置。

  

这是丽水以“一支队伍管执法”为切入点,全力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绿色基层治理中执法难题守护绿水青山的一个缩影。

  

丽水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赟近日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丽水以“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积极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坚持把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作为关键一招,突出源头治理、专项治理、系统治理,扎实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全力争创全国法治 *** 建设示范市。

规范行政行为

4月15日,丽水公布2022年度市 *** 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记者发现,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目录等7个项目在列,并标明了承办单位、决策程序、时间节点等,一目了然。

丽水积极推动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化管理有效覆盖,配齐9个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配套制度,全市487项决策事项纳入目录清单管理,确保决策法定程序得到有效执行。

  

“第一次感受到镇党委、 *** 这么重视法治乡村建设,通过合法性审查,我对村规民约制修订更有思路了,要以法治引领善治。”庆元县黄田镇姚村党总支书记李志飞的感慨,道出丽水推进乡镇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试点的变化。

  

丽水出台合法性审查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发布规范性文件、行政合同审查系列标准,探索形成“党政办+司法所+法律顾问”的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山区模式”,173个乡镇街道实现审查力量、审查范围、审查机制全覆盖。

  

如何让合法性审查插上数字化翅膀?缙云县壶镇镇 *** 内,壶镇司法所所长吕佳励正在指导法制员使用“法务码”。“打开‘法务码’就可以搜索到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经办人员将合同上传,法制员初审后,司法所工作人员会及时进行二次审查,确保每份合同应审尽审,从源头上预防纠纷。”

  

丽水全力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健全“综合行政执法+专业部门执法+联合执法”执法体系,全面推行省行政处罚办案系统,应用率达98.48%。制发全省首个案卷评查标准,倒逼行政执法质效提升,2021年,丽水市一审行政诉讼发案量较上两年同期平均值下降10.41%。

聚焦争议化解

前不久,丽水市行政复议局工作人员跋山涉水3个多小时,深入争议林地作调查、勘绘地形,听取各方意见,最终通过现场说理释法,妥善化解一起山林纠纷复议案件。

  

丽水积极践行“复议为民”理念,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机制建设,行政复议能力和公信力上持续上升。2021年,丽水行政复议申请数量与一审行政诉讼案件数量比在1以上,与2019年相比上升75%,行政复议调解率达49.74%,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起由相邻纠纷引起的案件中,申请人张某某不服某县公安局对其作出的治安处罚决定,提起行政复议。经过复议工作人员反复沟通协调,因琐事积怨已久的当事各方消除隔阂,避免了3起案件进入诉讼程序,既减少了各方诉累,还修复了邻里关系,彰显了执法温度。

  

为深化府院检联动化解机制,丽水积极开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专项行动,召开跨域联席会议10次、案件形势分析研判会议109次,定期分析点评案件形势,会商措施。2021年,丽水土地资源领域、乡镇(街道)行政诉讼发案量分别下降10.3%和77%。

加强全域联动

丽水全面压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推动法治建设纳入市县两级党委、 *** 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和政治巡察,形成系统治理。

  

“审查各类议题、合同等涉法事务130多件,采纳修改意见700余条。”丽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要负责人雷金松在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上这样述法。丽水实现市县乡三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与测评全覆盖,并延伸到人大、政协、司法部门及市属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

丽水首创“五制度一专班”(点评、交办、亮晒、通报、督察和法治丽水建设工作专班)工作模式,先后召开法治丽水建设点评会5次,一对一交办任务清单、问题清单923件(次)。

行政非诉执行案件是否执行到位关乎司法权威。松阳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阙福亮告诉记者,该院在办理相关案件后,主动向县人大常委会专题汇报,通过专门协调督办,形成会议纪要,明确行政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应当向司法行政机关备案,并将执行情况形成财务报告与审计报告,形成闭环管理监督机制,完成县域层面行政执行制度补漏工作。

丽水市人民检察院和市司法局联合出台共同推进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工作意见,推进行政非诉执行案件专项治理,758件非诉执行案件全部化解销号。此外,丽水还督促行政败诉案件责任单位启动过错责任调查程序,切实擦亮督察问责利剑。

广东广州:

法治保障绿色旧楼加装电梯难题

“多亏了司法所、调解室和街道工作人员,及时介入调解施工方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又指导我们逐步推进电梯加装工作。”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梅花村街道钟厂宿舍的梁叔说,如今加装电梯已运行半年多,困扰老年人的“下楼难”问题不复存在,“下楼不再有顾虑”。

旧楼加装电梯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广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孙太平介绍说,近年来,广州针对旧楼加装电梯“落地难”问题,从政策保障、人民调解、行政复议、法治宣传等方面着手,为旧楼加装电梯“落地难”开出“法治良方”,以民生小切口推动实现社会大治理。截至2022年6月底,广州已累计完成加装电梯规划审批13351台,惠及逾百万人。

推动提档增速

作为一线特大城市,随着居住人口年龄增长,旧楼加装电梯逐渐成为居民的迫切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广州需加装电梯老楼至少5万栋。由于涉及住户人数多,业主各有诉求,许多旧楼安装电梯工作进程久拖不决。

为确保源头绿色“下楼难”“审批难”等问题,解决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出行难的现状,广州通过制度性安排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有效推动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作。

  

2012年,广州率先出台 *** 规范性文件《广州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试行办法》,提出“双三分之二”业主决策机制。2016年、2020年,先后出台和修订《广州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办法》,构建涵盖程序规定、技术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制度体系。为了更加方便居民报装工作,2020年,广州在全国率先出台《广州市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指引图集》,内容凝结全市成功加装电梯的千余宗典型案件,包括绿色“裙楼式”住宅不落地加装电梯的技术难题等。

走进越秀区黄花岗街水荫路34号大院,院内数十栋楼崭新的电梯运行有序。院里大榕树下,不少银发老人正纳凉聊天。该大院是广州中心六区首个推行连片加装电梯的试点小区。2019年,广州市出台《加快推进广州市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在全国率先试点“集中申报、统一规划、统一审查、批量施工”的成片连片加装新模式,旧楼加装电梯速度明显加快。

  

作为加装电梯需求强烈的老区,越秀区先行先试打造了一批加梯“网红点”,不断将精细化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社会治理最小单元。受益于《行动方案》,水荫路34号大院在多年来累计加装12台电梯的基础上,开展连片加梯工作。几个月的时间,新增18台电梯,而且居民报建的时间大幅缩减,协调难度也大大降低,居民装电梯还用上“批发价”。

助力定分止争

为依法有效化解旧楼加装电梯协调难等矛盾纠纷,广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协商协调机制,把普法释法析法融入加装电梯矛盾纠纷调解全过程,实现加装电梯纠纷隐患排查全覆盖、预防无死角。

  

越秀区梅花村街道东兴南菜市场楼上的居民楼,受限于加装条件,唯一可行方案是电梯建到四楼,再经步梯到达各家楼层。可是,这需要拆除4楼陈伯家阳台的部分外墙。家里的孙子刚出生不久,老人强烈反对。

  

越秀区妇联副主席、梅花村司法所原所长赖英艳组织以其名字命名的“英艳”家事纠纷调解工作室力量,联合街道 *** 维稳中心、社区工作人员等上门做陈伯的工作,过程一波三折,老人左右摇摆后,始终没有同意方案。

  

高楼层业主刚燃起的希望又一次落空。调解工作组开展实地考察,结合图纸找到新的方案,并换位思考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进出路线可弧形调整,且施工砸墙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电梯建成后您家就是电梯入户,每天推着婴儿车带孙子晒太阳、逛公园都方便了。”

  

陈伯认识到这对于全楼邻居都是利好,同意了电梯安装方案并大度表示不用补偿,还现场签订调解协议。

  

这是广州织密矛盾“调解网”的缩影,目前全市有人民调解委员会3389个、个人调解工作室51个、人民调解员17462人,实现镇(街)、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人民调解网络。

绿色堵点难点

随着旧楼加装电梯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共性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针对加装痛点堵点,广州发挥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和主渠道作用,对症下药,大力化解涉及旧楼加装电梯“资金筹集难”“规划许可难”等问题,为这项民生工程打通“任督二脉”、按下“快进键”。

  

2019年,广州承办了“方某诉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关于旧楼加装电梯提取住房公积金的复函》案”,推动了旧楼加装电梯提取公积金惠民政策落地,实现了“办理一案、规范一片、推动一策”的积极效果,为广东乃至全国旧楼加装电梯提取公积金提供了范例,该案获评“推进中国法治进程十大行政复议案例(1999-2019年)”。

  

同时,通过办理旧楼加装电梯行政复议案,行政复议人员深入现场一线,加强对电梯选址、通风采光、结构安全、消防通道等规划焦点问题的调查审查,在支持旧楼依法加装电梯的同时切实保障低层业主的合法权益。广州还组织行政复议案件回访活动,据统计,近三年来,该市复议办共办理旧楼加装电梯行政复议案件640余件,旧楼加装电梯发案率7%,复议后80%的案件妥善化解。

江苏南京:

法治理念深入市域社会治理末梢

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洲岛家园社区居民陆女士经常将电动自行车推进电梯,上楼“飞线”充电。社区网格员徐双双在巡查中发现后,耐心劝导并提醒陆女士此行为涉嫌违法,并邀请她参加每月15日在社区“微网格服务驿站”开展的法律大讲堂活动。

据了解,自江苏省南京市全面推开“精网微格”工程后,建邺区江心洲街道洲岛家园社区被划分为47个微网格,依托建立的“全员额”微信群,微网格员“时时在线”,不仅将各类管理和服务延伸到每个家庭,还将微网格打造成普法工作微平台,将法治元素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这是南京市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深入社会治理末梢的一个缩影。在近日举行的第二次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新研讨班上,出席会议的南京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鲍陈以《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彰显依法治理威力》为题,重点交流了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南京市坚持以良法促善治、以法治惠民生,通过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深化法治实践,推动法治宣传教育贯穿试点工作全过程、各环节,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的“南京经验”。

建立夯实大普法格局

据介绍,南京市“八五”普法规划中,每年都将法治宣传教育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为市委、市 *** 年度重点工作,成立并定期召开市、区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会议,明确34个部门试点法治创建任务。南京市法宣办、市司法局不仅通过推进年度履职评议,动态调整更新普法责任清单,还对全市法治宣传教育重点单位开展定期督查和量化考评通报,确保“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到实处。

  

据悉,南京每年都组织开展机关“万人学法”竞赛活动,已累计13万人次参加。其中,通过常态化举办市管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培训,组织2440名市管领导干部旁听法庭庭审,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水平不断提升。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创新人大代表选案旁听评议庭审工作机制,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支持配合下,推动实现了旁听庭审工作由代表程序性参与向实质化监督迈进,实现了由“被动受邀”向“主动参与”、由“被动听案”向“主动点案”、由“被动旁听”向“主动评议”的三个转变。

  

南京还着力推动公职人员学法,将法治教育融入司法执法人员初任、任职、在职全过程,平均每年组织2500名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培训考试。

着力丰富普法载体

在创新普法载体过程中,南京建设了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法治传播体系,做到精准普法、有效普法、高质量普法。其中每年组织宪法巡回宣讲、“我与宪法”微视频展播、宪法进宾馆进影院进地铁等系列宣传活动600余场次;开展民法典宣教1060余场,覆盖面达640万人次。

  

为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取得实效,南京还将法律知识纳入教师招考、职称评先、教育督导,所有学校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法治副校长”全覆盖。目前,南京共建设全国和省市宣传教育阵地265个,已建成“聚焦长江”水法治宣传园地、国家安全教育馆等全国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为扩大企业面法治宣传、防范企业风险,南京还围绕劳动纠纷处理、知识产权保护、融资风险规避、合同风险识别等问题,持续开展“法企同行”“中小企业法律服务专项行动”等活动,提供更加优质的普法套餐。

  

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南京市溧水区柘塘街道荷花社区党总支搭建了“荷邻有约”援法议事平台,每月定期开展两次“说事议事”活动。“通过群众民主协商,畅通诉求渠道,真正把问题解决在社区、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拓展了乡村法治宣传成效。”荷花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康龙介绍说。

依托人才优势普法

南京市特别注重依托法治人才优势培养法治宣传骨干,形成了边执法、边服务、边普法的特色。其中通过建强“政法网格员”队伍,将1.6万名政法机关干部、律师、法学会会员等编入1.2万个基层网格,依托“网格巡回法庭”“网格法律服务驿站”“网格法治学堂”等载体,针对高空抛物、物业纠纷、居住权等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南京市雨花台区委政法委还依托“三官两师”(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和心理咨询师)进网入格工作机制,为社区网格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并解答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物业管理等方面法律问题,通过群众出题、社区领题、“三官两师”破题、上级政法机关评题的工作机制,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据了解,南京积极拓展普法志愿者队伍,制定普法志愿者章程,招募志愿骨干900余名,推进“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开展法治直播讲座、网络普法集市、法律公益服务等活动567场次,受众达69万余人。其中江宁区司法局将法治宣传教育延伸到江宁大学城各高校,发动辖区20多万名大学生积极参与法治视频、动漫、微电影创作,凝聚青年群体参与社会治理合力。

  

南京市还紧贴民生需求,推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强化“以案释法”实效。其中南京两级法院每年通过媒体公开报道案件超5000件,案件解决过程成为全民普法公开课。依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项目库,收集“法治保障”方面项目22个,通过广泛深入宣传,促进各类试点工作责任主体依法履职,全力确保市域社会治理在法治化轨道上运行。

安徽宣城:

培育法治家庭激活治理最小细胞

“隆兴桥上走一走,什么烦恼都没有”“隆兴桥上拢人心,化解纠纷一身轻”……在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孙村镇玉屏村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古桥位于玉屏村中心村,是村民休闲场所。村里把百姓说事点设在了这里,每月逢十开讲说事。

  

这里是家庭的法治课堂。在这里,干部群众说事议事、调解矛盾纠纷、开展法治宣传。

  

近年来,为有效提升家庭成员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打通全民普法“最后一公里”,宣城市开始实施“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群众“衣食住行”等生活环节,由点及面推进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建好“百千万法治家庭”,激活社会治理“最小细胞”,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让法治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真正发挥保障作用。

让法治浸润家庭

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宣城市从法治建设需求出发,利用家庭重要地位,实施“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培育县级10000户“法治家庭”示范户、市级1000户“法治家庭”标兵户、100户最赞心动“法治家庭”,教育引导家庭及其成员充分认识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认真学法、自觉守法、正确用法。通过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法律体系、法律制度层面的知识普及,探索建立“法治家庭”及单位、学校、社会实践“四位一体”法治宣传新模式。

  

宣城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夏建新介绍说,宣城市委、市 *** 高度重视这项法治建设工程,将其纳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内容总体推进,市委常委会、 *** 专题会议经常性研究,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调度。建立“法治家庭”培育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与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沟通“法治家庭”创建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法治家庭的培育过程就是法治宣传不断深入、法治建设基础不断夯实的过程。宣城市通过开展“守法圆梦”“春风化雨”“与法同行”等主题活动,出台《党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实施办法》,将法治家庭建设明确列入《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着力构建党委领导 *** 负责、多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协同推进工作格局。

  

宣城有着深厚的徽文化底蕴,推广“一县一馆一公园”“一村一屋一广场”建设,因地制宜将法治元素融入公园、广场、书屋等,建成城区法治文化馆(公园)14个、农民法治公园(广场)174个、法治书屋864个,实现“抬眼见法,随时学法”,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培育群众法治素养,让法治文化浸润更多家庭。

  

此外,宣城依托普法微信(微博)、村居法律服务微信群等普法平台,构筑起“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法治宣传网络,源源不断将“法治快餐”送到每个家庭,提高群众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

为治理夯实基础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为这么大点事吵来吵去值得吗?听我的,都坐下来消消火……”夏日的午后热气逼人,广德市新杭镇乡贤调解员沈德山拉着两个争吵不休的村民坐下,开始语重心长地开导教育。

今年68岁的沈德山,是该镇箭穿村人,曾在新杭镇担任镇长,退休后回到家乡,组建“德善乡贤工作室”,凭借在十里八乡间威望高、口碑好,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宣城将培育“法治家庭”作为推动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的重要手段,以家庭这个社会“最小细胞”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德法共建”机制,以“六无六带头”为标准(即无家庭暴力,无非法宗教活动,无邻里和家庭纠纷,无涉黄涉赌涉毒和传销行为,无违规违法 *** ,无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即带头尊法,带头学法,带头守法,带头用法,带头诚实守信,带头传承和弘扬好家风),深入推行“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为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宣城对法治家庭的培育设计了严格程序,需要通过“基层推荐、逐级审核、公众投票、综合评审、媒体公示”五大流程,同时建立健全一个管理办法、一套评议标准、一部考核细则。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法治家庭’建设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不仅需要地方党委 *** 坚强领导和精心组织,还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夏建新说,实施“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是社会高效治理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从培养家庭“法治明白人”开始,逐步培育一个个“法治家庭”,由点及面,让法治思维、法律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实现全民法治素养提升。

以需求保障培育

在泾县茂林镇濂长村村口有座“新风堂”,其前身是“濂长大会堂”,承载着村民诸多记忆。经村里改造后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免费提供给村民操办红白事酒席。

  

“过去村里办红白事都流行大操大办,大家相互攀比,铺张浪费,很多村民心里不情愿,但是没办法。”濂长村党支部书记徐金林说,村里设立“新风堂”,制定了红白理事制度、红白事执行标准,号召大家在这里按标操办红白事,破旧俗、除陋习、树新风。

  

在实施“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中,宣城各地注重在法治实践一线培育“法治家庭”,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探索拓展“法治家庭”功能,将“法治家庭”培育工程打造成丰富法治供给的载体,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民心工程。积极探索激励机制,设立“金农法治家庭贷”,建立“法治家庭”授信档案,让崇法尚德成为现实红利。推行“普法微积分”制,将村(居)民学习法律知识、化解邻里纠纷等学法用法活动记入普法档案,通过积分兑换礼品,带动形成“比、学、赶、超”的尊法守法氛围,孵化更多“法治家庭”。

  

随着“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不断深入,宣城市刑事案件发案量、公共安全事故数逐年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逐年提升,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逐渐形成。

新疆阿勒泰:

法治保障绘就百姓生活幸福画卷

引进30余所高校百余名法学专家,依托法治培训平台,为群众打造家门口的法学院;2400余名“法律明白人”奔走乡间,带领群众学法用法,促进乡村稳定和谐;“法治教育基层行”大宣讲,用群众喜爱的方式讲群众需要的法律知识;“马背法治宣传队”双语普法进牧区,让党的政策、法治的声音传送到“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新疆 *** 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以招才引智为突破助力法治建设、以学法普法为基础筑牢法治基石、以成果转化为落脚点深化法治实践,让法治保障绘就百姓生活“幸福画卷”,为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阿勒泰提供了强有力法治保障。

打造“家门口的法学院”

“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阿勒泰地区因地制宜,以强化法治保障为抓手,围绕普法‘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三个关键,探索具有时代特点、地域特色的阿勒泰普法新路径。”阿勒泰地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朱新说。

  

据介绍,为打破法治、法学师资人才匮乏瓶颈,2021年年初,阿勒泰地区积极与北京大学、新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全国30余所知名高校取得联系并吸纳专家教授建立起“阿勒泰地区法治建设专家师资库”,开创性开办“法治讲堂”,通过综治视联网,将培训课堂延伸至各级各部门和各乡(镇)、村(社区),让各族干部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高水准法治培训。

  

在引进“法学专家”建设法治高能师资库的同时,阿勒泰地区还从抓住“关键少数”入手,建立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讲法学法制度,每次中心组学习前由执法司法单位“一把手”讲法半小时,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示范带动全地区各级各部门单位学法、用法、依法行政能力水平,推动政法干警包乡挂村联户制度,有效夯实了基层法治建设根基。

“法律明白人”基层释法

木娜西是青河县阿热勒乡喀让格托海村的“法律明白人”,近两年来,她先后开展法治宣传70余场次,参与调处化解邻里矛盾纠纷100余起。

  

在普法重点上,阿勒泰地区立足实际、紧扣问题,点对点培养壮大基层“法律明白人”队伍,突出守边护边等特殊使命,为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打下坚实基础。

  

为深化源头治理,从根子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酒驾醉驾等多发案件,今年以来,阿勒泰地区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在全地区开展全民覆盖“法治教育基层行”宣讲活动,“以案释法”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25起电诈、酒驾等典型案例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面对面剖析,让大家从一个个具体案例中吸取教训、增强法治意识。

“普法轻骑兵”接地气

针对边远农牧村和牧民转场流动性大、语言交流有障碍的实际,阿勒泰地区专门抽调地县两级执法司法单位60余名干警组成15支“普法轻骑兵”小分队巡回进行“双语普法”,以“马背上的宣讲”“冬不拉弹唱普法”“毡房说事点”等特色方式,常态化深入乡村和牧场开展普法宣传,面对面解答群众涉法问题,确保普法宣传不漏一村一户一人。

  

阔克尔图村村委会主任吾那尔别克·塔什说,在“普法轻骑兵”小分队帮助下,通过民主管理、依法治村,积极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提高了广大村民参与意识。

  

朱新说,阿勒泰地区将持续深化打造边疆民族地区普法新模式,凝聚各方普法力量形成整体合力,着力打造特色普法品牌,让法治宣传教育强起来、实起来、暖起来,让法律知识进到家家户户,实实在在提高各族干部群众法治意识,形成人人争当“法治带头人”良好氛围,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习惯,努力建设更高水平法治阿勒泰。

北京昌平:

法治护航市域社会治理提档升级

在位于北京市西北部的昌平区,坐落着亚洲第一大社区天通苑,其与位置相近的回龙观被合称为“回天地区”,曾是北京城市治理的痛点区域。同时,昌平区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地区,流动人口大幅超过户籍人口,复杂的区情考验着昌平区的社会治理智慧。

  

昌平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薛春江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作为市域社会治理创新试点地区,昌平区坚持将优化法治服务作为抓手和保障,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效,助推了平安昌平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推动法治服务最优化

几天前,刘先生刚走进昌平公安分局户籍办事大厅,身披绶带的引导员就迎了上来,主动询问要办理的业务,并将其引导至相关区域。“这次来咨询体验真好,引导员、业务员都热情耐心,我的问题也给解释得很清楚。”刘先生说,他真切感受到了公安机关为民服务的态度。

  

据昌平公安分局人口管理和基层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落实“放管服”政策要求过程中,昌平分局创新建立“民意感知工作室”,不仅以“三米微笑、一米问候”原则接待办事群众,更抽调专业人员按当天窗口业务60%的比例电话回访办事群众,征求意见建议,主动回应群众新需求、新期盼。

  

“民意感知工作室”“情感调解室”“安居诊疗车”……一批特色服务品牌近年来在昌平区不断涌现,“紧盯民意”成为该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工作的鲜明特色。

  

薛春江告诉记者,昌平区紧抓便民利民举措,在扩展服务阵地的基础上,努力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渠道。

  

2019年9月,针对“回天地区”人口密集、法律服务需求量大的实际,位于天通苑东小口镇的公共法律服务东部分中心投入使用,公证处、法官工作站、律师服务团、调解专家团等专业队伍随之入驻,“回天地区”群众享受到了家门口的贴心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如今,昌平全区两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分中心、7个镇级公共法律服务站和125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室,织密了“回天地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15项车驾管业务纳入属地派出所“一站通办”,换证、补证家门口也能办;网上立案、开庭、缴费等在线服务,让群众在“网上办”中感受到“办事不再难”,政法服务水平随着一项又一项惠民服务的落地而明显提升。

法治服务对象精准化

5月27日上午,由昌平区民政局联合区委网信办组织的“安全使用手机,预防网络诈骗”线上讲座,再次覆盖全区100余家养老机构近万名老年人和工作人员。

记者了解到,针对老年人这一电信网络诈骗高风险群体,昌平区专门制作了通俗易懂的漫画、视频等反诈产品,政法单位自编自导反诈节目,社区村工作人员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进行传播宣传,合力为老年人群体筑牢防诈屏障。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探索中,我们努力回应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化法律服务需求,努力做到精准施策。”薛春江说。

据了解,围绕“精准”目标,昌平区针对老年人群体做专反诈中心,成立23个劝阻室、1400余支宣传队,预警劝阻150万余人次,止付挽损4.8亿元;针对困难群体,全区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坚持“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累计提供咨询6.8万余人次;针对流动人员,全区创新打造99处“安居驿站”,以“预约入住—核查比对—住宿登记—信息推送”闭环管理模式,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

法治服务质效最大化

“为实现法治服务质效最大化,要坚持未雨绸缪,不断创新构建诉源治理新格局,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于萌芽。”在昌平区市域社会治理探索过程中,“未雨绸缪”被认为是提升法治服务质效的关键环节。

记者了解到,围绕基层矛盾纠纷的预防化解,昌平区充分发挥基层综治中心作用,由社区片警副书记牵头,整合村居法律顾问、“五老”、 *** 干部、派出所民警、人民调解员、村居工作人员和心理医生等多方资源,实现法治服务供给从“孤军奋战”向“团队作战”转变。在此基础上,依托“热线+网格”双渠道,推进社情民意直通车、“微建议”“金点子”等征集活动,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发现苗头隐患和矛盾风险点。

  

早在2015年起,为更好服务“回天地区”,昌平区人民法院就组建起青年法官社区服务队,开通“夜间法庭”。时至今日,这支服务队已在“回天地区”建立多个“社区法官工作站”,构建起人民法庭、司法所、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社区居委会等多方联动的多元共治平台,成为维护辖区稳定的第一道“守门人”。

  

薛春江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市域社会治理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昌平区也将继续沿着法治化轨道,综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市域社会治理中的各项问题,助力提升昌平区市域社会治理整体水平。

广西玉林:

科技赋能推进司法便民“零距离”

不到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公共法律服务实现科技赋能弯道超车。

点开公共法律服务“云超市”,有如打开一本法律宝典,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仲裁等业务“上架”,群众自由“点单”,法律服务突破时空地域界线,随时随地触手可及。

高效便捷流畅的便民服务背后,是玉林市大刀阔斧的革新,在信息化引领下,纵向实现实体平台层层落地,横向打通部门信息壁垒,为群众呈现的,是一个前端指尖触达、后端团队平台运作,全覆盖、全时空、全链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让法律服务全时覆盖城乡

“有时真想‘躺平’,但公共法律服务事关民生,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想在前头、干在实处。”玉林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主任李冰对《法治日报》记者说,玉林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入快车道,成为广西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的标杆。

“想‘躺平’”——那是因为对于一个地级市而言,想要高标准推进现代化公共法律服务面临人、财、物等诸多客观存在的难题,但在城市精神为“敢为先、善创业、尚包容、重务实”的玉林市,在市委政法委带领下,这项工作早已加压奋进,克服困难,作出成效。

  

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改造升级时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当看到各项工作停摆、群众无法到中心办理业务时,大家心里达成共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不能坐在业务大厅等群众上门,只有插上信息化翅膀,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才算完成公共法律服务为民服务的使命。

  

玉林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林伟谋划出改革路径:“如果说完成市县镇村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的落地是1.0版本,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终端设备是2.0版本,掌上服务平台就是3.0版本,我们要有超前意识,直接跨越到3.0版本,才能真正构建满足群众需求的服务体系。”

  

正是这样的理念,催生玉林跑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度。以信息化为统领,在落地市县镇村四级1619个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同时,落实高标准硬件设施,同步研发“云超市”软件系统,“上架”7大类34项业务。

让群众遇事少跑腿办好事

近年来,玉林市委政法委推出一系列强法治的顶层设计。

  

玉林市各县(市、区)完成了民营经济法律服务配送线下实体中心布局,“云超市”线上建立专门模块和入口,配送中心提供线上线下服务,企业线上“点单”,由政法部门组成的四人专班“接单”后把服务送到企业,为玉林市这个中小企业名城保驾护航。

  

“云超市”功能业务源于生活。在实践中,北流一起发生在校园的恶性事件引起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反思,倒逼业务部门把玉林市青少年法律服务配送中心上架“云超市”,集12个部门合力为青少年统一配送优质法治课程,线下各校园成立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通过与部分学校试点,建立律师带学生的师徒制,带出“小小律师”“小小调解员”亲身参与调解校园小矛盾、小纠纷,学生沉浸式体验法治魅力的同时还能护航平安校园建设。

  

“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便民利民。”玉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远波说,公共法律服务的本质就是让群众享受到更全面更便捷的法律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党委 *** 要不断整合资源,推进业务协同,打通堵点,实现全业务职能聚合、全系统力量整合、全服务平台融合,让“云超市”功能更强大、服务半径更广,让群众真正享受到简约、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让法治观念更加深入民心

今年5月,玉林市博白县永安镇李村一村民通过“云超市”一键拨通律师电话,咨询自己遇到的法律问题,驻村干部向司法部门反馈,“村民已经慢慢会用‘云超市’解决问题了。”

  

法律工作者点开“云超市”,法律文书一键生成,海量法律资源分门别类,各类公共法律服务线上申请预约,法治宣传板块生动直观……

  

“点单”“派单”是技术活,但真正要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还要从根子上强化群众法治观念。

  

玉林市通过“云超市”设计法治文化资源电子图,建立强大普法数据库,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定制不同普法产品,集约成为一个触手可及的智慧普法系统、开放高效的普法宣传平台。

  

为培养好农村地区“法律明白人”、法律援助联络员等基层普法队伍,“云超市”设置“法治云课堂”模块功能,只需要一个二维码,基层普法队伍进到直播间听专家团队授课,现场可互动,效果可检测。

  

全覆盖、全时空、全链条是玉林市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关键词,在“云超市”背后,如何让目录更精准、条块更清晰,为群众办事“做减法”,是职能部门不断思考的课题。

  

“公共法律服务没有石破天惊、轰轰烈烈的业绩,只有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付出。”杨远波说,但这项便民利民的业务使命只会越来越重,业务只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玉林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会一如既往加速奔跑,奋勇向前。

来源:法治日报

更多看的很过瘾(看后非常过瘾)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