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浩浩荡荡五千公里黄河孕育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然而,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却面临着生态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两大严峻问题。
终于,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之后,挤进重大国家战略行列之中。其中,三大城市群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一江一河要探索绿色发展。
从辉煌走向衰落的黄河流域
九曲黄河、跌宕万里。
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水土极其肥沃,被称之为“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黄河流域作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余年,西安13朝古都,洛阳也是先后13朝古都,开封8朝古都,唐朝之前,黄河流域几乎从未丢失过首都的统治地位。这也让黄河流域成为群雄逐鹿之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汉相争、官渡之战、明末起义、淮海战役,无数英豪纵横驰骋于黄河流域,号称“得中原者得天下”。一部黄河流域文明史,可以说是半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然而,伴随着千百年来繁衍生息的,是各种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砍伐农耕、开挖漕渠、屯垦戍边。
作为经济基础的农耕,是当时最重要的产业,各朝各代都不遗余力地开荒拓土。但低技术水平之下,经年累月的过度开发,使得黄河流域的植被受破坏,水土流失,流失的水土又汇入黄河,造成历史上延绵不绝的水灾,生态问题日益加剧。
历代黄河流域人民在享受黄河之恩赐的同时,对黄河却用得多护得少,黄河流域文明越发展,黄河生态越失衡越脆弱。黄河之上的人类文明,仿佛是黄河母亲身上的寄生虫,咽其血,噬其肉,壮己身。这一刻,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
刻不容缓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时至今日,随着工业化对资源的需求愈加庞大,为了换取经济数量的增长而不加节制地对黄河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已经远超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在很多人印象中的滔滔黄河,早已经水资源短缺、水循环失衡。
作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流域径流量只占全国水资源量的2%,而长江径流量占全国水资源量的37%,珠江及东南沿海各河流域径流量占全国的17%,可见黄河何其缺水。
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黄河有19年出现河干断流,平均4年3次断流,直到2000年,小浪底枢纽一期工程竣工开始发挥调蓄工作,黄河断流现象才被终结。
黄河流域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383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8%,一些地区甚至出现守着黄河没水用的严重短缺现象。
国际上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原则上不超过40%,但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超过了70%。这导致水环境自净能力不足,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再加上流域沿线上,那些小造纸、小化工、小制革等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大量排放未处理废水污水进入黄河干支流,对黄河造成了巨大的污染。2008年,被誉为黄河“自然之肾”的乌梁素海,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投资30多亿,水质都没有明显改善。
(乌梁素海污染前)
(乌梁素海污染后)
不仅对于黄河本身,在整个国家生态安全布局中,黄河都占据着不可缺失的地位。
黄河上中游,是世界最大也是生态最脆弱的黄土高原和荒漠戈壁,黄河必须其有限的水资源防止土地荒漠化。5464公里的黄河,贯穿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布局中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是西北、华北地区的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
更关键的是,黄河流域的生态恶化,已经严重制约黄河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植被退化,从而加剧荒漠化和其他灾害,最终出现越开发越穷、越穷越开发的恶性循环。
2017年黄河流域GDP占全国整体GDP的21.75%,但由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以及地理位置的原因,不仅整体经济发展远不如长江流域发达,各省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黄河流域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我国主要的农牧区、农耕区都位于黄河流域,若放在古代,那是经济发达的象征,但放在今天,却成了贫困的象征。黄河流域的306个县中有国家重点扶贫县126个,贫困人口2300多万,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3。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黄河流域就是重点攻克区。
黄河流域西部的甘肃、宁夏、青海,2018年的GDP分别为8246.10亿元、3705.18亿元以及2865.23亿元,位列全国后5位。而东部的山东、河南GDP分别为76469.70亿元以及48055.90亿元,位列全国前5。山东青海GDP之差高达25.69倍,地区经济发展极其不均衡,西部地区经济亟需带动改善。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仅关系当地人的生活,更关系到国家的持续生存和健康发展。就像18亿亩耕地红线,不管多缺建设用地,都必须坚守住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只有坚持绿色发展,协调好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以生态保护引导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更好地确保生态保护,这才能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才是实现经济社会繁荣的根本保证。
土地是人类繁衍的根基,如果我们只会一味掠夺,必将自食其果。生态变迁,土地不会因此而减少、灭亡,但人类会。对于存在广大落后地区的黄河流域,要实现生态保护,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中心城市来带动辐射,黄河流域发展战略之下,谁将是最大的赢家?
黄河流域谁称雄
黄河流域横跨东西九省,其发展战略对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影响,最大的发展机会应该在中下游地区。
上游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以生态保护为主,重点是保护好水源,而且上游脆弱的生态环境,自然承载能力差,根本不具备建设大型城市群的条件。
而中下游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尤其是下游的河南山东,发挥地理和前沿发展优势,承载人口、产业,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1月3日下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提出:强化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其实东西部的巨大发展差异,已经决定了只有郑州、西安、济南、青岛可以承担起引领区域发展的重任。黄河流域9个重点城市,郑州、西安、济南、青岛4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不管是经济还是人口,都明显领先于其余城市。
但这之中,又有高低。山东虽然是全国第二人口大省和第三经济大省,但山东内部发展太过于均衡发展,跟广东可谓是两个相反的极端。过于均衡也导致山东缺少一个强有力的中心城市,作为省会的济南在合并莱芜前,GDP还比不上烟台。经济第一的青岛,又处于山东边缘,不易辐射全省。
相比之下,作为省会的西安、郑州,凭借高首位度带来的资源集中,对于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人口和资金,都有比青岛济南更为优越的条件。
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气候适宜,为古之“粮仓”,又有众多高校,人才支撑,西安成为第九个国家级中心城市后,更是西部地区人口净流入的重点区域。
郑州,作为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在城镇化过程中,天然就具备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
而山东的济南、青岛,北有京津冀,南有长三角,西有郑州、西安强势崛起,在大争之世下,三面皆敌,不管是济南还是青岛,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山东的当务之急,是竖立起一个中心城市,作为全省发展的旗帜,起到“带头大哥”的作用。
济南和青岛,谁能成为这个“带头大哥”?我认为济南的机会更大。一方面,黄河经济南而过,在黄河流域发展中,济南更容易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位于山东西部的济南颇有几分“守省门”的气势,对于防止本省人口外流,吸引外省人口有更大的优势。何况济南又是省会,有天然的政治优势,在兼并了莱芜之后,跟青岛的差距也缩小了很多。
如果说山东是黄河流域国家战略中的“龙头”,那么济南就将是山东的龙头。济南青岛,将成为山东的一帅一将,带领整个山东,引领黄河流域完成高质量发展。
让黄河流域再次繁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