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第一名:淮西二十四将之首——徐达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1363年,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
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
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第二名:常十万——常遇春
归附朱元璋后,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
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效命疆场,尽瘁而终。朱元璋对常遇春很爱重。
起初,常遇春仅仅是有勇无谋的将领,朱元璋因此常常告诫常遇春”克敌在勇,全胜在谋。昔,关羽号万人敌,为吕蒙所破者,为无谋也。尔宜深戒之。“ 后来,常遇春不断成长,终于成为了智勇双全的将领,为明朝立下了卓越的功勋。朱元璋认为常遇春的功勋“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第三名:李文忠
朱元璋外甥,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
1379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
第四名:汤和
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的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1357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1367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1378年,封信国公。1388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
第五名:傅友德
朱元璋:“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元末时期,参加红巾军(刘福通)起义。之后他率部归顺朱元璋,屡立战功,从偏裨升为大将,多次带兵大胜元军,平定甘肃、四川、贵州、云南, 册封颍国公,加位太子太师。第六名:蓝玉
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
1379年封永昌侯,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
蓝玉为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所以作为太子妃舅父,蓝玉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朱元璋给儿子朱标组建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作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的预备。然太子死皇孙幼,朱标太子的武人集团班底全部被屠戮干净,最后落了个周亚夫的下场。
第七名:冯胜
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元末时期,结寨自保。随兄长冯国用投靠朱元璋,带兵征讨四方,建立明朝,颇有功绩。
1372年,三路征讨王保保,徐达、李文忠都没有获胜,唯独冯胜斩获甚众 。
1387年,冯胜担任大将军,带领傅友德、蓝玉等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地区的残余势力,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冯胜居于第三”。第八名:廖永忠
廖永忠英勇善战,跟随汤和共讨方国珍,平定浙东;后俘陈友定,平定福建;与朱亮祖攻克广州,平定广东;攻克象州,平定广西;明灭夏之战中,作为南路军右副将,赢得夔州之战,为最终消灭夏政权铺平道路。参加鄱阳湖之战,战功卓著,得到朱元璋“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赏赐 。
第九名:邓愈
天生魁梧,勇武过人。16岁领兵抗元。1355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太平、集庆,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
后转战浙西,屡败元军。累积军功屡次升官,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
1370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
第十名:沐英
八岁时被农民义军将领朱元璋收为义子。
自1356年起,十二岁的沐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军旅生涯。十八岁时,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
1376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
1381年,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其镇滇南十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
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义母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两个月后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倍感痛惜,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至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