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凭楼闲看划龙舟,帘卷轻容软似烟。见说兰旗将拢岸,隔窗抛下缕金钱”。这是清代常州籍诗人恽毓巽吟咏常州端午节划龙船的《毗陵歈》。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端五节”、“天中节”、“龙船节”。是汉民族传统岁时重大佳节(春节、端午、中秋、冬至)之一,历史上还曾被人们称作“夏节”。
旧时,常州百姓视农历“五月”为“毒月”五月的第一个五日为“毒日”。五月初五为“重五”,毒上加毒也!盖因此时,天气温热,蛇、虫(蜈蚣)、壁虎、蜘蛛、蝎子等“五毒”相继出动,以毒伤人,此时,瘴气易生,温疫并发,所以“端午节”的节俗皆围绕着除毒、驱邪、防疫所展开。常州百姓,家家户户以粽箬裹制糯米粽子,端午节早上,须先供家堂(放祖宗牌位的神弇)、灶家菩萨后,剥粽子蘸糖或蘸酱食之。常州俗话说:“端午不吃粽,老来呒人送。”“端午节”除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外,也包含着驱虫、防病、辟邪的意思。因为粽箬古时采用菰叶或芦叶,都是中草药。端午节食俗除了吃粽子和咸鸭蛋外,最有影响的是喝雄黄酒,以及将雄黄(一种中药)溶入煮粽子的水里拌和了,遍洒庭院和屋内壁角壁落。大人们在洒雄黄水时教小孩唱:“大虫踏煞,小虫药煞,身边有药,握把撒撒”。家家门口都要插菖蒲、艾叶、墙上张贴“老虎”、“五毒”等形像的招贴画,中堂板壁上悬挂“钟馗捉鬼”画像,以示“辟邪”。同时在小孩的额头上,用雄黄写一个“王”字,意谓让小孩和“兽中之王”老虎一样长的健康勇壮,以示驱虫逐邪。古诗云:“秤锤粽子满盘堆,好侑雄黄入酒杯。余沥尚堪祛五毒,乱涂儿额噀墙隈”。据说,雄黄酒具有消百病,驱蛇虫的功效。著名民间故事《白蛇传》中,就有化为人形的白娘子,因为端午节多喝了几口雄黄酒,结果显出了蛇身的原形情节。古诗也很形象化地道出了常州地方端午节令的民俗风情。
端午节,人们在自家大门上悬挂菖蒲、艾草是有一定道理的。艾草,是菊科类多年生草本植物。菖蒲,亦有驱虫疗病的作用,菖蒲叶似宝剑,古人将其视为祛鬼辟邪之物。端午时节,气温转暖,毒虫滋生,用中草药除虫,确是科学之举。故常州城乡就有“截蒲为剑,割艾作鞭”的端阳传统鞭杀鬼魅的民俗活动。再说雄黄,乃“鸡冠石”类之矿物,为中药解毒杀虫药物,外用可治疥癣恶疮,蛇虫咬伤。据现代科学论证,雄黄内含三氧化二砷和汞等有毒物质,用量过多会引起神经性中毒,严重的会导致死亡,所以饮雄黄酒的习俗现在不再提倡了。
常州人过端阳,历来十分考究。百姓人家一般中午阖家宴饮,菜肴丰盛,红烧白乌龟(籽鹅)是一道独特的常武名菜,因白乌龟在这时肉味鲜嫩、营养最丰富的时侯。寨桥老鹅现在已被常州餐饮评为“武进十大农家菜”之一。常州有民谚云:“一勅一把汗,过好端阳八月半”。说明旧时常州民间端阳节的宴饮与八月半(中秋节)的家宴同样的重要,端阳节宜食苋菜,农谚有:“端阳吃苋菜,夏天不肚胀”。还有气象农谚云:“吃了端阳粽,才把棉衣送”。意为本地天气真正进入夏季了。另外,“端阳佳节划龙舟”也是一大民俗活动,它与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龙”有密切相关。常州,自古别称“龙城”当然分外重视。常州历史上一直有大型“云溪竞渡”活动。城内各大戏院,端午节也皆演传统神话剧《白蛇传》以应时,观众甚多,戏中法海《水漫金山》的故事。更是家喻无晓。“龙舟比赛”在常州还有传承,常州太湖湾龙舟竞技已纳入中华体育赛季集训基地,也成为地方旅游的重要活动。端午划龙舟,人们一般都认为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怀着忧国爱民之心,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而死的。唐未诗人文秀《端午》诗云:节分端午自难言,干古传颂为屈原。堪笑汨江空渺渺,不能说得直臣冤”。清代常州名人李兆络《武地阳湖县志》也说:竞渡谓吊屈平,是水嬉遗意耳。龙舟处处有之,亦毗陵最盛”。最早关于端阳竞渡打涝屈原遗俗还见之于梁代史学家吴均的《续齐谐礼》。但吴越民间却流传着端午习俗源于伍子胥和孝女曹娥的传说,伍子胥也是五月初五被吴王将他尸体“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吴地老百姓十分怀念他,因此每于五月端午都要在胥江等处进行龙舟竞渡来纪念伍子胥。另据典籍记载,民间有纪念“孝女曹娥逆涛寻父”的故事。端阳佳节“云溪竞渡”,在常州历史上是最兴师动众的节令民俗活动。云溪,是常州城内一条河道,在后河白云尖东的“白云古渡”一带,又名“白云溪”,当时河道宽广,风景优美,是传统节庆活动,万民云集之地,清代著名诗人洪亮吉《云溪竞渡词》有“占得云溪好景多,前门船向后门过”之句,在其《外家纪闻》又云:“午日前后灯船画舫齐泊湾中,箫鼓之声自晨达旦”。“端午竞渡有六艘,城内是五色龙,东门是大小青龙,西门是金龙和白龙,北门是乌龙。所以,“自古兰陵号六龙”,常州有“龙城”,“六龙城”之称。竞渡的盛况有诗为证:“晏公祠外河当中,水清波浅戏六龙,一龙前驱四龙并,后者击水前呼风“。据说旧时的白云渡一带乃是城内最繁华热闹的商贸中心,有诗为证:“海口生鱼集市桥,湖襄好米填城廓,东家西家集画船,南岸北岸银镫悬”。渡口还有一些官宦、商贾的豪华游船”长约二丈讦,彩楼三层高至五六丈飞行水上,倏忽往来,雪浪摇空,彩旗醒目,金鼓间作,夜则燃灯百盏,如巨鳌戴山,火龙山海,好事者坐楼船,佐以箫鼓,清歌一声,广场俱寂。白云渡口,往往子夜望青槐绿柳间,犹见灯影荧荧,笛声未歇……?何等美景,何等的壮观。想当年的云溪,“参差台榭白云尖,雨过溪湾翠色添,“渡头垂柳抽丝细,水面微风织浪恬”……夜以继日,风光如画,景色宜人,人流如织。清代赵翼诗咏:“白云渡口水明楼,看尽城中夜舫游。灯火顿城星海沸,亭台都在月宫浮。三更歌管犹呼酒,两岸帘栊不下钩,赢得老夫凭槛坐,听人错唤作遨头”。常州的“云溪竞渡”,在清代最为兴旺热闹,观者如潮,可谓万人空巷。时过景迁,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需要,白云溪和白云渡早已不复存在,但历史的陈迹却不断勾起人们的美好回忆和向往。端午的粽子依然飘香,可惜白云古渡的龙舟不知去了何方!
作者 余忠良
于朗诗竞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