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想了很久很多遍,为什么那么多种艺术,偏偏电影在心里能拔得头筹呢?硬要解释的话,什么天马行空的理由都想得出来,因为喜欢喝汽水所以喜欢电影,因为眼睛好耳朵灵所以喜欢电影,因为打小亲语文厌数学所以喜欢电影……
这些理由并不是随随便便想出来的,相反它们都是心里真正想说的,我尝试着在乱七八糟一大堆的理由里找到一条线,一条可以把零零碎碎都串起来的线。
那到底为什么喜欢电影呢?大概是因为电影能让我整个人都很充沛吧!相比于小说、诗歌等等纯文字作品,电影是综合的,是视听的,它能够调动起我许多的感知器官,眼睛、耳朵,甚至是鼻子和嘴巴,正是这些感官被打开,被开发,才让人过瘾,但看纯文字作品的时候就总觉得自己的感知系统被砍掉了一大半,让人很不舒服,当然,也存在那种仅仅通过文字就能调动起人所有感觉器官的作品,比如贾平凹的这句
“满山的枝柯 分不清哪一枝 是老鹿的角。”
就这么一句话,它首先调动了你的想象,在想象画面里又调动了你的眼睛,甚至能听见老鹿在矮林子里穿行时稀稀疏疏的声音,能听见鹿角磕碰到枝条的声音,林木的香味混着山野清新的空气也迎了上来……
仔细回味一下,这其实是一句很有“电影感”的文学语言,“满山的枝柯”对应大全景,“分不清哪一枝是老鹿的角”可以慢慢推近,或者直接给个中近景或者特写,老鹿也许也在望着你,嗯,有纪录片那个味道了哈哈哈哈哈。所以说到底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那个世界,眼前这只老鹿经历过什么?她在为自己的孩子找吃的吗?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越来越看不下去千篇一律商业片的原因吧,因为这些片子的桥段真的一眼望到头,太模板化公式化了,也许它能带来很直观的 *** ,但他无法将人的感知带入到更新更深的层次,它一点儿也不新鲜,也没有味道,总之不过瘾。
所以很矛盾,我既希望接触很具体很形象的作品,又期待作品可以通过打开我所有的感知系统从而将自己带入到更理性更抽象的升华层面。举个例子,我不想一上来就去啃那些诘屈聱牙的哲学著作,而是想通过形象的作品达到能感受这些著作精神的层次。当然这也就对审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和感知能力才能真正欣赏那些作品,如果不具备这些东西却又偏偏要附庸风雅,那免不了会被皇帝的新衣所绑架。常常因为作品太平庸或者自身审美不足,导致感性和理性无法兼备,但电影有时候恰好可以满足这样的期待,相信戏剧、小说、雕塑等等其他艺术同样可以达到,不过好像我已经习惯了,习惯了在电影里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