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千五百劫之先(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是一劫吗),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千五百劫之先(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是一劫吗)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千五百劫之先(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是一劫吗)

地球的人类,已经经历了多次灭绝与重生。最近一次,就是1万年前的海平面上升100米,三海平原埋葬了东亚地区整个中石器时代。

所以佛学的劫数思想,是有扎实的现实依据的。

--------------------------------------------------

劫,劫波

按照佛教的说法,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从前一个世界完全消失到现在这个世界开始形成以前,中间有许多亿年的间隙,这是前一个世界的黑暗劫。

从这个世界开始形成到世界上最初出现人类,也经过了许多亿年,称为形成劫。

从世界上最初出现人类到世界开始消亡,称为住世劫。在这期间,世人的寿命从能活一万岁减到能活十岁,然后再增加到能活一万岁,这两者轮流在住世劫中形成二十个中劫。二十个中劫结束后,由于自然灾变,世界开始毁灭,到最后完全消失,再到新的世界形成,又要各经过二十个中劫。这样,一个新的世界从形成到住世、毁灭、黑暗四个劫总计八十个中劫,合称为一个大劫。 《红史》

即时机。佛说我们现在是处在贤劫时机;就是最好的时机,因为此时有一千位佛出世。 《土观宗派源流》意为极长的时间。其词源于印度婆罗门教,佛教虽亦沿用其说,但说法不同。一般分为大劫、中劫、小劫。谓世上人的寿命有增有减,一增(人寿自十岁开始,每百年增加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或一减(人寿从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各为一小劫。合一增一减为一中劫。大劫包括“成”、“住”、“坏”、“空”四个时期,通称“四劫”,每个时期包括二十中劫。即八十中劫,为一大劫。时间之长,可以想见。 《佛学词典》

浩劫

  “劫”是“劫波”Kalpa的音略,意译为“大时”,即不能用年数来计算的宏观时间概念。

佛教中关于“劫”的说法较多,如小劫、中劫、大劫、阿僧祗劫、磐石劫等。经中说,用一

件轻软的天衣,每隔三年去拂拭一次方广数十里的磐石,直到此石销尽,谓一“小劫”。(

见《璎珞经·佛母品》)而“八十小劫,名一大劫”。(《法苑珠林》卷三)“阿僧祗”,梵

语asankhya,意为无数。“阿僧祗劫”,犹言无数劫。据说从初发心到成佛要经过“三大阿

僧祗劫”,简直遥遥无期。然而,《华严经·梵行品》又说:“不可说劫与一念平等。”表明

佛教认为时间的长短是“唯心”所变的。经中又说,一大劫中包括世界“成、住、坏、空”

四个阶段,“劫”的时间概念由此引申到空间范畴。词语中的“浩劫”、“劫难”等,都是

兼有时空双重意义的。在俗语中“浩劫”有两个意义:一指深重的灾难。如郭沫若《北上纪

行》诗:“两番罹浩劫,一旦扫沉阴”。又如《花城》1981年第2期:“经历了‘文化。。。’这样一场浩劫,他们的头脑要复杂得多。”一指及其漫长的时间。如《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此时何玉凤的遭际真算是千古第一个乐人,来享浩劫第一桩快事。”又如丰子恺《缘缘堂随笔·阿难》:“数千万光年中的七尺之躯,与无穷的浩劫中的数十年,叫做‘人生’。”

佛经上说,世界经历一次从形成到毁灭(成、住、坏、空)称为“一大劫”。“一大劫”也就是“浩劫”,“浩劫”既是漫长的时间,又包含有惊心动魄的大、小“三灾”。(李明权)

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

初劫,成劫之初

情器世间初成不久的年代。人寿万年,日食地味及香稻等不耕之谷以度时日的年代。 《佛学词典》

大劫

佛经《对法藏》所说,每八十小劫为一大劫,约为人间六亿七千一百九十二万年。一说相当于人间七阿閦鞞年。阿閦鞞,古印度数字从个位起算至第二十位数目名。 《涌莲藏真》

白骨劫,煮骨时

佛书说世界面临末劫,人类煮食枯骨为生之时。 《藏汉佛学词典》

------------------------------------------------

三海平原

三海平原,指的是远古时期位置相当于现今渤海、黄海和东海的广大的平原地域,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低60—100米左右,因此现代这一片海域的海底在当时曾经是一片肥沃的土地。

约略与我们人类共生的第四纪冰期,在距今约10万年前左右进入了大理冰期时代。9万年前气温降至今天的温度水平;8万年前降至比今天约低5℃;3万年前降至最低点,比今天气温低l℃左右;1.9万年前开始缓缓回升;至1.2万年前左右才达到8万年前的温度水平。温度的降低,使冰盖与冰川迅速发育。这一时期,欧洲有斯堪的纳维亚等三大冰川中心,冰川前锋推进到了东欧与中欧,较之以往南进了200公里以上;北美主要有劳伦申冰盖与科迪勒拉冰川,冰川前锋到达圣路易州,覆盖了纽约等地:亚洲主要有西伯利亚冰盖与青藏高原冰盖,后者厚达1500米以上;另外,我国的华北、秦岭以及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也都有冰川分布。冰盖与冰川的扩张,摄取了大量的液体水,使世界海平面平均下降了100米以上,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的大部分地区一度变成陆地,而且是良好的平原地貌。日本列岛和我国的台湾等岛屿也曾与欧亚大陆相连接。我国海洋学家曾成开、朱永其等人曾对当时东海平原的范围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长江口外的东海平原最远点延伸到东经128°以外,距今天的长江口约700公里。这一地区河网密布,仅长江分流的入海河流即有16个以上,平原的边缘地区是浅水环境,沉积物为富含有机质的泥,而后在上生长了芦苇,渐成为草丛泥沼,属陆相沉积。这样的平原地带还是十分适于人类居住的。我国虽然还没有这方面的直接考古发现,但欧洲北海地区的考古发现可以间接为证。

在大理冰期中,北海也曾变为陆地,使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连接在一起,现代的北海渔民常从海底打捞出石刀、石斧以及猛犸象的骨骼,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些石刀、石斧属于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它表明在北海为陆地期间,曾经居住着人类的祖先。另外,这一时期的地中海也曾变为平原,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赫·乔·韦尔斯在其名著《世界史纲》中提出:‘在今天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区曾经是一片气候宜人的陆地,分布着众多的河谷与森林,在现在淹没的地区、当年的河谷和森林里,一定有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出没其间,新石器时代的暗白种人,就是地中海种族的人,在这个已经淹没的盆地里,向开始定居和开始有文明的道路上走得已经相当远了。

当然,海水消退后的海底平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于人类与其它陆生或淡水生物生存,这段时间约为一千年以上。那么,东海平原与黄海、渤海平原存在多久呢?由于我国海洋学界目前尚缺乏对此问题的整体研究,我们可以借用日本学者高保良1976年对这一时期日本附近海面变化的研究成果来说明,因为日本周围海面的升降变化与我国东海、渤海、黄海海面的变化应是基本同步的。

高保良认为:自10万年前开始,海面开始下降,7.2万年前陡然降至一60米以下,3万年前又降至一100米以下,2.5万年前继续下降至一140米以下;1.7万年前海面上升,至一100米左右,至1.2万年前复升至一60米左右,大约8千年前,达到今天海平面的高度。

海平面在一60米以下维持了6万年左右,也就是说一60米以上地区的三海平原存在了6万年,海平面在一100米以下维持了1.3万年。一100米以上的三海平原也存在了1.3万年左右,这时的三海平原,已能包括今天三海海域的大部分地区。海平面在一140米以下维持了约7千年左右,此时,亚洲大陆与日本、台湾列岛连在了一起。

在这样一块大陆上,在这样漫长的岁月中(长则六万年,短则七千年),三海平原能是一片空白吗?要知道,7千年就等于从仰韶文化到宇航时代的全部岁月啊!何况有相当一部分大陆存在了6万年、1.3万年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看一下这一时期原有的大陆情况吧。古气候学研究表明,大理冰期的顶峰时代,即3万至1万多年以前,寒冷与干旱是我国大陆的主要气候特征,南方的湘西,黔东温度降低值有10—13℃浙江为12℃左右,渭南为14℃左右,北京也为12℃左右,我国东部地区的冰缘区南界到达了北纬34°20′,长江中下游山地的多年冰土下界在海拔850米上下。多年来,在华北和中原地区发现了不少寒冷气候下生活的哺乳类化石,披毛犀化石出士点一直分布中原地区,这当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取决于冻士界线的南移。我国现代多年冻土区南界在北纬48°以北,而大理冰期时多年冻土区南界在北纬34°左右,相差14个纬度,若以中纬度地区冻士区每增加一个纬度温度降低0.6——1.0℃计,我国温度在大理冰期比现在要低9——14℃,比大理冰期前要低13——14℃左右。

冰期时代必然伴随着严重的干旱,这一点已是定论。在大理冰期的顶峰时代,由于气温的急剧下降,冰缘线与多年冻土带的南移,加上严重的干旱,必然使大批温热带草木死亡,温带动物离开故土,寻求新的乐园。我们人类的祖先会不会固执地停留在原地呢?我认为一般不会,他们中的多数也会象其它动物一样离开已经变得陌生的环境,也去寻求新的乐园。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会有一部分人类留在原地与寒冷干旱抗争。

新的乐园在哪儿?我们祖先中的相当一部分会沿着他们熟悉的大河往前寻觅,最终到达河网密布,相对温暖与湿润的海边。渤海平原、黄海平原、东海平原逐渐成为理想的选择,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选择过程。

大家可能还都记得一个神话。就是麻姑的故事。晋朝葛洪撰写的《神仙传》一书写道:仙人王远降临蔡经家,召女仙麻姑,麻姑说道:“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这也是“沧海桑田”一词的由来。麻姑所说的东海三为桑田、还为陵陆是不是包含了我们民族对往事的模糊记忆呢?我看未必不是!

我国最早的古代传说集成著作《山海经》,目前国内外史学界与地理、地质学界都对它十分感兴趣,因为它记载的许多古老传说都已得到或正在得到印证。《山海经》研究专家何幼琦先生提出,《海经》中所描述的昆仑之墟是今天的泰山,并在《海经新探》一文中进行了严密的考证。我十分同意这一观点,按这一观点看待《海经》,原来难以解释的许多地望、部族都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在《海经》中,昆仑之墟是西方的高山,人们对它往往是可望不可及,有一种强烈的神秘感。比如《海经》是这样描述昆仑的:“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城,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门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痍莫能上冈之岩”。留下昆仑这一传说的部族必定活动在距此地较远的东方,否则,不会有如此强烈的神秘感。具体地点应当在黄海平原一带。《山海经·海内经》中许多难解的迷,恐怕都可以在三海平原找到答案。当然,随着后来海水的上涨,北方远古人类的活动又都集中于黄河流域,泰山已失去了神秘性,因此,在人们的观念中,昆仑之墟便被迁到了更遥远的西方。

我国早期文明的重心是否曾向三海平原移动,尚有待于海洋考古学的确定,但在现有的陆上考古成果看,这种移动还是有踪迹可寻的。众所周知。我国分布着众多的旧石器遗址,无论是东北、华北、华东还是关中、江南都有较多的新发现。我国也分布着内容十分丰富的新石器遗址,如七千年前开始华北有仰韶文化、北辛——大汶口文化,华南则以河姆渡文化与大坌坑文化为代表,这些文化都有比较发达的农业种植技术与手工业技术,动物饲养与艺木审美观念也较发达。

但在我国的考古发掘中有一个缺环,即新旧石器之交的中石器遗址十分缺少,新石器早期的遗址也比较单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的《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一书指出:“中石器时代的研究一直是我国考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七十年代以前,黄河流域能初步定为中石器时代的遗存仅陕西沙苑一处。1974年正式发表了许昌灵井的资料,1976年一1978年又发掘了山西沁水下川遗址。发现了有明确层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的遗存,日后这批资料的发表,将会促使黄河流域中石器时代的研究前进一步。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长期以来引人重视,发现了一点线索,但资料比较零星。只是近几年来才有磁山,裴李岗,北首岭下层三处遗址的发现与进一步揭露。……”。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磁山、裴李岗与北首岭下层遗址,只是比仰韶文化等略早一点或相当,它们都不早于八千年前,而且裴李岗与磁山文化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农业生产与精神生活,显然不是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这一现象令人深思,因为从旧石器晚期到八千年前这一新旧石器的交接时代,正与大理冰期的顶峰时代约略相当,这种巧合绝非偶然。

在偌大一块大陆上,分布有众多的旧石器文化与发达的新石器文化,为什么中石器文化遗址如此难觅,为什么很少发现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早期遗址:比较可信的答案就是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渤海、黄海、东海之下,那里曾是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活动中心。而至八千年前,随着大理冰期的终止,海水上涨到今天的海平面高度,我们劫后余生的先民们又分布于今天大陆的东西南北,带回了在三海平原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文化,使今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遍布于黄河内外,大江南北。

如前所述,大理冰期约在1.9万年前开始走下顶蜂,约于.2万年前开始逐渐结束,温度较快地得到回升,海平面不断上涨,到八千年前左右,我国的气温已略高于今天,海平面也基本相当于今天海平面的水平。在这四千年间,战争与洪水是当时两大社会主题。冰后期的温暖不仅使得海水猛进,而且还带来大雨滂沱与河水泛滥。猛涨的海水与泛滥的河水不断袭击着我们那些居于三海平原的先民们,这种袭击有时是毁灭性的。残存的部落、幸免的人群纷纷涌向高地,离开了他们生息繁衍了数千年甚至数万年的故土,重新回到他们远祖的土地。部落之间,先到者与后到者之间不断发生激烈的战争,我们历史上的英雄时代开始了,我们上古残缺不全的文字记载中也开始透露出这一时期我们先民的某些信息。

在甲骨文中“昔”字写作“音”或作“袅”,表明过去发生的、在我们先民中印象最深的事件就是洪水,以至于把太阳下汹涌的洪水当作“过去”的代名词或象征,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记忆。这应当就是我们刚刚讲过的大洪水,尧舜禹都与它发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尚书·尧典》称帝尧之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孟子·滕文公上》也称“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汜滥于于下,……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时的洪水主要是指海水的上涨,《孟子·滕文公下》曰:“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水“逆行”即指往西流的洪水,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水一般是由西向东流,只有海水上涨时,才能出现水逆行的情况。

由于这时的主要洪水威胁来自海水上涨,所以尧派出的治水大员鲧便采取了堵的办法。我国上古史籍中常常能见到“鲧陻洪水”、“鲧障洪水”等记载,在海水缓缓上升时期,‘堵’是防止海侵的唯一有效途径,不过,鲧面临的却是海水的不住地上升,堵不胜堵,最后以失败告终。

禹的时代要晚一些,《吕氏春秋·应同篇》说。“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草木秋冬不杀”,说明此时黄河下游的气温已接近亚热带的水平,由史料又能看出这种气温的变化是在禹时开始的。根据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段万调等同志所作《我国东部地区冰后期气候变动表》,自八千年前开始,我国东部地区处在一个相对高温期,较今天高出2-3℃。较一万年前高出了7-8℃。基于此,可以认为,传说中的大禹时代大约就跨越了这一冷暖交替时期。这一时期,海水的大规模上涨基本停止,河水的泛滥也略有减轻,我们先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遍地的积水与沼泽,在高温作用下腥臭污秽,农业生产无法展开。《山海经·大荒北经》曾记道:“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欤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生水不可居也。”

面对这种情况,大禹治水主要采取了‘疏’的方法,《国语·鲁语》所说的“疏川导滞”是对大禹治水的较好概括。大禹治水取得了成功,此后,我们的先民们再也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洪水灾害,大禹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英雄。

与鲧、禹治水的同时,尧舜禹部落联盟体系与共工、三苗等部落联盟发生了激烈的战争。共工是我国上古时代一个很有特色的部落,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指出:“在古书中多传共工氏的事迹,上及远古,下到虞夏,可以指明共工在古代为一显著的氏族,共系地名,工未知何义,对于共工氏的传说颇不一致,有恭维他的,也有诋毁他的,可是不管恭维与诋毁,它的传说几乎全同水有关。……但是,它的建国在今何地,古代无传。”徐先生之言十分正确,共工与水总是紧紧相联,甚至被目为水神。不过,我们还可以细究一下故实,看看共工与什么样的水有关系,它为什么未给后人留下它建国之地的什么影子?

《淮南子·天文训》称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敌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敌水潦尘埃归焉。”这实际上是古人把地上河水和远处的海水都涌向东南低地的解释,《淮南子·本经训》更明确地认为共工是大洪水的祸首:“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树木。”

人们为什么要把共工当成洪水泛滥的罪魁呢?为什么要与共工进行无休止的战争呢?

合理的解释应当是这样:在大理冰期时代结束前,共工等部落居于三海平原的深处,尧舜禹居于高处,或者是跨有今天的陆海相邻处。在冰期结束后的洪水上涨中,共工氏等部落联盟步步后退,与居于高处的部落势必发生战争,而居于高处的人们看到共工到那儿,洪水就跟到那儿,因此便认为“共工振滔洪水。”正因为共工的家园彻底地藏身海底,所以,“它的建国在今何地,古代无传。”

《山海经·大荒西经》称:“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禹攻共工山”不周山在何处?《山海经》又称:‘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山有名不合,海水入焉。清楚地表明共工的根据地不周山在大海之中。《吕氏春秋·求人篇》也记道:‘禹东至樽木之地,日出九津……青丘之乡。’注:“青丘,东海地名”这些残存的传说向我们表明尧舜禹联盟曾与共工在今天的海底发生过战争,而共工的家园也在大海之下的某一位置。

三苗的情况与共工相似,《山海经》称其居赤水之东,依何幼琦先生的解释,赤水即今山东沂水,沂水距黄海不足一百公里,因此居赤水之东的三苗部落应当是居于黄海平原。

尧舜禹部落联盟对共工、三苗等部落的战争,最终以前者的胜利而告终,尧舜禹部落联盟巩固、扩展了他们在东方的统治,“流共工于幽州,窜三苗于三危。”将这些大洪水的幸存者驱赶到周边地区。

长期以来,中国神话发展史上有一个难解的谜,就是为什么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地流传着灾难性的大洪水的传说与创世纪史诗,而中原与东部沿海地区却只有零零星星的治洪记载?现在看来,原因十分清楚,尧舜禹部落联盟由于居于高地,洪水未对他们形成灾难性的打击,而饱尝洪水之苦的劫后幸存者又被尧舜禹驱赶到了边远地区,所以,灾难性的大洪水的传讲也就集中流行于这些地区。

---------------------------------------------------------------

美国专业历史地理学刊物《国家地理杂志》2007年度十大考古发现,日本海底巨型金字塔入选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近日报道,与那国岛位于日本琉球群岛南端不远处,距离中国台湾省东海岸约120公里。1986年,当地一位潜水员首先发现这处海底遗迹,此后,与那国岛的一个海角被非正式地更名为“遗迹点”。在过去15年中,木村政昭一直致力于对这处石头遗迹的研究,并曾多次潜入海底,测量和绘制遗迹的结构图。

在今年6月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木村公布了他关于这处神秘遗迹起源的最新理论,他认为这是一个古文明废墟,其中最大的一座建筑看似一个从水下25米处高耸而出的复杂而巨大的阶梯式金字塔。据他介绍,当初听说这个地理发现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这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但一次次潜入海底亲自勘查的结果让他改变了这一想法。木村说:“我想,很难将它们的起源解释为纯自然形成的建筑,因为有大量证据表明这些建筑有人类活动留下的印迹。”

木村列举了他发现的一些证据,比如石堆里的采石痕迹、看似雕刻而成的如人脸的图像和类似动物的岩石、似乎由人工开凿的规则的岩石小洞,石墙上有些图案甚至可能是某种象形文字。木村说:“我在实验室中部分复原出的这些水下人像和动物雕像表明,这是一处来自亚洲大陆的文化遗址。我曾将其中一个称作‘水下狮身人面像’,它看起来像是某位中国帝王或古代琉球的国王。”

一些专家认为,这些建筑可能是传说中的太平洋“MU文明”留下的。这个称谓是由20世纪初美国学者詹姆斯·柴吉吾德提出的“消失的MU大陆”而来。根据柴吉吾德的说法,史前的太平洋全部区域,包括日本主岛、冲绳及台湾等,都还是整片相连的大陆,在这一块比南美洲大陆还大的土地上,曾有过高度发达的“MU文明”。据传,这个古文明后来由于地震引起的地质变动而淹没于茫茫大海。

经过木村多次考察,他认为这处古遗址包括与那国岛附近的十座建筑以及冲绳主岛附近的五座相关建筑,其中有一座城堡、一个凯旋门、五座寺庙和至少一个大型体育场等建筑。道路和水道将这些建筑连成一片,还有一些遗迹可能是巨大的围墙。整片遗址占地总面积估计为300米X150米。

在这座石头城中,木村还发现了一些钟乳石。他认为,钟乳石是与古城一起沉入海底的,从它的年代推断,遗址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距今5000年前。他在附近的海岸也发现了与海底遗迹相似的建筑,其中发现的木炭年代可追溯到1600年前,这也可能是人类在此居住留下的痕迹。

海底发现巨型金字塔

日本琉球大学海洋地质学家木村政昭认为,这处海底遗迹就是另一座“亚特兰蒂斯”。过去15年来,木村政昭一直致力于这处古城遗迹的研究,多次潜入海底,测量和绘制遗迹的结构图。每次返回船上,他都会更加确信,在他下面就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古城废墟。木村说:“最大的一栋建筑看似一个从25米(82英尺)深处高耸而出的复杂而巨大的分阶式金字塔。”在今年6月召开的一次科学会议上,木村公布了他对这处遗迹研究的最新理论。

日本海底现巨型金字塔

日本科学家在与那国岛附近海域海底发现了一座古城遗迹,主要由石头砌成,2000年前因地震沉入海底,科学家们称其为是日本的“亚特兰蒂斯”。日本琉球大学海洋地质学家木村政昭认为,这处海底遗迹就是另一座“亚特兰蒂斯”。过去15年来,木村政昭一直致力于这处古城遗迹的研究,多次潜入海底,测量和绘制遗迹的结构图。每次返回船上,他都会更加确信,在他下面就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古城废墟。木村说:“最大的一栋建筑看似一个从25米(82英尺)深处高耸而出的复杂而巨大的分阶式金字塔。”在今年6月召开的一次科学会议上,木村公布了他对这处遗迹研究的最新理论。不过,同其他沉睡于海底的古城故事一样,木村的观点也引发了激烈争论。曾潜入水下对古城遗迹进行研究的波士顿大学数学教授罗伯特·斯科奇说:“我不认为,有哪个主要特征或结构可以证明是人造的台阶或平台,在我看来,它们都是自然形成的。”

琉球学者改口 东海海底万年金字塔遗迹基本获考古界承认 - 百家纵横 - 中国国家天文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2008-06-24 20:31:47

琉球学者改口 东海海底万年金字塔遗迹基本获考古界承认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专业历史地理学刊物国家地理杂志最近评选出了2007年度十大考古发现,日本海底巨型金字塔入选

中华网2007-12-27报道原文如下:

日本科学家在与那国岛附近海域海底发现了一座古城遗迹,主要由石头砌成,2000年前因地震沉入海底,科学家们称其为是日本的亚特兰蒂斯日本琉球大学海洋地质学家木村政昭认为,这处海底遗迹就是另一座亚特兰蒂斯过去15年来,木村政昭一直致力于这处古城遗迹的研究,多次潜入海底,测量和绘制遗迹的结构图每次返回船上,他都会更加确信,在他下面就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古城废墟木村说:最大的一栋建筑看似一个从25米(82英尺)深处高耸而出的复杂而巨大的分阶式金字塔在今年6月召开的一次科学会议上,木村公布了他对这处遗迹研究的最新理论不过,同其他沉睡于海底的古城故事一样,木村的观点也引发了激烈争论曾潜入水下对古城遗迹进行研究的波士顿大学数学教授罗伯特·斯科奇说:我不认为,有哪个主要特征或结构可以证明是人造的台阶或平台,在我看来,它们都是自然形成的

另外一则相关报道提到:

与那国岛是日本琉球群岛南端的一座小岛,距离中国台湾省东部海岸线大约120公里人们最先发现这座遗迹是在1986年,之后该海域就被命名为遗迹点现在该区域属于当地 *** 所有,但是旅游者可以自由地参观这里一些专家认为这出遗址可能属于传说中的一个远古部落,在神话传说中,这个部落的最终命运是消失在滔滔海浪中

日本琉球大学的海洋地理学家在经过水下勘测后认为,这处遗址可不止是自然沙岩地质那么简单,他们宣称在这里发现了大量人类活动的遗迹,包括一些刻在石头上的符号,类似原始文字的石刻和一些摆放成动物形状的石堆等等,其中最令人称奇的是一座水下的石人像,看起来像是古代中国或者古琉球国的一位皇帝

笔者想提醒几点:

1,

报道中的与那国岛属琉球群岛,历史上不属日本,在国际地理学界属于东中国海,即东海,琉球群岛上的民众也曾多次要求独立,非常有意思的是,报道中的日本琉球大学海洋地质学家木村政昭似乎并不认可该海底古城遗迹与日本的联系,而强调他们与古代中国或者古琉球国的相似点:其中最令人称奇的是一座水下的石人像,看起来像是古代中国或者古琉球国的一位皇帝

2,

其实,发现该海底古城遗迹的年份,并不是今年,而是半个世纪以前,可为什么今年才承认这一遗址?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地质学家普遍认为,仅仅从地质演变的角度分析,该海底古城遗迹的形成年代,至少有1万年;但那时有如此高水平的文明吗?这是难住学者们的一个门槛,也是他们无法宣布该海底奇迹是人类文明遗址的重要原因要知道,在今日考古学界,谁要是说某个文明遗址的历史超过1万年,学界就会认为他不正常,或者认为这个人想说是外星人创造了该成果很明显,正是由于某些古人谈到史前文明时总是与神话联系在一起,比如柏拉图把12000多年前的亚特兰蒂斯与海神联系在一起,琉球的人把与那国岛附近的海底古城遗迹说成属于在神话传说中的一个远古部落,现在某些人又总喜欢把史前文明与外星人联系在一起,从而把史前文明研究搞臭了,因此上述海洋学家都尽量避免说某个文明遗址的历史超过1万年注意,木村政昭教授在前些年说该古城沉入海底的年代是11000多年前,结果国际考古学界没有理睬他

3,

木村政昭教授今次对该古城沉入海底的年代以及建成的时间,明显有巨大漏洞,我认为,他是故意留下这个巨大漏洞的,因为他以前对外宣布现在心里确认的该古城沉没的年代是1万多年前!只是为了让该海底古城遗迹早日获得国际考古界的认可,而走了曲线救国的道路

4,

中国曾经是琉球的宗主国,虽然我不想说什么琉球回到中国之类的不着边际的话,但琉球如果独立之后,那么中日之间的 *** 问题东海问题就根本不存在了我这篇文章的标题,新华社相关报道就得改为琉球海底发现了古城遗迹琉球学者认为了

5,

木村政昭教授在最近的报告中说该古城沉入海底的年代是2000年前,可同一报道中间他又说这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古城废墟我们知道,世界上不可能有哪一个城市发展了3000年~5000年却不与周边发生联系和影响的报告中提到该海底古城遗迹有巨型金字塔刻有文字的石碑,这样一个水平不低的文明,为何没有影响附近的中国,没有在中国留下交往的文化证据和物质遗存?

6,

更有意思的是,对于木村政昭教授今次所称该古城沉入海底的年代以及建成的时间所出现的巨大漏洞,国际考古学界知名刊物却故意视而不见,我想,他们之间似乎存在一种默契,不过这种默契是在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才形成的这一默契的前提是,只要你木村政昭不说这个文明遗址的历史超过1万年,那我就认可你的发现,免得又被人看成是天方夜谭

如果像木村政昭教授在最近的报告中所说,该古城沉入海底的年代是2000年前,那么这就应该在同时代中国资料中存在记录,当时是两汉时期,要知道,当时的汉朝战船已经在东海一带巡逻,而且当时东南沿海(即与那国岛附近)已经与中东来的商船交易,可为什么没有留下关于上述遗迹所在地区(比中东近得多)交往的记录呢?

最重要的是,由于缺少2000年前发生过超级大地震的证据,也就是说,琉球群岛的土地面积变化很小,在这一个与世隔绝面积狭小的与那国岛附近,没有足够的人口,即人力物力方便频繁的交通外来文化的新鲜血液注入,或者说新基因的 *** ,局促空间内血缘和文化的近亲繁殖,如何产生一个远远超过同时代华夏的古代城市?一个花盆里如何长出比泰山松更加伟岸的树干?

但是,如果这座城市的建造年代是在12000多年前的话,那么上述疑难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在12000多年前,报道中的与那国岛,及其琉球群岛是陆地,是东亚古大陆的一部分,山东大学教授现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的齐涛把当时的这一地区称为三海平原,即东海黄海渤海的相当一部分海域当时是陆地平原他认为中国文明的源点在三海平原

我认为,在这个时代,华夏先民主要生活在当时的三海平原,即朝鲜半岛-琉球群岛-台湾岛一带,当然包括了报道中的与那国岛附近地区因为考古资料表明,新人总是沿着沿海地带迁徙,直到上一个冰川期结束(大约12000年前)

在上一个冰川期结束(大约12000年前)时,融化的冰川引发大洪水,毁灭了前一个时期的史前文明,当时世界上旧的遗迹主要在沿海地带,从此被淹没,成为今天的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海底,民众也遭到灭顶之灾,从而留下了影响大半个地球的大洪水故事,也留下了与那国岛附近的海底古城遗迹

我强调一点,我的个人观点是,这个12000多年前的史前文明,并不是以前人认为的高技术文明,而是一个以石器工具为主,有原始文字(大洪水终止了它的发展)原始算术,用肉眼观察星星运行的初级文明,他们特别注意某些明亮的星星与地平线的关系,详细分析见拙著世界性神话中的万年密码

有人会问,如果大约12000年前沿海真的存在过一个史前文明,那么我们怎么没有看到相关遗迹呢?答案是,与那国岛附近海底古城遗迹就是一个;

另外,80年代中期,中国国家海洋局的工作人员周彦儒等人在对渤海湾卫星图象进行解释时发现,多波段彩色合成卫星图象中,有一清晰方正的距形影象异常,中间有一中线将其分成两个方格矩形影象南北长约24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中心位置在大连西北方向约79公里处渤海湾内,矩形影象异常的纵边与子午线一致,上下底面与纬度线平行,从经度和纬度上量恰好都合14分,因此,周彦儒等同志认为,这种巧合不像自然现象,而像是人类活动的痕迹,很可能是一座古代城池

又据台湾古籍澎湖县志中的描述,从虎井高处俯视可以看到海底有一片绵延的城墙,当时文人称之为虎井沉渊也是可能的地区,还有,台湾岛北角发现了大约11000年前特大海啸的地质痕迹,可作这一地区海底遗迹形成时代及原因的注解

有人会问,如果大约12000年前沿海真的存在过一个史前文明,那么我们能找到相关文化遗产吗?答案是,有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白蛇传牛郎织女董永和七仙女等传说都是中国著名的故事,似乎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象征其实,它们在全世界都有各自的兄弟姐妹,是某个古老文明留下的精神遗产它们都是对一万多年前星辰变迁和岁差运动的变形记录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这些神话传说中,记录最全面,可供还原为万余年前景象的作品集中出现在中国要知道,我搜集的各国神话传说非常多,我也尽量客观的分析其中的信息,也许我还不够绝对客观吧,但是,无法忽视一条: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最奇怪的一则准确地说,它是最神秘包含天文密码最多最能引起有心人探索并最终发现其中隐藏的远古巨大秘密的天书

这一传说的古怪之处有3点(此处略),我小时侯听到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对这3点感到奇怪到中学时从天文普及读物上了解到:由于地球的自转轴的进动,天北极是在周而复始不断缓慢变动的其变化周期为大约25000多年在大约14000~13000年前,北极星正是织女星,北极星中国人所认为的天帝所在的位置,就像古代亚述人所称:织女星是天空的判官在12500多年前,北极星是她旁边的天纪(第九)星,笔者发现:此时织女星正在靠近北极星的位置,正可以塑造为天帝的女儿或孙女牛郎星在地平线处时正可以说成在人间我恍然大悟:牛郎织女传说描绘的不正是大约12500~11600年前的星空吗?(详细解释见后文)

以上是我的著作世界性神话中的万年密码的引文,全书约30万字,

----------------------------------------

哥贝克力巨石阵的20个考古学家无法解释的事

科技最热点 2018-08-09 15:38

外界认为哥贝克力(Göbekli)人是一群由上千名猎人所组成的部落,主要是以放牧瞪羚维生。这些族人于一万两千年所建造的巨石阵比英国的巨石阵还要早了六千五百年,比金字塔还要早七千年。哥贝克力巨石(Göbeklitepe)阵证明了在几万年前,地球上已经有高度发展社会的存在。

哥贝克力巨石阵位于现在土耳其古老的乌尔法市(Urfa)六英里处,是现今被发现的最重要的古老遗迹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20个有关这古老遗迹的有趣事实。

1. 至今为止,专家对于到底是谁在一万两千年前,建造了这个巨大迷人的巨石阵一点头绪也没有。

2. 哥贝克力巨石阵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座庙,而大部分的遗迹仍然被埋在地底。

3. 建造者在许多地方的地基深处做妥了回填,确保整座建筑能够保存万年。

4. 外界认为哥贝克力巨石阵是个埋葬场,但至今为止尚未找到任何坟墓。

5. 哥贝克力巨石阵有时被称之为「沙漠中的巨石阵」 。

6. 哥贝克力巨石阵是在一座山丘上的一连串圆形以及椭圆形的建物。

7. 芝加哥大学以及伊斯坦堡大学的考古学家,在1960年时率先发现哥贝克力巨石阵,当时他们却认为这个小山丘仅仅是遭废弃的中古世纪墓地。

8. 考古学家认为哥贝克力巨石阵是在一万两千年前,约公元前一万年时所建造的。

9.这个存在于上个冰河时期、位于美索不达米亚上游的古文明,是由一群必须每天担心生存的猎人及采集者所组成的。研究学者对于此高度发展的文化,仍然没有找出任何解释。

10. 德国考古学会的施密特(Klaus Schmidt)教授,是在1995年第一位开挖此遗迹的人。

11. 至今为止,开挖工程以及地磁研究发现至少有20座巨石阵(庙)。

12. 哥贝克力巨石阵所有的柱子都是T形,高度是3到6公尺。

13. 每一个T形柱都重达60吨。

14. 就算是利用现代科技,也很难移动以及放置这些重达60吨的巨石。

15.根据估计至少需要500人才能移动并摆置这些巨大的柱子。但是在当时混乱以及自我保护的世界中,这些人怎么会如此有组织性,而且又是受到谁的指示?

16. 这个古老的族群是如何完成运送以及放置这些巨大的石块,至今仍然是个谜。

17. 主流学者表示要完成建造哥贝克力巨石阵,需要采石专家、运输专家、规划者以及宗教仪式管理者。

18. 这样的组织存在于一万两千年前,意味着建造这座令人惊艳的古老遗迹的人,也许已经设立了一个完善的系统以及等级制度。

19. 在哥贝克力巨石阵中,大部分T形柱子的建造风格象征着人体四肢,但是专家同时也在这些巨大柱子上,发现抽象符号以及不同风景组合的雕刻。

20. 根据专家表示,在哥贝克力巨石阵中,最常被雕刻的动物包括了狐狸、蛇、野猪、雁子、以及野鸭。

哥贝克力巨石阵的20个考古学家无法解释的事_【快资讯】 哥贝克力巨石阵的20个考古学家无法解释的事_【快资讯】

更多千五百劫之先(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是一劫吗)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