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网民和公众在网络上对流行的社会问题(影响公众行为的社会因素),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网民和公众在网络上对流行的社会问题(影响公众行为的社会因素)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网民和公众在网络上对流行的社会问题(影响公众行为的社会因素)

“信息与网络安全”战略研究系列之三

一,导言:克服认知上的盲区和误区

综合而言,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和信息战略有两条战线,或称两个互相关联的领域或两个极。其中的一个极或一个领域为科技极,即数码空间的保险性和安全性。这一极所关往的主要是如何防卫敌对政权, *** 和罪犯对网络系统的攻击和破坏,以及如何利用数码空间来进行反击。另一极所关注的是政治和文化观念。信息战略被看作是控制和表达国家观念的“软权力”,并以此作为吸引、影响和领导其他人的一种方式。在该战略后面起作用的动机是机会而非威胁,这就使信息安全问题增加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霸权、信息渗透、信息主宰、信息污染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 *** 问题。

目前人们对干第一极的威胁比较关注,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基于数码空间的攻击弱点,以及继之而起的潜在威胁。相比之下,对于另一极的认识却比较肤浅。就后发国家而言,不仅对于发达国家利用智识域方面的优势进行信息渗透的战略缺少警惕,未看到其中的机会并构筑新的信息战略,而且对于网络环境下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互动, 以及内源威胁通过网络传播、放大乃至形成风暴的机理和社会效应更缺少认识。所以,分析家的视野必须超越基础设施防卫:数码空间中除了技术易受攻击这一点之外,还存在着其他更多的议题。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网络环境下的政治动员与国家政治安全。

二,网络政治动员与国家政治安全

国家安全,不能离开政治安全。政治安全的核心历来都是维持政治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它的基础是民众对 *** 的信任和支持。这种信任和支持既来源于 *** 的政策绩效,也来源于 *** 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的能力以及利用一切舆论和媒体手段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能力和有效性。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和信息工具。然而,如上所述,信息和信息工具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是增强国家内聚力,巩固国家政权的力量,也是分化国家内聚力,威胁国家政权的武器。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一切传播媒介都是政治动员、政治斗争和思想文化统治的工具和手段。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互联网的授权特性,信息政治和文化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从来,信息和知识对权力和利益就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往往意味着权力的转移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互联网上的无 *** 自由主义倾向和无中心的信息传播模式,打破了旧体制和旧有媒体形式对信息的控制,从而使信息成为更多人手中的武器。这种进展对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形成了冲击,其影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已逐渐超越技术层面,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权力决定信息分配”的关系,而开始出现“信息决定权力分配”的范式,从根本上冲击着基于现行权力结构的社会稳定观,也动摇了迄今相对平衡的利益分配关系。就是说,互联网空间的技术结构和运作模式引起了新的授权过程,使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赋权武器。这样,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新型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已开始威胁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在较深层次上影响社会决策和发展,而信息恐怖主义的威胁以及与邪教、宗教和民族分裂主义、各种形式政治极端主义在信息空间的结合,则构成了一股新的反人类、反社会暗流,并因此在思想文化领域引起了一系列安全威胁和效应。

三,网络政治动员的表现和危害

作为一个缺乏管制的技术平台和社会空间,互联网很容易突破 *** 控制,全世界的压力集团和个人在影响政策决策的努力中充分利用了这些便利: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和经济活动平台,它给各种反社会的组织和势力提供了舆论工具,也给邪教和其他极端思潮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各种反 *** 反社会的思潮和势力也利用互联网这个新的廉价平台和机制兴风作浪,打着政治民主和网上自由的旗号破坏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持不同政见者和反叛者也大量利用互联网络向世界各国 *** 挑战,从而使以公民电子 *** 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政治动员和政治行动成为信息空间的重要存在形态。这是信息政治和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引起政治领袖和政治学者的高度重视。

第ー, 以互联网作为政治动员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武器库

对于参与激进主义政治活动的网民来说,整个互联网便是他们的政治信息库,因为在目前互联网缺乏监管的情况下,他们可以史无前例地从中获得包罗万象的政治参与信息。仅仅万维网就提供了几十亿页的信息,许多信息是免费的。从中可以找到立法文件、官方政策表述、问题的分析和讨论, *** 中关健决策者的姓名和相关资料,能发现有相同兴趣的其他集团和个人,收集到潜在支持者和合作者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成为反 *** 政治动员和政治活动的舆论策源地,具有极强的欺骗性、鼓动性和政治破坏性。与其他媒体相比,互联网作为政治动员信息源具有突出的优势:它可以打破 *** 审查所设立的障碍。一般情况下,各国 *** 的新闻和舆论审查制度可以相对成功地封杀或阻止不良、不当或不受欢迎的媒体材料,但却很难实行对互联网传播的有效管制,其结果是,试图封杀或管制的内容却可以事与愿违地借助互联网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第二,利用网絡作为政治论坛和舆论基地, 进行反 *** 、反社会的政治动员和政治行动

互联网作为一个缺乏管制的技术平台和社会空间,没有实质上的控制机制,垃圾网站以及政治性网站的数量与商业及学术网站的数量相当,又没有形成像主流媒体世界那样让激进分子无机可乘的审查机制,所以网络政治动员的破坏性会更大。这种划时代进展的负面影响是:它提供给了 *** 、破坏者、武器和 *** 走私犯、以及形形 *** 的窃贼,据以招募新兵、操纵窃取信息、秘密交流的能力,以及将信息转化为资产的可能,特别是敌对势力和反 *** 集团破坏秩序、进行政治动员的能力。他们通过上传贴文和新闻组群来发送信息,创办自己的电子刊物,或在他人的电子刊物上发表文章;也可以用文件、图片、视听材料和其他类型的信息建立网页。网站可以充当支持者、潜在支持者和旁观者的 *** 场所与信息渠道。在国际上已经有一些恐怖主义组织、邪教组织、极右政治集团和种族主义组织等政治勢力,利用全球互联网络大肆散发反动資料, 进行反动宣传,煽动反 *** 情绪,组织政治行动。经验说明,互联网即使在一个上网电脑很少、相互间隔很远的国家也具有影响政治的力量。

上述反社会、反 *** 的网络政治动员,通常采取隐蔽斗争的形式,我们把这称为地下数码战场。大量事实证明,在中国也正在出現这样一个地下数码战场。地下数码行动分子往往使用假名,集中在全球各个地下活动系统中,相互交换信息,进行行动联络,甚至组成团伙。在那里正有一小撮人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鼓动和支持下,隐蔽地发动着针对社会、人民和共和国的电子反抗运动。这种地下数码行动的倾向是反对现行制度或者宣扬极端思潮,多数具有政治色彩。邪教、民族分裂主义者、宗教极端势力和其他政治反对派都可能利用以互联网为骨干的这个数码空间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和政治活动平台。最引人注目的是,近年来,国内外反动势力利用互联网组党结社,进行针对中央 *** 和共和国的非法组织和串联活动,在许多地区仍此起彼伏,有禁不止,其活动相当频繁。尤其是一些宗教和邪教组织有计划地通过网络渠道,非法传教,宣传异端邪说,妄图重新控制中国宗教,扰乱社会秩序。他们或者利用宗教问题挑拨民族关系,公开煽动民族分裂,破坏祖国统一,或者制造不安定因素,严量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图谋颠覆合法 *** 。 *** 网站的出现及其猖狂活动,就是邪教与互联动结合,进行政治动员和反 *** 、反社会行动,构成信息安全威协源的典型例子。这是不可掉以轻心而必须坚决予以肃清的垃圾。

第三,利用互联网网罗反对力量,培植反 *** 派别,已成为一些国家和团体的对外战略和政治目标

互联网政治动员已经具有了国际性,这将使其成为21世纪国际政治斗争和外交关系的重要形式和战线。千方百计地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 、特別是弱小国家 *** ,展开颠覆活动,一直是老牌帝国主义和某些资本主义霸权国家的基本倾向。直至冷战结束,常用的渗透颠覆手段是传统的军援、经援、秘密情报战、代理人政変和直接軍事干预。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使这些国家获得了干涉别国政治、推行其价值观念和国家利益的新的手段,这就是代表软权力的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以互联网为主体的应用新信息技术的信息媒体,已成为超越时空限制的全新的信息传播途径。美国著名战略专家Nye 就曾提醒美国:“信息优势将和美国外交、美国的软实力——美国民主和自由市场的吸引カ一样,成为美国重要的力量放大器。信息机构不要拘泥于冷战陈规,而应作为一种比先前更强大、更高效、更灵活的工具来发挥作用。”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为了推进其价值目标,某些国家和势力会运用其软权力即信息战略手段通过信息空间在目标国家网罗内部反对力量,组织反动政治动员。中国的信息化和政治发展就面临着这个严重威胁。这是中国的政治领袖和每个公民都必须关注的严峻现实。

事实上,境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从信息空间对我发动政治进攻(或进行政治较量)的序幕已经揭开:他们或者直接利用互联网向我国渗透,利用社交网络、电子杂志等各种免费的媒体新闻,散布谣言,肆意抵毁和丑化我国 *** 和国家的形象,利用信息空间传播假信息和误导信息,进行观念操纵;或者在网页上举办各种政治性论坛,攻击我国的基本制度和政策,网罗追随者,直接进行信息渗透;或者建立或操纵直接针对我国的网站和信息传播系统,煽动和组织针对我国的政治动员和直接政治行动。由于这些政治动员是虚拟发动的,这就摆脱了地理边界和司法管辖的限制,而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和难以根除的困难。这一切都说明,在外部支持,或至少得到外部同情的针对中国的网络政治动员已经成为对我国的政治挑战和安全威胁,显然不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第四,发动网络直接政治行动,影响国内和国际政治过程

利用互联网进行直接政治行动已经成为互联网世界的一个重要战场,是一条新的政治风景线。在以上所述各种以政治为导向的网络活动中,占统治地位的范式是支持谈论、对话、讨论以及自由访问。但在全球范围内,也已开始出现更加聚焦于直接行动的另类议会政治活动。在这种政治动员形式中,互联网基础设施不仅是通讯的手段,而且其本身成为了一个目标或是采取行动的地点。这反映了过去若干年中从事网络政治活动团体的思维范式和网络政治战略的转变。

其典型表现是,一些非暴力直接行动团体正在试验将传统的 *** 和违抗战术应用到互联网上。作为一种非集中化的大规模电子化直接行动,它们首先选择了虚拟阻塞和 *** 战术。与传统公民违抗行动的参与者不同,公民电子 *** 者可以从家里、工作地点、大学或其他的网络接入点来参与这种虚拟化阻塞和 *** 。其特点是将 *** 活动从街上移到互联网上来,因而,虚拟 *** 或阻断便是现实世界的 *** 或阻拦在信息世界的翻版,目的都是通过破坏正常运作或阻止人们接近设施从而引起公众以及当权者对 *** 者及极端主义分子的注意。技术实现非常简单:组织者用自动软件设立了专门网站,参与者要做的只是访问其中一个网站,于是他们的浏览器就会下载该软件(一种爪哇程序),几秒钟内他们就进入了目标网站。另外,该软件可让 *** 者在目标服务器的误差记录上留下个人声明。一些实例证明,互联网进行政治动员协调的效能相当高,不得不引起政治领导人和社会的关注。

以上论述说明,信息空间并非世外桃源和自由天空,其实它也是一个政治舞台。政治极端主义活动只是形形 *** 反对派团体的一个代表。虽说表现形式和政治内容在各国不相同,但这种威胁对所有国家都存在。对于中国来说,鉴别并管制、打击类似性质的活动,便是信息安全战线上的紧迫任务。

四,两个经典案例

网络颠复国家政权的例子 互联网能战胜 *** 控制的力量这个可怕的现实,在1996年末的塞尔维亚得到了充分的显示。米洛舍维奇领导下的 *** 开始对B92无线台信号进行干扰,这是塞尔维亚前民主运动的电台,是贝尔格菜德少数几家独立媒体之一。B92电台把节目编排复制成Real Audio软件格式,通过互联网传输到阿姆斯特丹,在那里的网站上落脚,于是全球都能访问。美国西雅图Real Audio创建者“进步网络公司”赠给它更高级的软件,可使更多互联网收听者同时接听节目。结果,不仅塞尔维亚人能继续听到B92的节目,而且B92电台遭到的困境及其观点也传播到了其他国家。西方 *** 迫使米洛舍维奇停止干扰该频率,米氏政权最后只得让步。塞尔维亚持不同政见者也利用电子邮件、互联网中继聊天和其他手段进行相互联系。尽管普通的塞尔维亚人很少能访问互联网,但大学里可以访问,因此影响了许多激进主义活动分子。

塞尔维亚的经验说明,互联网即使在一个上网电脑很少、相互间隔很远的国家也具有影响政治的力量。随着电脑越来越便宜,互联网供应和移动通信服务日益普及,网络改变社会的能力也会加强。

互联网传播虚假信息,煽动误导的例子 互联网之所以具有政治动员功能,还有另一个基本原因,那就是互联网容易被利用来泡制虚假信息,从而起到煽动误导作用。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对信息的审查和控制更加困难。这将促进敏感和不良信息甚至虚假伪造信息的更广泛传播,并为各种势力所利用,而使战争、灾难和其他各种不受欢迎事件的发生频率增高。人们可以通过建立假网站或假的电子邮件地址来伪装自己,这些假地址和网站看起来很可信,从而为虚假信息涂上了合法外衣。不负责任的 *** 和团体、无行为能力者、骗子和职业侦探所数布的假信息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迅速传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马特.德鲁格在自己家里的电脑上打出了许多没有根据的传言(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通过万维网和电子邮件表一敲键盘便传播到了全世界,而重要的媒体机构和广大市民正在屏息等待着这样泡制出来的每一条电子黄金新闻。这种煽动和误导具有极强的社会破坏性:互联网传播假信息的能力增加了对不稳定的恐惧,关于敌对意图或行为的假信息则会引发冲突,而不实误导甚或欺诈性信息则会 *** 民意,制造混乱。例如,在“人道主义”或“人权”事务领域,互联网能为 *** 、非 *** 组织和关心该类事务的个人提供重要而及时的信息,以防止饥饿、疾病、人口过剩和难民危机;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通过互联网传潘关于疾病或大批难民潮的虚假信息或误导信息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引起恐慌或暴力的危险。

五,信息恐怖主义的兴起及对国家安全的危害

按照美国官方的定义:“信息恐怖主义”是亚国家集团或秘密组织对信息、电脑系统、电脑程序和数据实施预谋的有政治目的的攻击,其结果导致对非战斗目标实施暴力行为。”能够造成严重损害的带有政治动机的攻击,如严重的经济困难或电力和水源供应的持续中断,也可以算作信息恐怖主义。根据这个定义,中国的邪教 *** 对通信卫星系统的破坏就属于信息恐怖主义行为。

互联网为信息恐怖主义的泛滥及其活动的进行提供了极好的空间和手段。正如一项关于电脑系统风险的受到高度赞扬的研究结论所言:“未来的 *** 用键盘也许比用炸弹能做更多的事。”综合起来看,信息恐怖主义对互联网的利用和破坏主要有以下表现。

第一,利用互联网加强恐怖主义宣传和扩大恐怖组织

信息技术为个人和集团提供了以前只有组织精良、国家支持的恐怖组织才有的活动面和影响力。信息技术在许多方面意味着“距离消失”。曾经把 *** 与其同伙、民众、打击目标隔离开的物理距离和国界,在现代电信与互联网中不复存在。对那些试图传播恐怖活动、宣扬他们的事业的 *** 来说,互联网现在成了 *** 影响舆论,招募新手和筹集资金的首选媒介。 *** 通过互联网可以直接控制信息的发布,进行观念管理和图像处理,并能自由地通过特技手段进行欺骗宣传。电子邮件可使 *** 与基地的联系,恐怖组织内部的联系,甚至与目标观众的直接联系更安全,更快。正因为如此,现在几乎所有恐怖集团都有网站,有的同时经营好几个网站,每个网站有一个特殊的目的。甚至小型恐怖集团现在也利用互联网发布他们的材料。早在1999年8月,几乎所有的恐怖组织以及所谓自由斗士、十字军战士、宣传家和唯利是图者等乌合之众就都已上了网。美国国务院恐怖组织名单上的30个组织中有12个出现在网上。

第二,将信息和网络设施作为恐怖主义新的破坏目标

信息技术在全球的传播和整合非常有效地把许多国家的资产移到了电脑网络这个虚拟世界,或者说在虚拟世界内部创造了新的资产,各个国家的许多基础设施部门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易受攻击的缺陷。这一切都已经成为 *** 的袭击目标。在信息世界,国际电脑网上的一个节点可以瞬间访问任何其他节点。信息 *** 利用这种访问方式就能袭击上万公里之外的目标而不需要离开操作基地,这种攻击可以严重到彻底破坏通讯系统,可以狡猾到改变或偷窃传输中的信息,也可以相对“好心”到仅仅复制通讯服务。其他攻击目标可以包括一切与公共通讯网相联系的资产,例如环境控制系统,金融交易和档案储存系统,医疗和教育网络,运输系统,公共事业监督控制系统,以及 *** 计算机系统。 *** 群体的多样性使上述每一种基础设施都可能成为某个集团或个人的攻击目标。

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以网络战为导向的恐怖主义集团采取的是瓦解性和破坏性相结台的攻击战路。所谓瓦解性攻击,是指使虚拟或具体基础设施暂时失效而沒有遭到破坏的电子打击,包括利用电子邮件炸弹、传真垃圾、涂抹网站的黑客技术等工具来“闷死”电脑系统。这些打击一般没有致命性质,但能够引起混乱和重大经济损失。迄今为止, *** 实行的瓦解性打击相对较少,而且比较幼稚,但却呈现增长势头。所谓破坏性打击,是指造成具体或虚拟系统的事实上的破坏。恶意病毒和蠕虫可用来毁坏数据,造成经济损失。在最坏的情况下,这些软件工具可用来引起关键基础设施(如航空控制,电力和供水系统)的破坏,这种破坏会产生人员伤亡。会导致人员伤亡的信息恐怖手段就像制造爆炸一样能产生同样的轰动效果,所以,如果 *** 的最终目标是影响对手的战斗意志,那么进攻性信息运作比引起恐惧的具体破坏行为甚至能产生更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信息恐怖主义有不断蔓延的趋势。

第三,利用通讯网络进行匿名攻击,正在成为信息恐怖主义的新策略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推动匿名恐怖主义的发展。因为 *** 不必亲临攻击现场,所以身份鉴定将非常团难。甚至互联网上经常使用的虚拟身份也是一种欺骗形式。攻击者可能具有多种电子身份,也可能盗用他人身份。许多老资格的电脑入侵者如今能够侵入系统制造破坏而不留下任何关于身份的蛛丝马迹。寻找这些人的踪迹已经对执法人员提出了重大挑战。即使可以从未经篡改的稽查目录中追溯到攻击者,但是要证明嫌疑犯就是敲击健盘的作案者,除了稽查目录的内容外,还需要有其他证据。要抓获信息罪犯一般需要做详细精准的调查,这涉及到使用专门用来监测信息罪犯行动的电子监测程序。这种调查需要连续几个月进行观测,更重要的是,要连续去做与罪犯一样的非法活动。如果罪犯中止了他通常的行为模式,或者不再从事类似活动,继续跟踪就没有了可能。因此,只要 *** 非常小心地掩盖其踪迹,每次攻击后都改变行为横式,消灭电脑上与他们有关的任何证据,他们就能控制住行为的匿名度和可见度。如果他们这样做了,他们就能够在任何地方悄悄地实施恐怖行为。所以,巧妙地利用信息空间的虚拟匿名特性,正在成为信息恐怖主义的新策略。

第四,网络空间的新优势使信息恐怖主义越来越脱离国家支持

信息技水会帮助恐怖主义摆脱对国家支持的需要。一直以来 *** 总必须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寻求避难所、行动基地、通过外交渠道的安全通讯、培训、财政支持、武器和情报。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尽管这类恐怖主义组织依然能够从某些国家性支持中获得好处,但他们目前并不迫切需要这种支持。他们使用加密技术进行安全通讯,应用熟练的无法跟踪的网络攻击技术来打击目标,可以避开监测,因此不需要寻找国家作为避难所。这类 *** 几乎可以在全球任何国家安全地进行操作,只要能够接触必需的通讯基础设施。国外的操作基地也许对于收集情报非常有用,但对于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恐怖主义来说并非必不可少。开放社会为 *** 搜集情报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他们可以装成旅游者,记者或普通公民。另外,关于各种系统脆弱性的信息常常在网上的黑客网站、电子布告栏、信息服务性网站、新闻组群和其他形式的电子协会之间共享,用不着亲临目标国家就能够获得这些信息。

同样,主要依赖信息技术手段的 *** 也可以不需要国家提供资金。同现代恐怖主义者在军备、国际旅行和培训设施上所花的费用相比,信息恐怖主义的成本相对较低——几千美元就可搞定基本硬件。假如 *** 精通网络攻击,他们也许会通过威胁破坏公司网络或其他更直接的手段从依赖信息技术的大型金融机构勒索或偷窃钱财。舆论界传说,某些有组织的犯罪团伙正在充当技术精湛的银行保护人角色来收取保护费,这显然也会成为信息恐怖主义分子的筹资渠道,尽管金融机构出于某些苦衷说这些勒索过去没有发生过,现在也不会发生。总之,国家支持已经不再是信息 *** 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 *** 从信息空间中获得的新优势使国家支持失去了现实意义。

六,信息恐主文的进一步泛滥和演化

随着信息技术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所有领域,信息恐怖主义的面貌正在发生变化,呈现出进一步泛滥和演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与黑客恐怖主义的结合和恐怖主义集团的网络化。

与黑客恐怖主义的结合 随着恐怖主义近几年在全球的大泛滥,黑客行动主义出现了被恐怖主义利用和吸纳的苗头与条件。黑客作为集团与 *** 有一些类似之处。在意识形态上,许多黑客极力主张信息自由和电子信息的自由流动。这种类型的黑客很喜欢搞垮电脑网络,引发功能瘫痪,甚至造成大量经济损失,但这种倾向并不能证明黑客想要危害生命,或者为了“事业“去杀人。然而,也许正因为他们破坏了通讯,修改了数据,或者因为损毁了电脑网络而造成不自觉杀人的后果,或者由于通讯系统瘫痪造成了其他破坏,这些黑客要负间接责任。由于对基础设施的攻击属于恐怖主义行为,所以国际社会认为黑客恐怖主义已经出现了。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黑客恐怖主义是黑客行动主义与政治恐怖主义在信息空间的结合。要预测政治集团什么时候会诉诸恐怖主义来推进其政治主张是比较困难的,当然也很难推断哪些政治恐怖主义分子会转而利用黑客战略和黑客科技。美国“911“以后及目前难以确定国际恐怖主义组织的攻击目标,同时又一直关注 *** 可能会实施信息打击,就是一个证明。这一切进展至少证明一个事实:信息恐怖主义的威胁与一般的黑客行为威胁结合在一起,正在影响国家和国际层面的信息保护政策。这是所有国家的安全战略都必须认真对待和防范的。

恐怖主义集团的网络化 特定意义上的“网络化组织”,是指正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一种社会层面的冲实和犯罪模式,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一,交流和协调并非由横向和纵向的报告关系来正式确定,而是根据任务自行出现或变化。同样,相互关系往往是非正式的,密切程度各不相同,这取决于组织的需要。其二,内部网络往往通过对外的个人联系来加以补充, 这种对外联系常常是跨国界的。 像内部联系一样,外部关系根据特定联系方案的生命周期而形成与消失。其三,内部与外部联系的产生并不由等级决定,而是由共同规范和价值观,以及相互信任所决定。在内部,大量工作由自我管理的小组轨行,而对外联系的对象则是"一群有帮助的集团的复杂网络”。

横向协调机制方便了网络化组织的行动,这应该归功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通讯速度的提高,通讯成本的下降,宽带的采用,联系范围的扩大,以及通讯与计算技术的结合)增强了这种协调机制。更重要的是,新的通讯与电脑技术能使网络以三种关键方式建立。首先,新技术大大减少了传输时间,使分散的组织能够相互联系,协调行动。这种现象不是新出现的——早在20世纪初,电话的发明就使大型公司能够通过当地的分部来分散承担业务工作。第二,新技术极大地降低了通讯成本,使得像网络这类信息密集型组织能够生存下去。由于通讯和协调成本的降低,通过分权和自治进一步分解组织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第三,新技术通过计算处理与通讯的结合,极大地扩大了共享信息的范围,增强了它的复杂性。诸如电视电脑会议,组件,互联网聊天,网站等新发明使参与者无需实际接触便能进行广泛的横向交流。由此可见,网络化的信息技术对于成员分散在各处或执行不同但互补的任务的网络战集团来说非常有利。利用网络化通讯能提高动员的速度,能使成员间有更多的对活机会,这就增强了组织的灵活性,因为战术能够得到更频繁的调整。具有共同纲领和目标的个人可以结成小组,可以在目标地点会合实施恐怖行动,然后结束小组关系,重新各奔东西。本拉登网络似乎正是采用了信息技术来支持其行动的网络化模式。

大重事实证明,这种网络化的信息恐怖主义集团正在大中东地区出现,或者说,传统的恐怖主义集团正在向网络化信息恐怖主义集团转变。这种演变可能会诱发新型恐怖主义集团的问世。新一代集团甚至可能由技术专家来领导,“黑客 *** ”群体将应运而生。他们像黑客,大部分攻击都在信息世界进行;他们又像 *** ,专门应用瓦解性和破坏性手段攻击目标,以期贯彻他们的政治或宗教纲领。对于这种趋势和动向,特别是东突恐怖运动在网络空间的新表现,我们必须予以密切关注,并预研反击和清除措施。

更多网民和公众在网络上对流行的社会问题(影响公众行为的社会因素)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