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905电影网讯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这段旋律响起,你是否热血涌动?
这首被誉为“一支大合唱可抵十万毛瑟枪”的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唱响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赞歌,成为不朽的英雄乐章。
我们都知道《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是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
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澳门渔家的他,自幼便显露出不凡的音乐天赋。一路的勤学苦练与负笈深造让他早早便成为上海滩著名的作曲家。上世纪30年代末期,延安精神的感召,让冼星海毅然放弃了在国统区优渥的生活,前往延安投身红色革命。在1935年至1940年这短短5年的时间,洗星海创作出了几百首抗日歌曲,用音符奏响战斗的号角。
1940年,在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不久后,他受命将在延安拍摄的纪录电影《延安与八路军》带去苏联莫斯科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
9月16日18:30,电影频道将播出的电影《音乐家》,通过回忆录的方式,以一个哈萨克斯坦小女孩卡莉娅的视角,讲述洗星海人生最后几年,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故事。
该电影由中哈两国电影人共同执导、主演,是中哈两国 *** 电影合拍协议的启动项目,也是中哈两国“一带一路”框架下人文领域双边合作的首个重点项目。
《音乐家》海报
为了真实地还原当年的情景,整个拍摄团队竭尽所能,用两年时间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实地走访,收集大量与冼星海有关的一手资料。
在被称为“西部暖流”派代表人——导演西尔扎提·亚合甫的带领下,300人组建成剧组,两万人参与拍摄,前后筹备了近5年时间,为我们呈现出这位伟大的音乐家鲜为人知的历史。
正如新华社对影片的评价:“如果将中哈友谊比作一条生生不息的长河,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的故事便是沉淀其中的一颗明珠。”
为了国家,肩负特殊使命的洗星海化名黄训,毅然远赴俄国。德军撕毁和平协议,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归国无门的他,被迫滞留阿拉木图。
在生活极其困顿之际,他遇到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一家,给予了他无私帮助。
尽管生活极端困难,拜卡达莫夫还是无条件地收留了他,安排他暂居其妹妹达娜什·拜卡达莫娃家的阁楼上。
因为战争无法与亲人相聚的他们彼此共情,在隐姓埋名漂泊异乡期间,冼星海教达娜什的女儿卡莉娅唱中文童谣,而卡莉娅教冼星海讲哈萨克语,他们相处得就像是一家人。
这些温馨美好的点点滴滴,让冼星海与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一家结下了跨越国界的深厚友谊,也让他们的后代情同姐妹,令人动容。
在电影《音乐家》全球首映礼上,83 岁的卡莉娅飞越千山万水与 80 岁冼星海日思夜想的女儿冼妮娜在中国相见,卡莉娅流着眼泪倾吐了积攒近 80 年的心声:“冼星海先生就像我真正的父亲,他是唯一一个给我擦过眼泪的人,冼妮娜就是我的至亲,虽然距离遥远,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音乐无国界,音乐让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社会背景的人走在了一起。
身在异乡、战乱连连、困苦万分的现实生活并没有让他放下手中的笔,冼星海从未忘记肩上沉甸甸的用音乐抗击法西斯的重任。
在最后的岁月里,冼星海以音乐为武器,完成生命的升华。
在哈萨克斯坦期间,在国破山河在的悲愤中,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广播电台播放的第四组曲《满江红》旋律中,歌曲向哈萨克人民介绍中国音乐和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
为了鼓舞当地人民的斗志,冼星海根据带领哈萨克斯坦人民抗击沙俄、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民族英雄阿曼盖尔达的事迹,创作了以哈萨克斯坦民族英雄为底色的交响乐《阿曼盖尔德》。
从以哈萨克斯坦民歌为基础的22首作品,到《满江红》《黄河大合唱-修改一稿》,冼星海将每一缕心声都揉进了艺术创作中。
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他依然在反法西斯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以音乐创作不断激励着中苏乃至全世界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给予所有人精神上的暖流。
音乐无国界,艺术是永恒。
冼星海留下的一串音符,谱写一整个时代。
近日,国家主席 *** 开始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9月16日18:30,电影频道将为您播出电影《音乐家》,让我们一起在熟悉的旋律中,重温这段讲述中哈友谊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