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通济桥
杭州余杭区年代最古老的桥要算老余杭的古桥——通济桥了。通济桥本名北溪桥,俗呼大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余杭镇西北,南北向跨于南苕溪上。
据清嘉庆《余杭县志》载:"汉熹平年间(172-178)建(东汉),名隆兴。五代钱武肃王重建,改名安镇"。又载:"宋绍兴十二年(1142)桥以木为梁,元至正十八年(1358),山寇纵火焚之。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通易以石,正统间(1436-1449)县丞邱熙岳加石栏于两旁"。"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邑人宋文瑞重修"。建市屋于桥面两侧,以租赁收入捐资兴学。清嘉庆初,抢水石(分水角)圯,重甃巩固。教谕任昌运作通济桥诗:"通济桥跨大溪上,小店多开桥上头。一路篮舆行地稳,不知鳌背架层楼"。1937年12月24日,可恶的日本人侵占余杭,一把火从西门烧到南门,桥上市屋被日寇焚毁,并在桥头修筑碉堡。
日据时代的通济桥
穿过老街,就来到了通济桥。通济桥在汉朝时就横架在苕溪上面了,算算朝代,从东汉开始,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唐、宋、元、明、清、民国、到现在的共和国,足足经历了十多个朝代,1800多年的风雨,可以说是饱经了历史的沧桑。
通济桥
通济桥为三孔石拱桥,拱券采用纵联并列分节砌置法,西边迎水面,桥墩外筑有两堵分水角,上方各开一个溢洪券洞,以备天目山水猛涨时泄洪之用,设计科学。桥长50米,通高9.6米,矢高7.84米,宽8.8米,分水角宽2米,长6米。在大桥西北面,看着桥栏上石狮子,可感受到这桥的古老,无数的时间从桥上流过,留下了历史岁月的痕迹,也留下一串串的古老记忆。
桥上的石狮子
退堤扩孔后,通济桥身比原来加长了一倍,近看蔚为壮观。桥上有亭子,亭子供人休息,为人们遮风避雨。来往行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非常方便 。
通济桥亭
通济桥亭设置东西南北四幅对联。其中两个为古人所作的对联,内容如下:
芦花两岸晴山雪,
苕水一溪春涨红。
晓趋天阙星辰近,
春到人间雨露宽。
另外两幅为现代人谢国刚先生与周如汉先生所撰写的对联,内容如下:
谢国刚先生撰
一川日月有情映碧玉,
千镇杭嘉无恙恃双虹。
周如汉先生撰
溪纳万山洪流骋驰吴越,
桥载千秋青史鉴证余杭。
浙江省首批千年古镇地名文化遗产名单中,10个古镇中第一个就是老余杭(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1983年,通济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通济桥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作为浙江省内唯一一个双千年古镇中的一座比杭州更加悠久的古桥——通济桥(杭州的地名要等到隋开皇九年)才出现。在朝霞夕阳里,默默地横亘在苕溪上,为后人诉说着古今往来的一切沧桑。其蔚为壮观的桥体,则成为城西苕溪上一道亮丽人文景观。
桥上的石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