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经过了数天或者数十天的海上漂流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为什么时间差距这么大呢?这个要看风向以及风速,如果天公作美,风顺帆扬,很快就会到达目的地,当然了他们大概率会以为临行前求得神管事了,至于是哪个神管事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在那个信仰多样化且高度自由的时代找到一位保护神一生追随是一件极幸运的事情。
如果运气不好,各路神仙聚会去了,没人为他们保驾护航。对于他们来说轻则在海上漂流数十日,饱受风吹日晒,饥病困扰最终到达目的地,重则船毁人亡,为国尽忠。没办法,对于当时落后的日本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每次来中土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回报率确是出奇的高。
这次运气比较好,船漂到了登州或者莱州,登岸之后,负责人跑到当地官府报备,其他人不能下船,相关手续办理完毕后需要进京的人员下船跟随当地 *** 派遣人员护送遣唐使及其随行人员前往下一站。
自登州出发,下一站是青州,之前的随行人员或者遣唐使相关人员到青州官府进行相关业务接洽,然后有青州的相关人员负责护送到下一站。青州下一站是兖州,程序基本一样。兖州下一站是汴州然后就是洛阳,如果皇帝这时候恰巧在东都洛阳办公,那么本次访唐业务就算正式开始了。如果皇帝没有出差到洛阳,那么还要西行到长安觐见皇帝进行国事访问。
基本上遣唐使会在长安或者洛阳待个一到两年,随行人员大部分是留学生或者留学僧。在进长安或者洛阳之前都会有外交部也就是鸿胪寺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最后的登记然后安排到四方馆等候皇帝召见。
皇帝召见完之后,就会有相关的人员把遣唐使的随行人员根据情况分配到不同的地方,留学生会根据地位划分到国子监不同的学科。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来一趟大唐不容易,随行人员非富即贵或者是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因为他们来大唐就一个目的,学习。
所谓术业有专攻,各个领域的翘楚来大唐学习其各领域的专业知识要比一个小白要快得多。
文化领域的人才就是留学生和留学僧了,留学生的要求比留学僧要高得多,因为是来学习汉语知识,中文水平一定要过关,认识每一个汉字以及和大唐人交流无障碍是必备技能,因为国子监里可没有语言课程,留学生学的所有内容和国子监的学生学的一样,博士和助教不会因为你是外国人而开小灶的。
相比于留学生来说,留学僧的汉语水平就没有过高要求了,因为当时的佛经是梵文的,所以只要梵语水平达标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