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谢木寸兄邀,
《水浒传》中的武打描写,
分为实写、虚写、虚实结合,
实写是将武打招式进行写实性的描述,
这就要求作者本身有较高的武术素养,
虚写多使用长篇赞诗(词),或用烘托、虚化、特写、白描等各种技法进行修饰,
作者用心描述的武打场面,
不仅能精准地体现人物的武功特点,
还会展现出人物的心理、性格,
并对故事情节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果我们对书中的武打描写仅仅停留在“视觉 *** ”上,便会错过其真正精彩处,
用动作还原古代武术风貌,
(包括军旅与民间)
精准展现人物特点,
合理推动故事情节,
这才是《水浒传》武打描写的真正精彩处,
下面,我以容与堂本百回《水浒传》(去除征辽部分)为取材版本,
聊一聊几场精彩绝伦的比武,
一、林冲棒打洪教头
我把这场比武的精彩程度排到第一位,
这一段情节不仅有武功上的比试,
还有言语上的交锋,
并体现出施耐庵极高的武术素养,
话说林冲在发配路上路过柴进庄,前去投奔,
庄上的洪教头向林冲挑战,
林冲带着枷锁,怎能和人比武?
于是一再推脱,
但柴进却一个劲儿地撺掇两人干架,
柴进大笑道:“也好!也好!林武师,你心下如何?”
……
柴进起身道:“二位教头较量一棒。”
……
柴进见林冲踌躇,便道:“……林武师修得要推辞,小可也正要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柴进的语气从“询问”到“要求”,再到“质疑”,
你这个教头到底有没有本事?
林冲一时摸不清柴进的意图,便将计就计,
与洪教头进行了第一次交手,且看原文,
林冲拿着棒,使出山东大擂,打将入来。看官们注意,第一次比试是林冲先出手,
但林冲并不想真打,
所以这次比武,林冲就是在“逗你玩”,
洪教头把棒就地下鞭了一棒,来抢林冲。画面感极强的描述,
洪教头往地下鞭了一棒,
估计顺带在心里说了一声“操”!(玩笑话)
两个教头就明月地下交手,真个好看,水浒的文字有一种简洁之美,
短短一行字,让人忍不住想扩展成一篇短文,
两条好汉月下比棍,真个好看!
怎见是山东大擂,但见:山东大擂,河北夹枪。大擂棒是鳅鱼穴内喷来,夹枪棒是巨蟒窠中拔出。大擂棒似连根拔怪树,夹枪棒如遍地卷枯藤。两条海内抢珠龙,一对岩前争食虎。林冲使的是大擂棒,洪教头使的是夹枪棒,
而比武前,
洪教头对林冲的态度就是“夹枪带棒”,
“两条海内抢珠龙,一对岩前争食虎”,
龙是抢珠龙,虎是争食虎,
抢的是柴进的珠,争的是柴进的食,
洪教头再趾高气昂,
也只是柴进门下的一个庄客(食客),
林冲虽负八十万禁军教头之名,
但此刻只是个戴罪囚徒,
他来“投奔”柴进,
用洪教头的话说就是“诱些酒食钱米”,
堂堂的豹子头什么时候给这种有钱人带着枷锁表演过武术?
两个教头在月明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合棒,只见林冲托地跳出圈子外来,叫一声少歇。柴进道:“教头如何不使本事?”林冲道:“小人输了。”柴进道:“未见二较量,怎便是输了?”林冲道:“小人只多这具枷,因此权当输了。”这段文字写出林冲的厉害,
“小人只多这具枷,因此,权当输了。”
身上多了件装备,算输了,不打了,
这句话有暗讽之意,及其厉害,
别人听不懂,但柴进一定懂,
我身上带着这个叮铃咣当的枷,
你们都看不见吗!
柴进道:“是小可一时失了计较。”大笑着道:“这个容易。”便叫庄客取十两银来……柴进用大笑来掩饰尴尬,
马上出了十两银子,让公人开了枷,
不过,柴进也是个不能吃亏的人,
面对林冲的暗讽,
他马上就回敬了一锭二十五两的大银子,
柴进直接把银子扔在了地上,
看见了吗?老子有的是钱!
谁赢了,这银子就是谁的!
姓洪的和你一样,在我眼里都是阶下之人!
你们打吧!
柴进这个举动是很侮辱人的,
不管林洪二人有没有争利物之心,
在外人看来,这两个人就是为了银子拼命,
看见柴进的举动,林冲马上明白了,
而林冲回敬给柴进的,
则是柴进从没见过的真功夫!
真正的功夫是一击必杀!
林洪二人再次交手,且看原文,
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拨草寻蛇势。这一段文字又极其厉害,
反应出施耐庵极高的武术素养,
“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
洪教头姿势夸张,间架饱满,攒足了劲,
恨不得一棒废了林冲,
“把火烧天”,是将棍子冲天举起,
但这种架势不仅耗费力气多,
而且无法进行短促、快速攻击,
只能靠惯性力向前、向下猛劈,
动作幅度太大,
留给对方足够的躲闪时间与空间,
林冲横着棒,使的是“拨草寻蛇势”,
这种架势是两手横握棍,
使棍一端(棍把)高一端(棍头)低,
通常会让棍头接触地面,如下图,
这样拿棍既省劲儿又省时间,便于短促发力,
只需使个寸劲,把棍头往上一挑一扫,
就能打伤敌人的小腿,使其丧失战斗力,
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这一次,林冲决定真打了,
却采用后发制人的策略,让洪教头先动手,
洪教头一棒劈来,
林冲望后一退,林冲轻轻松松躲开,
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躲开第一棒,洪教头若是挑起棍头,顺势向前捅(搠),还能给自己赢得时间,
但洪教头向前上步,却再提起棒,又劈,
一提一劈,一“又”一“复”,写出时间的耗费,
太慢了!
林冲看他脚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林冲身法灵活,位置变动,
洪教头跟不上林冲的步法,
此处的“跳”应该同“挑”,
林冲一出手,洪教头根本反应不过来,
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林冲挑棍的同时利用腰力将棍横扫出去,
正打在洪教头小腿胫骨上,
估计轻微骨折了,
比武结束,
作者对二人第一次比武的描述是“真个好看”,
而两人的最终对决好看吗?
一点也不好看!
因为你来不及看,比武就结束了!
林冲根本不用玩什么“山东大擂”,
一招就把对方KO了!
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柴进和他身边那些阿谀奉承的庄客,
什么时候见过这种神奇武功?
柴进服了,对林冲有了真正的敬意!
不愧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林冲此前的软弱、窝囊,
也会被理解成谦虚、大度、真人不露相!
在比武的整个过程中,林冲的人格是一点一点,不漏痕迹地立起来的,
这场比武的描写,不仅展现出林冲谨慎多虑的性格和高超的语言艺术,还将看似简单的武功招数写得一丝不乱,
这正是《水浒传》令人叫绝的地方,
与这一段有点类似的是王进打史进,
我们只做简单点评,不再详细分析,
原文如下,
王进……去枪架上拿了一条棒在手里,来到空地上使个旗鼓。那后生看了一看,拿条棒滚将入来,迳奔王进。王进托地拖了棒便走。那后生轮着棒又赶入来。王进回身把棒望空地里劈将下来。那后生见棒劈来,用棒来隔。王进却不打下来,将棒一掣,却望后生怀里直搠将来,只一缴。那后生的棒丢在一边,扑地望后倒了。这一段与林洪二人的比武何其相似,
只不过把王进的厉害全写在明面上,
拖棒诈败、回身劈棍、变招直搠、绞棍收势,
劈是佯攻,掣是后撤蓄势,搠是前捅,缴是棍头绞动,把史进打倒的同时,将其棍崩飞,
这是《水浒传》中第一组漂亮动作,
其漂亮在于实用,
劈、掣、搠、缴,行云流水,
真正的高手打起来就是像一下子,
旁人还没看清楚,
史进就四仰八叉了,连武器都飞出去了!
看官们注意,
王进的这一搠,
其实只是在史进胸口轻 *** ,
将其重心破坏,
史进倒地后,王进赶紧将其扶了起来,
我们再看林冲,
他有没有能力将洪教头只打倒,不打伤呢?
很明显,他有这个能力,
但他却将洪教头打得骨折,
因为林冲确信柴进是真想让他收拾洪教头,
果然,洪教头被打倒后,
柴进和庄客们的反应是“众人一齐大笑”,
林冲是什么反应?
书中没写,
我想林冲看都不会看他一眼,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林冲是个窝囊废,
林冲的隐忍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等他判明形势、抓住机会,
豹子头不会和你客气!
二、武行者杀道童、斗王道人
这两场打斗采用的是实虚结合的写法,
也是书中仅有的“血色浪漫”场景,
作者将这一特殊场景赋予武松,
我们将原文拆解分析,
便会发现现代武侠电影的拍摄手法,与“武行者夜走蜈蚣岭”的写作手法,如出一辙,
且看原文,
武行者睁圆怪眼,大喝一声:“先把这鸟童祭刀!”说犹未了,手起处,铮地一声响,道童的头落在一边,倒在地下。镜头剪接,并配合音效 *** ,
出刀、挥刀、砍头、人头落地,
删去中间两个镜头,
反而会使整段动作显得更加流畅、干脆,
再配上音效 *** ,震撼的效果就出来了,
铮地一声响,道童的头就没了!
武松发力又脆又快!
在现代武侠电影圈中,从最初的胡金铨、张彻到后来徐克、程小东等,对这种拍摄手法的运用炉火纯青,
电影中的大侠,往往一拔剑,对方人头就没了,血从脖腔中喷涌而出……
这种拍摄手法,其实就来源于古书中,
反观90年代以前的外国动作片,绝少会看到这种拍摄手法,这是文化不同使然,
其打斗镜头通常就是你一拳我一脚地打,如果看惯了香港电影,就会觉得他们的动作非常慢,
后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种拍摄技巧在国外也很常见了,比如昆汀的作品中就屡见不鲜,
好像说地有点远了,回来,
道童被杀,王道人大怒,来斗武松,
那先生手轮着两口宝剑,竟奔武行者。武松大笑道:“我的本事不要箱儿里去取,正是挠着我的痒处!”便去鞘里再拔了那口戒刀,轮起双戒刀,来迎那先生。武松的霸气和自信,无人能及,
只有在非常放松的状态下,才会“大笑”,
武松就没把王道人放在眼里,
“我的本事不要箱儿里去取”,
武松“本事外露”,浑身都是,
根本用不着准备,佛挡杀佛,神挡杀神,
王道人舞剑而来,武松一看,感觉功夫还可以,能和自己走几个回合,正挠着痒处,于是使双刀来迎,
两个就月明之下,一来一往,一去一回,两口剑寒光闪闪,双戒刀冷气森森。斗了良久,浑如飞凤迎鸾;战不多时,好似角鹰拿兔。两个斗了十数合,只听得山岭傍边一声响亮,两个里倒了一个。这一段是典型的虚写,
月明之下,四道寒光交错,
明晃晃,冷森森,
显得人影昏黑暗淡,
一声响亮,一个人倒下了,
下一秒,镜头就会慢慢推到死者身上,
但见:月光影里,纷纷红雨喷人腥;杀气丛中,一颗人头从地滚。这是《水浒传》中,我很喜欢的一句词,
鲜血喷涌,人头乱滚,
明明很恐怖的景象,却让作者写出了一丝浪漫的感觉,
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喋血双雄》也是将黑社会题材进行了浪漫化的处理,这种表现手法在《水浒传》里早就有了,
当时两个斗了十数合,那先生被武行者卖个破绽,让那先生两口剑砍将入来,被武行者转过身来,看得亲切,只一戒刀,那先生的头,滚落在一边,尸首倒在石上。作者将镜头回放,
又用实写的方式再将上述场景描述一遍,
让读者看清是谁倒下了,怎么倒下的,
武松虚开门户,放王道人双剑砍入中门,
王道人砍空,
“被武行者转过身来”,
说明武松的身法、步法快如鬼魅,武松躲开双剑的同时,已经转到了王道人的侧面,
王道人的头颅完全露在了武松面前,
“看得亲切”,
再快的动作在武松眼中仿佛就是慢镜头,
王道人的人头就清清楚楚地摆在武松眼前!
“只一戒刀”,
不知是劈还是砍,
反正就是“只一戒刀”,
那先生的头,便滚落在一边,
在武松的戒刀下,谁来都是送人头!
三、燕青智扑擎天柱
这是一场写实的擂台相扑赛,
展现了古时搏击比赛的风貌,
并突出了燕青的“智”与“巧”,
现代搏击比赛用的级别比赛制度,
古人虽没提出“级别”概念,
但也知道大的打大的,小的打小的,
燕青身形矫健,却不高大,
而“擎天柱”任原却是个彪形大汉,
两人比赛前,无人看好燕青,
宋江听燕青说要去打擂,也不放心,
“贤弟,闻知那人身长一丈,貌若金刚,约有千百斤气力。你这般瘦小身材,总有本事,怎地近傍得他。”观战的官员和老百姓也不看好燕青,
知州道:“他是金刚般一条大汉,你敢近他不得!”古代武术没那么多花架子,
大家都知道,力量是第一位的,
技巧在绝对力量面前,不值一提,
这一点作者施耐庵先生当然明白,
所以他让燕青根据任原特点早做了战术安排,
“不怕他长大身材,只恐他不着圈套”燕青要想获胜,
只能在第一次交手时,
就设置圈套,将任原摔下擂台,
绝不能给任原再站起来的机会!
按书中描述,任原体重少说也得200斤以上,
200斤重的身子摔下擂台,必定跌地头昏脑胀,不仅身体受到极大损伤,心理也会受到极大震撼,短时间内不可能恢复战斗力,
这样燕青自然胜出,
如果燕青第一下只是把任原摔倒在擂台上,
那任原还能爬起来,只要放低重心,瞅准燕青的路数,那燕青就麻烦了!
要知道任原可是职业高手!
话不多说,且看原文,
当时,燕青做一块儿蹲在右边,任原先在左边立个门户。两人一左一右占住擂台两角,
燕青则不动掸。初时,献台上各占一半,中间心里合交。与现代的搏击比赛很像,一人占住擂台一角,
比赛开始后,双方默认走到擂台中心交战,
不过燕青并没有动,若是走到擂台中心交手,则很难将任原摔下去,所以燕青只会等着任原主动靠过来,
任原见燕青不动掸,看看逼过右边来。任原慢慢靠过来,进入燕青圈套,
燕青只瞅他下三面。任原暗忖道:“这人必来算我下三面,你看我不消动手,只一脚踢这厮下献台去。”心理战,声东击西,
任原看看逼将入来,虚将左脚卖个破绽。燕青叫一声:“不要来!”任原却待奔他,被燕青去任原左胁下穿将过去;任原虚张两手,抱住相扑间架,
左脚虚步,其实想从右侧进攻,
燕青一眼看破,
“任原却待奔他”,
任原想上步还没上步,
却被后发制人的燕青从左胁下穿过,
燕青的速度非常快!
任原性起,急转身又来拿燕青,被燕青虚跃一跃,又在右胁下钻过去。大汉转身终是不便,三换换得脚步乱了。任原急了,团团转身去抓燕青,
燕青身法灵敏,贴着任原身子左右游走,
作为职业搏击手,此刻应跳出圈子,重新寻机进攻,而不是在擂台边角和燕青纠缠!
任原的心态乱了!
燕青却抢将入去,用右手扭住任原,探左手插入任原交裆,用肩胛顶住他胸脯,把任原直托将起来,头重脚轻,借力便旋,燕青看准时机,借任原转身之势,右手扭住身子,左手插裆,用肩膀顶起,顺势旋转,
看官们注意,燕青用的不是蛮力,而是巧力,
大家有没有看过耍大刀的,演练者能把几十斤、上百斤的大刀,搁在肩颈处,随身旋转,
大刀一头重一头轻,演练者正是借着大刀自身的重力和旋转产生的离心力,顺势旋转舞动,
即“头重脚轻,借力便旋”,
燕青摔任原借的便是这种力,
五旋旋到献台边,叫一声:“下去!”把任原头在下,脚在上,直撺下献台来。转了五圈,到擂台边上,
头下脚上,顺势丢下去,
不摔晕,也转晕了,
燕青的战术非常成功,
这一扑,名唤做鹁鸽旋,《水浒传》中只有两处详细描述了武打动作的招式名称,一处是武松的“玉环步、鸳鸯脚”,另一处就是燕青的“鹁鸽旋”,
后世武术家则用两人姓名开创了武松脱铐拳、燕青拳,
这是武术家对《水浒传》的致敬,
因为水浒中的打斗全是真东西!
四、武松醉打蒋门神
“武松醉打蒋门神”是一场在街面上的徒手格斗,
这一段有不少人讲过,原本不想再谈,
但既然上面说到武松,就再简单聊聊,
且看原文,
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说时迟,那时快,
武松的整套动作又快又清晰,
虚晃一拳,转身便走,借转身之力起后脚踢腹,回身踢头,追入砸拳,
武松没有给对手一点儿机会!
蒋门神毫无还手之力!
“武松一踅,踅将过来”,
“踅”有单腿转动之意,这一句讲的是转身步法,即“玉环步”,
两次起腿,踢出连环脚,即“鸳鸯脚”,
“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拳头便打”,
看过MMA比赛(综合格斗)的读者看到这一段一定会感觉非常熟悉!
通常一方将另一方击倒后,一定会赶上前去,压住对方身子,进行连续砸拳,
这种场景施耐庵先生在《水浒传》中早就描述过了,
这是真正的传统武术!
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的蒋门神在地下叫饶。感觉施老爷子写得性起,舍不得收手,
又把武松的招式详细解释了一遍,
后世的一些小说家只学到了“玉环步,鸳鸯脚”的花名,却学不到其真正的技击含义,
传统实战武术早已失真!
五、史文恭枪挑秦明
这是一场经典的马战,
其精彩在于用字精准、简洁,
短短几十字,
写出了史文恭与秦明间的巨大差距,
且看原文,
斯时史文恭出马,横杀过来,“横杀”二字,霸气,
宋江阵上秦明要夺头功,飞奔坐下马来迎。二骑相交,军器并举。约斗二十余合,秦明力怯,望本阵便走。二十余合,秦明力怯,
这八个字,说明两人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儿,
水浒用字精准,
在索超斗关胜一段中,索超抵挡不住,
李成看见“索超斧怯”,
在远处观战的李成眼中,索超斧头的招法已经乱了,有点儿抵挡不住,所以是“斧怯”,
而“力怯”则是秦明的亲身感受!
他的力量根本无法和史文恭抗衡,在和史文恭“军器并举”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二十合就顶不住了,
要知道秦明的兵器是狼牙棒,这种兵器就是靠惯性力量,抡起来猛砸、猛扫,势大力沉,
而枪这种兵器,主要的招法是刺(扎)、挑、拨、拦等,讲究的是寸劲儿、脆劲儿,
一个用枪的武将能让用狼牙棒的武将感到力怯,这两人差距有多大!
秦明与史文恭一交手,就必定感受到了压力,
但堂堂的“霹雳火”,要是打个五 *** 就逃跑,像什么话?
于是勉强撑到二十余合,发现不跑不行了,
再不跑就要当场熄火了!
史文恭奋勇赶来,神枪到处,秦明后腿股上早着,倒攧下马来。史文恭更令人害怕的地方是,像秦明这样的高手想逃,却逃不掉!
这两人的武功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神枪”二字,作者留给了史文恭,
作者用看似不经意间的数笔,
写出了“天外有天”!
所以,作者绝不可能让卢俊义正面交锋拿下史文恭,那卢俊义的武功就要高到天上去了,
这叫机械降神,水浒中绝不会有这种文字,
于是,史文恭只能在乱军之中被捉,还要用一些“晁盖阴魂”之类神神叨叨的文字打掩护,
可惜,堂堂的一条汉子史文恭,
最后被开膛挖心,
武功再高,又有何用?
写了五个了,有空再更,
看官们,
阅后留一赞,江湖好相见,
抱拳
(欢迎关注
相关回答:
「大闹飞云浦」如果换做其他梁山好汉,是不是就是必死之局?
宋江为什么对女色不是很感兴趣?
《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都是怎么解决生理需求的?
《水浒传》有哪些细节是成年后才能看懂的?